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李杰作品 | 记忆吆喝声

 梅雨墨香 2022-01-01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昔日那些走村串户的吆喝声,仿佛还响在耳边。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刚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普遍物资匮乏,经济落后。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部分食品是靠“换”来解决的,觉得既方便又能利用废物,还解决了缺钱的问题。比如,用废铜烂铁、鞋底绳头等换日用品,用黄豆换豆腐,用小麦换馓子,用芝麻换香油等。那时候,我们淮北农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吆喝声。有扛着板凳吆喝的“磨——剪子唻——戗——菜——刀”。有背着大包边走边吆喝的“修理雨伞——补胶鞋”。有推着小车吆喝的“钯碗——补漏锅,锔盆——锯水缸”。有拉着板车吆喝的“有破烂拿来换木梳篦子,脸盘茶缸,筛子箩子,换米花糖果喽”……特别是每天一大早,就会有雾霭中传来的吆喝声“豆——腐——,豆——腐——”。开门望去,大叔肩上的扁担犹如一张弯弓,油亮光滑,一颤一颤的,还发出“吱咛、吱咛”的声音呢。一头是小案板上用白粗布盖着的豆腐,一头是大筐子,筐子里除了有放豆腐的木板,还有盛豆子的口袋。卖豆腐的大叔才走不多时,又会传来“梆——梆梆,梆——梆梆”的响声。循声望去,卖馓子的老汉挑着担子走来,一头是大馓篓子,一头是放粮食口袋的筐子。他边敲梆子边吆喝“馓子——馓子——”。

那时候的小孩子都馋得狠,最喜欢在家里翻找破烂去换东西。要不是大人指定换啥东西,那一定是要换米花、糖果、饼干之类的小食品,或者换弹弓、琉子、娃娃之类的玩具。遇到卖豆腐、卖馓子的来村里,就会很欢喜,乐于替大人跑腿。回家㧚一碗黄豆换二斤豆腐,或者㧚一碗小麦换半斤馓子。如果大人去换,小孩也乐于跟随,为的就是能“先尝为快”。把刚换好的豆腐抠一块尝尝鲜。或者把刚换好的馓子掰两根香香嘴。如果遇到卖豆腐的或卖馓子的人心好,还会先切一片豆腐放进孩子嘴里,或者捏几根“馓子毛”递到孩子手中呢。那心情真比现在吃肉还香,穿新衣服还美呢!

说真的,那时候一般家庭平时不舍得换这些吃,因为细粮紧张。只有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亲戚才能去换。有时大人看孩子熬得慌,只能少换一点豆腐,放点盐、滴点油,凉拌着吃。至于吃馓子,那就是生了病的人或者“做月子”妇女的优厚待遇啦!“拌面疙瘩打鸡蛋,加点葱花加点馓,不喝不喝两三碗”,我们当地的这句俗话,形象地说明了一切!

看看现在,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再也不用翻找破烂去换日用品和小零食小玩具了。人们走进超市,可以随意挑选各种日用品和食品,还能有钱买各种化妆品甚至是珠宝玉器呢!现在的豆腐和馓子已经成为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品,却再也吃不出那种爽滑、香酥的感觉了。昔日那些走村串户的吆喝声早已消失,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了!


作者简介:李杰,网名高山流水,中学退休高级教师,湖沟镇诗词学会会长,固镇县诗联学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协会会员,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近三年来,在蚌埠日报、淮河晨刊及全国各大网络公众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四百多篇(首),参加全国多种主题征文大赛,获得一、二等奖十几次。著有个人诗歌散文集《浍水流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