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馆阁体的鼻祖,曾抄写永乐大典23万字,被朱元璋赞为“书圣”

 在水一方2 2022-01-01

书法史发展到了唐代,楷书的技法体系已经逐渐完备,并且这个时期的楷书比如欧阳询一直到中晚唐的柳公权,其书法虽然在平正中见险绝,但整体的面目也有着“美术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来自于刻石的界格。

到了宋代,“魏晋古法”的缺失导致了楷书逐渐走向了刻板、板滞的路径,并且大量的楷书书写者,弱化了楷书的一些变化,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美术化”了的楷书,这便是所谓“馆阁体”的雏形。

这种书体在宋代萌芽,在元代的时候乃是特定的某些文人群体当中的专利,到了明代的时候,这种写法便逐渐发展成了“台阁体”,到了清代则叫作“馆阁体”。

当然,当代书法界也有这种类似的书体,比如田英章的楷书,则可以称之为“当代馆阁体”,“当代馆阁体”因为没有书卷气,没有点画的内涵,与所谓的“电脑体”无二,所以与古代的高级“馆阁体”有着质的区别。

在“馆阁体”领域,有一位“天花板”级别的人物的存在,此人学识渊博,并且书法精擅诸体,乃是一位不世出的学问大师和书法大师,他的字并非是后世所谓的“馆阁体”那种刻板模样,而是秀逸灵动,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他曾经抄写了《永乐大典》的大钟,总计23万字,并且他还被朱元璋赞为了“书圣”,被朱棣赞为了“我朝王羲之”。

他就是沈度。

沈度是明代书法史上的一位纲领式人物,其为人博学多识,熟读经史子集,有着极为深厚的学问底子,才华过人,曾当过皇子的讲师,其书法最负盛名,据记载:

皇家凡金简玉册,一切大制作,必命度书。为文平淡,绝去浮靡。事上尽诚,必以正对。

意思是皇家但凡有什么重大的时间需要抄抄写写的,总是离不开沈度,而沈度每一次都认真对待。

沈度与他的弟弟沈粲并称谓“云间二沈”,乃是当朝书法数一数二的存在。沈度的儿子沈藻,同样也写得一手好字,书法界尊称为“一门三沈”,皆是书坛之杰出代表。

在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当中,藏有一件沈度、沈藻合璧书写的作品,皆是以秀雅的楷书书写而成,分别是沈度的《敬斋箴》、《谦益斋铭》和沈藻的《桔颂帖》。

三件书法合在了一卷之上,成为了书法界的“馆阁体”当中的天花板的存在,对于当代书法人大有裨益,这卷所谓的“馆阁体”其实并不是清朝“馆阁体”那样的板滞,而是充满了灵秀之气,同时雅气隽永,极有书卷气,这也是当代书法人最为欠缺的一个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