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会时不要看手机

 王肖杰 2022-01-01
“文山会海”再怎么批判也少不了,因为客观需要,研究工作、推进工作、总结工作、鼓舞斗志都离不开会议,可有些会议自己不感兴趣,似乎看看手机更有收获,实则不然。手机随时都能看,而会议不常有;开会是机会,看手机会错过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自己参加的会议一定与自己有关系,否则为什么让你参加呢?地震局的会很少召集党校老师参加,而市政府办公会倒有可能找党校老师旁听,为什么?因为党校老师参加这样的会议对资政有帮助。会议与自己有关,而手机把自己跟会议“屏蔽”,所以开会看手机对自己是不利的。
第二,会议是信息的汇集,是一座“富矿”,不挖可惜。换位思考,任何会议的召集者都不愿意开成无意义的会,会议规模越大,信息浓度越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是我所知道的最大规模的会议,这次会议的内容也格外丰富。每年召开的“两会”参加人员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人说小会解决重要问题,大会多是泛泛而谈。其实,“重要不重要”要看价值观,这里说的“小会”往往指的是酝酿人事安排,这种会议占的比重很小,一般而言,小会研究小问题,信息量小,加上中国人不会开会,有时一点屁事能研究半天,感觉上比较愉悦,因为自己有参与,事实上信息浓度不大,一盆稀饭而已。
第三,会议的信息质量较高。聊天可能让人愉悦,坐着听别人讲话可能枯燥。但愉悦与枯燥跟质量高低没有相关关系,事实可能正好相反,越枯燥的东西反而价值越高,比如读经典,越难啃反而营养越丰富,阅读顺畅的书往往营养不大,我称之为“口水书”。凡是开会,特别是大会会有较长的筹备期,讲稿会一再修改,像十九大这样的会议筹备期在一年以上,文稿修改上百次,领导的水平高而且用功,还有智囊团相助,这样大的投入,“产品”的质量差不到哪里去。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经常参加这种高质量的会议,聆听高水平领导的讲话,个人素质会很快提升,哪有时间看手机呢?
第四,学习公开场合讲话。有时领导口才不好,照本宣科,听一会儿就累了,真忍不住去摸手机。此时可以想这样一个问题:他的讲话为什么不吸引人?如果我来讲,我会怎样讲?如何避免他的毛病?留心处处皆学问,此之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可以做一个游戏:领导讲完上半句,猜测他下半句要讲什么,然后看猜测的对不对。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结果发现确实领导的水平高,自己的思路跟不上。
还有一个认知:会议的表现就是个人的形象展示。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好一点,而任何公开场合都是塑造个人形象的好机会,开会看不看手机体现了个人形象。如果是本单位的小型会议,领导在主席台上,看得清台下每个人,是记录还是玩手机一目了然。我以前不知道,只是上学时听老师说,他在讲台上能看清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我以为老师是在吓唬我们,当自己坐到主席台上之后才知道这是真的,真的清清楚楚。
每一个讲话的人都喜欢聆听自己讲话的人。抬起头来认真听领导讲话,领导会更喜欢你,至少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个人心里有工作。
有人说我低头是在用手机做记录,不是玩手机。这真是自找麻烦。古乐府《君子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之句,说的是君子要处处谨慎,避免嫌疑。开会为什么不带本子记录而是用手机?正常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借口。
会议认真听,同事能看到,也能给同事留下好印象。有一位新同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他刚到单位的时候,每次听讲都非常认真做记录。我们年龄、资历相仿,我当时感到了一种竞争的压力。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开会不那么认真,有些很重要的会议他还玩手机,我心中“阴暗”地窃喜:不用怕,这样的人没什么大出息!
听枯燥的会议却能坚持下来,是对自控力的练习。我发现领导水平层次越高,自控力越强,越能耐得住寂寞。有些会议我感觉内心烦躁,但看看周围的更高层次的领导,他们大多平静如水。也许这是他们能走上更高领导岗位的原因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