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格律诗初学者如何提升文采和遣词用字的能力

 爱思考的老骥 2022-01-01

有很多格律诗创作爱好者,在学习创作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感觉自己遇到瓶颈,怎么写都觉得寡淡无味理屈词穷。总是把大白话和口头俗语往上凑,一点文采和典雅的感觉都没有,有时想找到一个贴切的词而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想突破这种瓶颈又不得其法,很多人就只好用“通俗易懂”来安慰自己,最终长期停滞在格律诗创作的初级阶段而难以寸进,只能看着别人的精彩修辞而默默感叹。

这种瓶颈应该怎么突破呢?靠天赋灵气和“通俗易懂接地气”来突破吗?显然不能!

格律诗创作方面所谓的文采、底蕴,说白了就是吃老本。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人的文学积淀和底蕴,基本在高中就已经定型和达到巅峰。他们的文学底蕴构成主要是课本上那些唐诗宋词和古文短篇,如果连这些都没有掌握牢固的话,那么单从文学底蕴上来说基本上就算是初中水平了。

同样是吃老本,试问这样浅薄的底子能吃几天?有些人连文雅一点的词汇和成语也不会几个,搞格律诗创作自然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大部分人连《唐诗三百首》都没有读过,有一部分人读过还是因为家里有小学生,给孩子买课外书教孩子朗诵的时候跟着读了一下,对于一个格律诗创作者来说,这样是不是有点可悲?

有些人会说自己读过很多书啊!各种中外名著,比如贾平凹、莫言、路遥、陈忠和的作品,那可都是得过各种奖的名著啊!外国的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什么的名著译本也读过啊!按理说自己的文化底蕴应该不低啊?但为什么创作格律诗就绞尽脑汁想不出来几个合适的词儿和巧妙一点的修辞手法呢?

关于这点其实很多人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当代的名著和外国名著译本都是白话文,有些还突出方言特色,都很接地气,都是平常话甚至口头俗语。这样著作的精彩之处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细腻的描写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归根到底你读完了,相当于看了一个故事,学到了一些思想,感动于主角的命运等等。这是你通过阅读此类书籍所得到的主要收获,而对于你的文学底蕴积累,尤其是单讲词汇量的积累是几乎没有什么促进的。所以即使你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白话文名著,创作格律诗一样也会很快遇到“词穷”和“修辞手法单一”的瓶颈。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增加创作格律诗词所需要的文学底蕴呢?或者再单纯一点,怎样才能增加创作格律诗的时候所需要的相关词汇量和修辞技巧呢?

答案很简单,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不说别的,我们就反思一下自己,就不说《史记》《资治通鉴》这种,就说被我们日常说烂了的四大名著有没有读过原文?喜欢孙悟空的人有没有读过《西游记》?喜欢梁山好汉的人有没有读过《水浒传》?对关二哥心存敬意的人有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原文?喜欢才子佳人喜欢林黛玉的人有没有看过任意一版《红楼梦》的纸质原文?这里面含有大量的可供诗词创作时所用的词汇和不同的修辞手法,这里面含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尤其《红楼梦》里面还有各种角色学诗斗诗论诗的精彩情节,有几个人看过呢?

比如《西游记》中,师徒西行时每遇到一座险峻的山岭,书中都会出现“有诗为证”紧接一段文采斐然的诗词歌赋来描述这座山岭的险峻奇绝。还有三兄弟和妖怪打斗的时候,也会出现“有诗为赞”来描述打斗的激烈和精彩,都是朗朗上口颇具文采的韵文。

我们看下面,这个截图仅仅是《西游记》二十八回开头。

文章图片1

西游记二十八回开头

咱就不说晦涩难懂的《史记》和《资治通鉴》,就说这种明清白话小说,您多读几本,是不是也能让自己在创作格律诗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

下面截图是《红楼梦》原文“香菱学诗”的片段,历来被很多诗家所推崇。

文章图片2

香菱学诗片段

这样可以极大提升个人文采和文学底蕴的名著,每天放在书架上蒙尘是不是很可惜?

不努力怎么会进步呢?不阅读怎么能积累呢?不积累怎么能突破呢?

就吃自己初中高中那点老本,四处去用“通俗易懂”抬杠,各种高谈阔论夸夸其谈,有助于自己诗道的进步吗?有那个时间把四大名著通读两遍,轻松突破瓶颈更进一步!

我分享的都是切身体会和实践过的干货,但我说话比较直,有时候比较难听,各位多包含。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并不是什么博士高人,所以我分享的内容都是针对格律诗创作初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