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文与历史

 濠上三寻 2022-01-0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感谢曹孟德,给了我一个既具诗意又显哲理的开头。

这两句诗,十六个字,在其诞生后的一千八百年里,共鸣多少征途苦,激发多少英雄泪。

历史人物于我来说,并非只是封存在史册里被压缩到近乎变形的标本。

他们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灵魂,留下的足迹依旧清晰可见。循着这些足迹走一段,只要我们够凝神聚气,完全可以感受到足迹里透出的生命气息和温度。

就像开头这十六字,每吟诵一遍,就能闻到扑面而来的酒气、凉气和霸气。这不仅仅是文字特效,而是曹孟德将一部分灵魂藏在了诗里。灵魂只要有所寄托,便不会死亡。正如曹子桓那句:“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孟德和曹子桓父子,二乘接力篡取汉室江山,建立曹家伟业。仅凭此举,便可稳坐历史神坛,供后人瞻仰祭奠。

可这对父子偏偏还热衷“横槊赋诗”,二人联手经营和打造了影响后世千年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无疑是一场文学革命,而曹氏父子不仅仅只是赞助人和策划者,他们是直接参与了创作,而且作品影响和价值极高。

我以前不是很理解他们对文学的偏爱,甚至怀疑他们是否想通过文字满足其混入上流、招揽文人士子的政治野心。

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曹氏父子作为政治领袖,不可能单纯从事文学创作。

但是,细细品味他们的诗文,你真的可以看到躲在文字里那颗鲜活又赤诚的灵魂。

我们认识的曹氏父子,是《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裁剪加工出来的。不管是官修还是私作,都是第三方视角。我们透过这些视角看到的,极大可能只是盲人摸象。

相比史传故事,古人的诗词歌赋,更值得用心探寻。

“诗言志”,文人圈共同遵循、千年不变的三字真理。它不仅是囚禁于儒家礼法、名教网罗里的士君子自由呼吸的出口,更是我辈后人抵达他们心灵世界、与之神交的入口

当我从这个入口走进去,所见所感,全然不同。相比历史神坛上那些千人一面的端拱威严,诗文里处处能听到或大或小的咏叹和哀泣。

这些非理智的情绪流动声,虽然没有他们的丰功伟业那般能量饱满、催人奋进。但这毕竟来自真人本体,不含任何政治作秀成分,更值得我们去寻味。

曹子桓很清楚历史书写终究会异化他,只有自己亲手写下的诗文能千载不变。唯有把自己藏在文章里,才能较为完整地封存自己的灵魂。

文章无穷,灵魂不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