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心理疗法概述

 妙音禅韵 2022-01-01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Image

一、形成与发展

 心理咨询,虽然是现代医学心理学中的概念,但这种形式在我国古代医学中找得到一些类似的思想。中国古代医学受哲学的影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心身关系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统一作用。尤其在医学心理学思想方面,有许多杰出的建树,但心理咨询的具体方法却易被忽视。 

(一)肇源于《内经》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十分落后,人们生活非常艰苦,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或恶魔作祟。因此,治疗手段是对两者的“软硬兼施”,或祈祷神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避邪。当时,为人治病基本上由巫祝所为,巫祝是在一定形式下以语言为治疗手段的,但是不能简单地将“祝由”和迷信划等号。祝由是说病之缘由,然后加以劝导,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患者的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祝由这样的治疗方法包含了许多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在内。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中医的心理咨询思想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内经》。值得指出的是,《内经》这部巨著本身就是以医学咨询的形式编写而成的。《内经》形成了中医心理学的雏形,含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据统计,《内经》从篇名命题到主要内容,讨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有关问题的达32篇,占《内经》162篇章的19.8%;在内容中涉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的更达129篇(包括前者),占总数162篇的79.6%。内容主要涉及:中医心理思想的基础,如阴阳整体论、水火五行论、心主神明论、藏象五志论、四象八卦论、九气气机论等有关内容;中医临床心理学思想,如心理病因病机、心理诊断、心理辨证、心理治疗、心神疾病、养心调神等有关内容;中医对心理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等有关内容。 

 举例来说,《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开卷便是黄帝以养生之道向岐伯咨询:“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此疑虑给予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精采的咨询对话中揭示的养生原则,足以“垂法以福万世”。《内经》通卷这种咨询对话层出不穷,无须再加赘述。 

 《内经》中的心理咨询思想及其整个理论体系,同样为后世医家所师承和发扬,一直在医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于历代

 自《内经》以来,我国古代医家们均意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注重研究心理因素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尤其对情志疾病的探索与研究极为重视,在预防学、诊断学、治疗学、养生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华佗神医秘传》中说:“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同斯方,谓之良医。”指出高明的医生必须针对患者的不正常的情志,进行治疗。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养性。他在《千金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记载了类似现代暗示疗法的禁咒疗法,每法中的律令(即行禁时的咒语)对病情都有针对性,并配合药物,对患者有明显的暗示治疗作用。 

 金元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思想,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提出“五志化火”的基本理论,在治疗火热病时,注重调理情欲。“补土派”李杲在研究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时,强调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但也十分重视心理因素。他在《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中说,“因喜、怒、忧、悲,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就是说过度的心理刺激、持续的不良心境,能助心火、耗散正气,壮火食气,火不生土,脾胃气削而病。同时李氏还观察到在脾胃疾病中,心理因素与其他病因相互联系。养阴派朱丹溪亦十分重视运用情志疗法,《丹溪心法》曰:“五志之火,因七情而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能疗,须诊察由以平之。”这里的“人事制之”即心理疗法。“攻下派”张子和是中医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代表,对中医心理学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独到见解,是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突出地表现在心理治疗方面。对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儒门事亲》中有精辟的论述,并有大量的医案加以印证,有论有治,代表着心理治疗发展到一个高峰。 

 明清时代,中医心理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对某些患者,应以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言语指导和心理疏导。他认为,病情较重的患者,对疾病愈后认识不足,自认为病情较重,愈后定然不良,而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这正是古人说的“志意不治”。这类人往往心存疑虑,不能始终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还有一类人经治疗后,病情由重转轻,进入恢复阶段,便自认为病已痊愈,不再坚持治疗和休息,以致“劳复”(劳心、劳力、房劳),造成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这两类人都可以咨询指导,使其明达事理,保持心理健康。《景岳全书》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缪希雍在《本草经疏》写到:“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这一时期,心理治疗运用广泛,具体方法丰富多样,取得很好疗效,散见于徐春甫、李时珍、龚廷贤、张景岳、胡慎柔、张石顽等医家的个人著述。由于各种心理疗法应用广泛,影响很大,甚至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经典者莫过于《儒林外史》对范进中举的描述。 

 《素问·移精变气论》曾载古代一种治疗方法——“祝由”。有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将祝由的形式创造发扬,颇得其神韵。清代名医吴鞠通便是将祝由的形式演化成心理咨询用之于临床的。他在《医医病书》中指出:“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详告以病之所由来,使患者知之,而不放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重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惊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吴鞠通在温病学上的创新精神,为人们普遍称道,看来他对心理咨询的发扬也绝不是偶然的。 

 概而言之,中医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于《内经》中萌发的心理咨询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扬。虽然过去未能引起人们足够认识,因而少见于医籍,但中医心理疗法的产生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医重视心理因素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上的具体反映。 

(三)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尽管中医心理学思想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迄今不过20多年的时间。可以说,中医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0世纪80年代初,心理学及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中医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 

 中医心理学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经过这些年的发掘、整理、提高,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出版了一些心理学专著,如王米渠所著的《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治疗》,马朋人、董建华的《实用中医心理学》等。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二、中医心理疗法的特点

(一)思辨性

 中医学在阴阳五行学说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脏象、经络、精气神等学说,故其心理治疗内容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的色彩,注重传统文化上的习惯与想法,保持某种哲学的观点或处世态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心理治疗也具有其独特的地方,其综合调理的思想及病因探求上注重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对患者的影响,在治疗中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 

(二)个体的差异性

 中医学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即注意天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重视心身差异及其个体当时的反应状态,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个体在个性上有勇怯之分,勇者坚强,临难不恐,常掩盖病情;怯者畏难,耐受力差,常夸大其病情,故心理治疗时要区别对待。至于每一患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致病特点,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情志相胜、相反情绪等治疗方法。 

(三)治疗的整体性

 中医学带有明显的“整体观念”特点,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活动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可互相转变、影响。这种人体内部的整体性,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通道,以气血精津为载体,以“神”为统帅而实现的。因而在认识生命活动、解释病理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对病证进行处理等方面,均是从宏观、整体、系统、联系的角度出发,强调人体内外的有机联系,注重从有关因素如个体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个体自身的心身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三、中医心理疗法的任务与展望

(一)中医心理疗法的任务

 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咨询的影响和启迪下,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学者独立地应用中医的理论和形式进行心理咨询的实践活动。随着这些有益的探索,中医心理疗法的任务、内容及方法也越来越明确。 

 中医心理疗法的任务,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因人制宜的原则,对患者或咨询者提出的心理或心身问题进行解释疏导,以维护和促进心身健康。中医心理疗法的范围与现代医学心理咨询是一致的,而其具体内容则更为广泛,比如对精神的保养、情志的调节、饮食的宜忌、气功锻炼的指导等,中医学更富有经验,其方法更符合我国民情。 

 在中医心理疗法的形式上,与诊疗手段相融合是其特点之一,中医心理疗法大都是在具体的诊疗活动中开展的。在诊疗活动中,医患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所以,在诊疗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患者的各种疑虑应随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中医心理疗法的局限性

 古人行文的简约性和缺乏明确的病历书写格式,治疗案例只有寥寥数语,缺乏患者、病情及治疗过程的详细资料,使得后人的研究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推断与设想,这样难免有时会与当时的事实有出入,如所谓的病情痊愈,由于缺乏相应的随访机制,病情有无反复及治疗的长期效果难以验证。虽然后人应用同样的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治疗效果,现代一些中医学家也对其中某些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验证,但这样的研究数量太少而且不够系统,难以有效地说明其临床疗效,尚需进行大量的、系统的研究与论证。由此可见,主要局限性表现为:一方面是在治疗方法上缺乏系统的、完整的操作步骤,即治疗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缺乏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体系。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局限性的存在而否认其理论价值与地位,研究古人是为了超越古人,为心理咨询的发展服务,因此吸取精华、祛除糟粕,寻求新的发展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 

(三)中医心理疗法的应用展望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高,当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种疾病(冠心病、肿瘤、脑血管意外),都属心身疾病范畴。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经验必然引起人们的瞩目。如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注重“医食同源”的饮食保健,太极拳、气功等独特的自我锻炼方法等,这些在社会咨询需求方面是十分广泛的。以中医心理疗法的原则和经验对具体个人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患者及与其所患疾病相结合的具体指导,这些在实践中都有广阔的前景。 

 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的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情志疗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效,但在理论上不及西方详尽而系统。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地引进西方先进的方法学,通过其指导,使中医心理疗法的方法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换言之,创新研究方法将是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方法必须建立在中医心理学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将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移植到中医心理学上,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中医心理学将会丧失其特色,逐渐被西方心理学同化,甚至消亡。因此,吸收西方方法学,应立足于研究中医心理学自身特色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最终探索和总结出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 

 如果中医心理疗法事业能够引起重视,顺利地开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其理论和经验,将来一定可以发展为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

文源:中和道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