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问答

 超级致富宝典 2022-01-01

我们的老祖宗是知道用“大脑思考”这件事的,要不然就不会有“脑子进水”的这个典故了…

脑子进水

说隋朝有一人名叫侯白,表字君素,为人十分聪慧,且个性诙谐、滑稽,最擅长辩论…

隋文帝杨坚很欣赏他的才华,封其为五品儒林郎,任命在秘书监修国史。

越王杨素知道侯白这人好诙谐,便开玩笑问:“君素啊,如果有一数百尺的深坑,你进去能出得来吗?”

侯白说:“我要进到这个坑里,无需其他东西,只要一根针就能出来。”

杨素好奇的问:“用针怎么能出来?”

侯白说:“拿针扎破脑袋,水填满坑就可以浮上来了啊”

“胡说,人的脑子里面怎么会有水呢?”

侯白反问:“脑子里要没进水,怎么会到数百尺深的坑里啊大人!”

因曰:“今有一深坑,可有数百尺,公入其中,若为得出?”

白曰:“入中不须余物,唯用一针即出。”

素曰:“用针何为?”

答曰:“针头中令水饱坑,拍浮而出。”

素曰:“头中何处有尔许水?”

白曰:“若无尔许水,何因肯入尔许深坑?”——侯白《启颜录》

有人会说,“脑子进水”的这个典故也不能说明古人承认用脑袋思考啊。

可如果不承认用脑袋思考,又怎么会把思想有问题这件事儿比喻为脑子进水呢?事实上古人除了骂“脑子进水”之外,还会骂人“没脑子”

没脑子

大家都知道,贾谊是西汉名士,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文学成就无论散文、词赋还是论文,都朴实峻拔、酣畅淋漓,被鲁迅先生称之为“西汉鸿文”。

可朱子却非常不喜欢贾谊的文章,朱子一看贾谊的文章就头疼。

那是因为贾谊的文章一会儿写这呢,一会儿又扯到那…

有一回朱子实在没忍住,就骂贾谊的文章“没脑子”。

贾谊说教太子,方说那承师问道等事,却忽然说帝入太学之类。后面又说太子,文势都不相干涉。不知怎地,贾谊文章大抵恁地无头脑。——《 朱子语类 > 历代二》

朱子除了骂贾谊的文章没脑子外,还评价佛教做事没脑子。

如佛氏以绝灭为事,亦可谓之'夭寿不贰’;然'修身以俟’一段,全不曾理会,所以做底事皆无头脑,无君无父,乱人之大伦。——《 朱子语类 > 孟子十 > 尽心上 > 尽其心者章》

当然朱子骂佛教做事无头脑,并不是无的放矢,只是与此篇文章无关,暂不做介绍。如果有人想看朱子对佛教的态度,我会再写一篇,敬请期待…

朱子喜欢骂人没脑子,连朱子的徒弟黄义刚也喜欢骂人没脑子。

刘季高也豪爽,只是也无脑头。——《朱子语类 > 杂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经典中都有骂人没脑子的记载,比如《红楼梦》、《金瓶梅》等…

综上: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承认脑子这个东西是可以用来思考的,有诗为证,诗云:

忆昔当年富贵时,如今头脑尚依稀。

布袍破后思宫内,锦裤穿时忆御衣。

鹘子背钻高力士,婵娟翻画太真妃。

如今憔悴离南海,恰似当时幸蜀时。——唐张保胤《又留别同院》

甚至用脑思考这个常识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黄帝内经》中称人的脑子为“精明之府,髓之海”…

脑,髓之海

古人认为,一个人先有精,然后生脑髓,再后来生出骨,脉络,筋、肉等…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经脉》

这和现代医学应该是不谋而合的,现代医学胎儿也是先长的脑子,后来再长出其他器官……

正是先有的脑髓,所以《黄帝内经 > 素问 > 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黄帝内经》还指出,人身上的所有精气,都汇集到大脑…

歧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黄帝内经 > 灵枢 > 大惑论》

因为五脏六腑之精气、肌肉之精气、筋骨血脉之精气全系于脑。

所以有的一些病,比如头晕目眩、心神惑乱等大体是因为在身体虚弱时邪气入脑……

邪气入脑才头脑晕转;头脑晕转,眼睛就紧张;眼睛紧张,就会两眼眩晕而有天旋地转;看东西有重影等等…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黄帝内经 > 灵枢 > 大惑论》

后来《本草纲目》、《本草备要》等都有说脑袋是可以思考的…

综上:正是因为脑是髓之海,元神之府,所以道家修练、行气都讲究个“还精补脑,思神守一”

18世纪中叶,瑞士人冯·哈勒指出,思维的器官是脑袋,后来慢慢的成为了主流,好像中国人心之思的观点是落后的一样…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是很有智慧的,中国人思考问题是很全面的,他从来不是单一的。

就拿思考的“思”字来说。

思:容也。从心囟声。凡思之属皆从思。

囟:头会,脑盖也。象形。凡囟之属皆从囟。——《说文》

中国人从来不认为思考这件事是单一用心去思考的,思考的“思”字上半部分是脑袋、下半部分是心脏。为什么?

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心为君主之官。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 > 素问 > 灵兰秘典论》

心气、心志

古人认为思考用心,是因为心代表着气、代表着志。心悲则志悲,心衰则气竭…

人紧张、孤独、难过等情绪都是出于心;人为什么会哭?也是出于心…

所以才会有“人心难测”的成语。

这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非常明白。

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黄帝内经 > 素问 > 解精微论》

为什么年轻人血气方刚,被人惹了想打架,但年龄大了能忍就会忍一忍?这也是出于心…

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天年》

最后:

心安而不惧,不惧才能很好的思考……

因此,中国人思考的“思”字用脑也用心,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