分享

李白的一首名篇《游敬亭寄崔侍御》,起伏跌宕,最后两句却令人倍受鼓舞

 qiangk4kzk8us4 2021-12-31

在许多盛唐诗人的笔下,山水田园都被赋予了人格力量,大自然已不是孤立存在的景物,而是人类的感觉对象,主体和积极的因素,已经发展成为主宰力量。

诗人描写山隅水角、村头渔舟,经过再创造而呈现的自然美,早已与原始形态的自然景物有很大区别。比如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篇,都将自己的情感外投,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效果。

盛唐山水诗的成就,既是经济繁荣的产物,又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乐观向上是这些山水诗的主要基调,也能激发人们产生热爱生活的精神力量。

不过诗人处境不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李白离开长安后,一度感到非常迷茫,虽然他生性浪漫、不拘形迹,但是诗仙失意时也会情绪低落,从而让其作品也带有一点惆怅色彩。下面分享李白的一首名篇,起伏跌宕,最后两句却令人倍受鼓舞。

诗人曾奉诏入京,待诏翰林。可是由于在皇帝面前建言献策少有成事,只好辞别朝廷,还归山林。诗仙流落山野十年,期盼长安佳音而无望,愁容满面,鬓发如霜。无奈之下,只有炼丹求仙,希望跟随仙人逍遥度日。

可是如此求仙,最后却一无所成。太白经历了各种折磨,身心疲惫,纵使风物美好,也难以抚慰其倍受创伤的心灵。痛定思痛,李白终于在52岁时南下宣城,他去国离京,告别朝堂,企图寻找一个避乱藏身的桃花源。

敬亭山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在那里建造了一个亭阁,还经常与朋友一起登临吟咏。太白仰慕谢大才子,爱屋及乌,敬亭山也成为他向往的地方。

诗人住在敬亭山下,无所依靠,孤独难耐,敬亭山忽然变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诗人在山前久久观望,独坐出神。

众鸟高飞、孤云飘逝,天地间只有远山和他相对而视,互不厌弃。诗人似乎找到了知音,得到了慰藉。诗人结交山水,突破孤独;泰然自乐,应对落寞。

崔侍御,即崔成甫,是李白的好友。诗人住在敬亭山下,效法谢公游览、赋诗,并寄赠给好友。他登临高山、仰望明月,俯视城郭、闲看鸳鸯,却别有一种乐趣。

“素秋月、青山郭、鸳鹭群”,这些景物虚实结合,亦真亦幻,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想象。而“俯视”二字,也是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碌碌之辈的蔑视。

虽然与心中的偶像无法见面,他却通过精神交谈,并以诗歌为媒介,与先辈跨越时空进行互动。诗人赞美“夫子虽 蹭 蹬“,却仿佛“瑶台雪中鹤”,而自己却“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对前贤的仰慕与爱戴。

可是毕竟自己身处困境,诗人经常食不果腹,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只好以“葵、藿”等野菜和果蔬充饥,好在有一些至交好友的相助,才不至于饿死。

于是诗人颇感“世路如秋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漠,更感慨“相逢尽萧索”,让诗人更加感到孤独。所以只能经常独对敬亭山喃喃自语,又像是和对面的“哥们”聊天,却令人唏嘘。

诗人身处安逸环境,其实内心并不平静,壮志也从未泯灭。他依然豪迈地说,“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诗人腰间佩戴的宝剑还是寒光闪闪,他也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东山再起、效力朝廷。

李白的这首诗行文流畅、一气呵成,仿佛山中溪涧、奔流不止。诗人时而悲切世态炎凉、抒写惆怅,时而又慷慨高歌、表达愿望。全文跌宕起伏,读者的情感也被充分调动,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同悲同乐。

这样的诗仙似乎触手可及,也好像活生生地站在身旁。这首诗虽然没有《将进酒》的磅礴气势,不见《行路难》的高昂乐观,但依然给人以鼓舞和斗志,显示了盛唐诗歌的无穷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