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答:如何增长才干,成为复合型人才?

 王肖杰 2022-01-01
肖杰老师:
您好!市直部门青年干部多岗位锻炼少,近年来组织部门虽然对单位内部交流轮岗提出了要求,但部门与部门之间交流轮岗机会不多,除基层遴选、机构改革转隶情况外,在市直部门之间调动很少,长期在一个行业工作,使得工作经验局限在一个领域,出现视野不开阔、战略眼光、大局观念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强化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快速成长为能适应各方面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干部人才?
——春天的燕子
 
春天的燕子:
你好!你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增长才干”。
什么是才干?
才干和能力、知识不一样,才干是能够正确把握并恰当运用规律的本事。才干是一种本事。才干具有通用性,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你发现没有?市教育局长会调任商务局局长,一个搞教育的,怎么能搞好商务工作呢?实践证明,这个人调过去之后,工作干得照样风生水起。也就是说,这个人干啥都行。为什么?就是这个人有才干,有通用能力。
才干跟认知有关系,认识问题的程度跟办事能力是相关的。还有,才干跟性格天赋密切相关。我找不到一个领导力的培训教材、思维模型,所有关于领导力方面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案例。比如,柳传志如何成功?奥巴马如何成功?巴菲特如何成功?他们差别非常大,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共同点?有可能是爱学习,可是刘邦建立了汉朝,他可是不爱学习啊,“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项羽倒是读了点书,但也不多。他们的成功主要靠运气和天赋。有些人性格比较外向、刚硬,有些人比较内向、柔软,是不是前者更适合当领导?也不是。刘备天天哭,照样是好领导。什么是领导?有人跟随就是领导;什么是领导力?能让人跟随就是领导力。
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才干不行。凡是后面能加上“能力”两个字的,都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升,比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甚至思考能力都可以,但才干只能靠事上磨练,没有经历不行。有少年天才,比如七岁作诗,九岁作曲,但几乎没有少年领导,为什么?因为年少没在事上磨过。
一个人的水平大概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知识,别人不知道我知道,就显得我有能力,比如老师。第二种是技能,比如游泳、演讲、编辑等。第三是才干。这三种可统称为“能力”,但有很大不同。
知识的载体主要是文字、图表、数字等有形材料,方法主要靠记忆。成人学知识的目标不是记住,而是提升认知。在学校里,学习目标就是为了考试,成人的世界里面没有考试,但是需要认知。一个干部水平高低体现在哪里?首先体现在认知上,就是这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高度、深度、丰富度,学知识的目的就是通过融会贯通达到高水平的认知,而不是成为百度式的“知识篓子”。
技能的载体是手脚,比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者是跟群众交流沟通,或者用笔写,或者迈开脚步去搞调研,都体现在行动上。获得技能的方法是练习,尤其是刻意练习。最简单的技能就是游泳,读再多的游泳技术也没用,扔水里照样不会,因为没有练习。
提升技能的目标是把事做成功,终极目标是习惯。比如,老司机开车几乎不用脑子,就是形成了习惯。我们向领导请示工作的时候,领导往往立刻给出一个回答,告诉怎么办。这是很难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就是因为他脑子里好多的模型,遇事按经验模型选择就行了,模型就是“习惯包”。
才干的载体是你的头脑,且仅是你的头脑。提升才干的方法是“悟”。悟就是总结,悟性就是总结力。总结的能力越高,人的悟性就越高。也就是说,才干这个东西别人教不了,别人可以教知识,可以教技能,但没有办法教才干。才干只能靠自己悟,硬要跟谁学的话,那只能跟自己学。
才干追求的目标是成长。成长是没有尽头的。开车这种技能只要我学会了,就到头了。才干没有止境。孔子老人家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的人生一直向上走,差不多每隔十年他的才干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人生由自己选择,每个人选择标准不一样,但我觉得成长的人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项。对社会的贡献大,自己的愉悦感、幸福感也高,成功、职务等副产品会随之而来。
才干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中庸。什么叫中庸?考试答多少分是中庸?80分、60分、50分?不,是100分。因为中庸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如其分。《登徒子好色赋》中说的“增之一分则太多,减值一分则太少”就是中庸。中庸很难,孔子说:“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横下一条心,可以用脚去踩刀刃,大不了一死,但舍死也未必能做到中庸。中庸又是时时存在的,整个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合乎中庸。想想生物的进化,包括我们的身高、体重,都合乎中庸之道,为什么身高不是2米、体重不是1吨?都有进化的原因,都合乎恰如其分这个原则。生活中也常见恰如其分,比如米饭做得不软也不硬,水不多也不少,就是中庸。
才干的终极目标是做任何事情都恰如其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最需要的品质就是中庸。出台政策急了不行,缓了也不行;改革的力度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人民群众的承受度这三者要有一个平衡,平衡点就是中庸。有人说领导就是玩平衡,所谓“平衡”就是中庸的境界,所有的才干都指向这里,也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
知识象冰,是固化的;技能象水,是流动的;才干就像空气,无处不在,变化莫测,既有一定之规,又能够随机应变,还不会乱变。这个状态应该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干啥干啥,想说啥说啥,但是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恰如其分,不逾越规矩,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那怎么增长才干呢?
核心是知、行、悟合一,知而行、行而悟,悟而知,不断循环,不断提高。
王阳明一个重要观点叫“知行合一”。知、行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如果有人说自己知道了,但是没有去做,那“只是未知”(还没有知道),反之亦然。毛主席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要亲口尝一尝。”尝梨子的这个“行”(动作)和知道梨子滋味的“知”,二者是合一的,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分不开。你不去咬这个梨,你是不知道其滋味的;你知道了梨子滋味,一定是有咬这个动作,这才叫“知行合一”。
增长才干的具体方法,我称之为“一心二用工作法”:一颗心在工作的同时,分出一颗心进行反省总结,即“悟”。具体分四个阶段:
第一步:转化,把经历变成经验。
有些人有很多的经历,上过学,当过兵,经过商,但是有没有很多的经验呢?不一定。这中间需要转化。举个例子,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早期依托市委党校打造,大概有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加班,经常晚上11点整个楼层还是灯火通明,遇到的问题也特别多,我的感觉是乱成一团。每天中午饭后,我利用散步时间,用手机录音的方式把当天想到的东西记下来。三个月之后,基地打造告一段落,我利用空闲的时间把录音整理了一下,有1万多字,这就成了我自己的“经验”,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肯定会从容应对。这就是把经历转化成经验。
顺便说一句,越是遇到特别忙、特别累、特别乱的事情,你心中越要窃喜,因为增长才干的好机会来了。平时按部就班的工作,遇不到什么大问题,也没什么可悟的,虽然轻松,但不会积累多少经验。
第二步:固化,把经验变成清单。
我刚干教务处长的时候,因为从来没干过,所有事情一下子涌了过来,感觉非常忙乱,晚上8:30眼睛就睁不开了。有些人说“早睡睡不着、早起起不来”,睡不着就是因为白天工作不努力。
后来我受《清单革命》一本书的影响,搞了“清单工作法”,就是把经常重复做的事情用清单的方式列出来。就这么简单,效果却很神奇。比如说学员合影,看起来挺简单,其实挺复杂:跟谁联系?摄影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座位怎么留?洗多少张照片?洗多大?照片上面写什么字?存档几张?费用什么时候结算?跟谁结算?……这些都是必须做的工作,缺一项工作质量和效率都会受损失。而用清单的方式列出来,做一项勾一项,忙而不乱,疏而不漏,工作质量和秩序都大大好转。我有一张《合作办班清单》,谈一个班只需要10分钟,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
列清单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研究工作的过程,就是把隐形的经验显性化的过程。当我离开教务处的时候,感觉最骄傲的一件事情就是给教务处留下一套清单,后面的人拿过来照着做就行了,这样整体保证了工作质量不因换人而受大的影响。
第三步:深化,把表象变成规律。
一项工作,认识如果不到位的话,很难干到点子上。年轻干部从事的工作往往很具体,其背后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很多人搞不太清楚。我到党校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去年开始,把我所理解的党校的工作用一篇一篇小文章的方式写了出来,写的过程最大的受益者不是读者,而是自己。
李敖说:“要把一个事情搞明白,就写一本书。”认识问题分三个层次:第一是想清楚,第二是说清楚,第三是写清楚。你以为自己想清楚了,其实未必;说的过程可能重复、前后颠倒,只有写清楚了,才是真正地搞清楚了。写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过程。
你写过工作总结吧?很多时候,很多人不是在做工作总结,最多叫工作分类。当然,分类是总结的基础,但分类不是总结。总结是搞清楚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出现了问题原因是什么,总结未必要示人,但自己得清楚,这样才干才能往深里走。
第四步:显化,把内在的东西外在化。
你的才干需要被人看到,这个你懂的。那怎么才能被人看到?才干的载体是你的头脑,怎么让人看到?方法就是显化。比如把自己写的小文章或者感悟发到朋友圈里,就是一种显化。
顺带说一句,你的微信朋友圈不是你的“朋友”圈,而是你的“形象墙”。拉个小群,说说晚上到哪吃饭,那叫“朋友”圈。因为你的领导也能看到你的微信朋友圈,如果你总发“双11”大减价,领导会觉得这个人很热爱生活;你发的都是工作上的一些事,领导会觉得你的心思在工作上。如果发的是一些工作总结、工作感悟类的东西,别人会说这是一个有头脑的干部。
转化、固化、深化、显化,是增长才干的一个很好方法,亲测有效,供你参考。
伴你成长的朋友  王肖杰
2021年11月1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