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高才《中华大学校长陈时》: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起名“中华大学”的来龙去脉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2-01-01

《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裴高才、陈齐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2112

岁末年首,责编发来了拙作《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裴高才、陈齐著,华中师大出版社)的确认封面,让我想起了110周年前的1912年1月1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开国大典上,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向世人庄严宣示:“武昌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孙中山:《临时政府公报》第一号;《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页

   裴高才:缘何武昌称“首义”中华读书报20101215

作为献礼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与武昌中华大学110周年华诞,以及华中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图书,《中华大学校长陈时》的主人公陈时(当时名为陈映寰、1891-1953年)先生,就是留日(1907-1910)期间,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宣誓打手模加入同盟会,学成归国后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昌首义的辛亥革命志士。

左起裴高才、彭南生于华中师大拜谒陈时塑像

同时,民国肇始,陈时效法孙中山之功成身退,弃政从教,又成为中国私立(本科)大学的开山,于1912年春夏之交,同其父陈宣恺昆仲一道在“首义之区”创办了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初名为:中华学校,包括本科、专科与师范,还附设中小学)。

武昌中华大学初期之门阁-裴高才藏

那么,陈时缘何将大学命名为“中华大学”?此前,有方家认为校名是民国成立后走向共和、意即“振兴中华”。其实,时间还要早两年,这里有不可忽视的两个细节,一是陈时留日期间,因服膺孙中山领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同盟革命,经黄兴介绍、孙中山主盟加入同盟会;同时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激扬文字,宣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正是他的建议,促成其父陈宣恺于1910年在武昌创办了中华学堂,校名即是“振兴中华”之意。后来,中华大学或中华学校的校名、校址,均是中华学堂的延续。

陈时创办中华大学校刊《中华周刊》报头之孙中山像与“总理遗训”1930.3.29-华师档案馆

同时,我们还可从当事人的言论中找到实据,陈时当年曾亲口对弟子艾毓英说,早年留日加入同盟会期间,受孙中山的“学问与革命”思想启发,他认为只有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高深学问的人才。所以从那时起,他就将为国育才、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他创办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中华大学的原动力之一。后来,陈时主持创办的中华大学校刊《光华学报》《中华季刊》等均有“中华”,且《中华周刊》报头与中华大学毕业证或纪念册均印有孙中山像或“总理遗训”等。

陈时、邹昌炽签发的中华大学毕业证1934年-华师档案馆藏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孙中山关于学问与革命的思想,笔者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3页查到,上面这样写道:“革命的基础在于高深的学问,学问为立国之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讲来。”而且,孙中山任命的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1912年初主持制定的《大学令》,就贯彻了孙中山的这一思想。《大学令》中强调“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 养成硕学闳才, 应国家需要为宗旨”。此后,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思想, 一直贯穿于蔡元培对大学认识与实践的始终。

裴高才独家收藏之陈时肖像

余生也晚,对陈公父子这两位杏坛巨匠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无意到有意识的渐进过程。机缘巧合,笔者首次“认识”陈时是1976年深秋、时任民办教师之时。

这本相册是民国初年印刷的校长、学长、学监与教员的黑白照片集,扉页即是陈时的单幅照片,上面有三列繁体字的图片说明:“陳時,號叔澄,湖北黃陂人;校長;通訊處:本邑城內正街天吉成。”

裴高才:中国私立大学开山_202005传记文学第一一六卷总第696期第73页.

即将与读者见面的《中华大学校长陈时》一书,是在《中国私立大学开山陈时》(裴高才著_台湾传记文学杂志2020-2021年连载)的基础上,修订、补充完善形成的。由著名史学家、华中师大副校长彭南生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作序。

右起樊星研讨裴高才《胡秋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