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皮大丸”是个好方子 【方药】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用法】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现代用法:共研细末,枣肉和丸,每服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增)。 【原文】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解说】 本方主治妇人产后烦乱呕逆之证。其病机为气血亏虚,虚热内扰。盖妇人产后,本阴血不足又加哺乳,使气血更虚,因虚生热,而扰胃乱心,发为本证。用竹皮大丸清热降逆,安中益气。其中白薇为清虚热之良药,虚热甚者,当倍之。烦喘者,可加柏子仁以宁心润肺。 一、经断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症) 王某某,女,50岁。近半年来感觉周身不适,心中烦乱,遇事情绪易激动,常常多愁善感,悲恸欲哭。胸闷心悸气短,呕恶不食,头面烘热而燥,口干喜饮,失眠失梦,颜面潮红,但头汗出。月经周期不定,时有时无。某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症”,服“更年康”及“维生素”等药物,未见效果。舌苔薄白,脉来滑大,按之则软。 妇女50岁乳中虚,阳明之气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治宜养阴益气,清热除烦,为疏《金匮要略》“竹皮大丸”加减。 白薇10克,生石膏30克,玉竹20克, 丹皮10克,竹茹30克,炙甘草10克, 桂枝6克,大枣5枚。 服药5剂,自觉周身轻松,烦乱呕逆之症减轻,又续服七剂,其病已去大半,情绪安宁,睡眠转佳,病有向愈之势。守方化裁,共服20余剂而病瘳。 按语 本案脉证发于经断前后,经欲断未断,每易伤阴耗气,气阴不足,则因虚而生内热,热扰于中焦,胃气不得下降,故见呕恶不食;上扰于胸位,使心神无主,又加中焦亏乏,不能“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为血”,则心血不充,神明失养,故可见心中烦乱,失眠多梦以及情绪异常等症。治疗当师仲景“安中益气”为大法,清热降逆,养阴和胃,用竹皮大丸。竹茹、石膏清热、降逆、止呕;桂枝、甘草辛甘化气,温中益心;白薇清在上之虚热;大枣、玉竹滋中州之阴液;丹皮助白薇养阴以凉气血而清虚热。本方寒温并用,化气通阴,服之能使气阴两立,虚热内除,于是随月经欲断所现等证候自愈。 二、产后呕逆 华某,女,31岁。产后三个月,哺乳,身热(38.5℃)7~8天,偶有寒栗状,头昏乏力,心烦喜躁,呕逆不已,但吐不出。脉虚数,舌质红苔薄,以益气安胃为主。 淡竹茹9克,生石膏9克,桂枝5克, 白薇6克,生甘草12克,制半夏9克, 大枣5枚。2剂。 药后热除,寒栗解,烦乱平,呕逆止,惟略头昏,复予调治痊愈。 按语 产后气血亏虚,见烦躁、呕逆、脉虚数,虚热内生也,正合竹皮大丸证机。因呕逆较甚,方中加半夏以增降逆止呕之功。 三、产后风热 产后感风热,瘀血未尽,医者执产后属虚寒之说,用干姜、熟地治之,且云:必无生理。汗出而身热于炭,唇燥舌紫,仍用前药。余是偶步田间看菜花,近炳若之居,趋迎求诊。余日:生产血枯火炽,又兼风热,复加以刚燥滋腻之品,益火塞窍,以此死者,我见甚多,非石膏则阳明之盛火不解。遵仲景法,用竹皮、石膏等药。余归而他医至,笑且非之,谓自古无产后用石膏之理。盖生平未见仲景方也。其母素信余,立主服之,1剂而苏。明日炳若复求诊,余日:更服1剂病已去矣,无庸易方。如言而愈。医者群以为怪,不知此乃古人定法,惟服姜、桂则必死。 按语:产后风热,又误以热治热,至汗出身热,唇燥舌紫,热入于内也,适投竹皮、石膏清之,二剂而愈,非精究仲景之术者,莫之为也。 四、脏躁(癔病) 孙某某,女,40岁,患者于前年因惊恐、受气,出现精神恍惚,时悲时喜,悲时哭泣不止,喜时大笑不已。同时伴有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喜居暗处,夜里失眠、多梦。证见面色青,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数。此属肝火灼阴,神明被扰。治予清热舒肝,调和胃气,用竹皮大丸3剂则病愈。至1976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本方治疗脏躁有显效。此多由情志抑郁、思虑过度或精神刺激而引起。常用方甘麦大枣汤,则适用于因心阴虚而神不守舍者;竹皮大丸则适用于因肝气横逆,郁而化热,母耗子气,心阴不足者。本方重在清热除烦,调理阴阳,舒肝和胃,从而有安神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