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确立一夫一妻制的原因? 芬兰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是婚姻起源于家庭,而不是家庭起源于婚姻。”。 这句连他自己也没有真正理解的话,却是一句至理名言。 从形式看,只有男女结婚,才能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因而应当说,家庭起源于婚姻。 但实际上,婚姻的形式取决于家庭形式,家庭形式取决于生产力水平。 人生在世,一要生存,二要繁衍。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得有一个合适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不是由某种理论、某种道德、某种法律所决定。 人类形成之初,建立了原始群,与之相应的两性关系形式是族内随意。 接着,人类建立了氏族,与之相应的两性关系形式是族群和族群之间的“群婚”。 接着,人类又建立了亲族和类似后来家庭的大家庭,“群婚”也随着变为准偶婚。 大约五六千年前,我国开始使用金属工具,金属工具的使用,使私有制得以确立。 所谓私有制,实际就是家庭所有制,中国古代家庭,一般在5口人左右,即所谓“五口之家”。 比起过去的亲族和大家庭,成员少,较齐心,有利于生产。比起今日的小家庭,成员多,功能全,更便于当时生产和养育老小。 生产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家庭,而且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要想家庭稳定,首先需要夫妻关系稳定。 如果今天结婚,明天离婚,分合无常,将会直接影响生产,如果家庭乱伦或婚外关系继续合法化,将会影响血统的混乱和辈分的混乱,破坏家庭的供养关系。 总之,一夫一妻制的确立是经济的需要,不是爱情的需要。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夫一妻制“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为了生产,为了生存,为了文明,男女都必须收起原始时期两性关系的自由随意和独立这两面旗帜,使之服从于经济,服从于家庭,建立起一生固定的一夫一妻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