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半仙”认亲

 唐白甫grpj8q5p 2022-01-02

“谢半仙”认亲

金秋

话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市火车站附近的周山浜地区有一个盲人“谢半仙”,以算命为生,特别是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指路,无所不知,方位准确,一指一个准,非常神奇,故此颇有名气。
“谢半仙”生得人高马大,膝下有儿有女,为何要以算命为生?细细道来:原来“谢半仙”年轻时,为躲避战乱与家人从苏北老家渡江来到江南谋生。在火车站围墙边搭个芦席棚安家,靠蹬人力车拉客、接客送客为生,走遍了无锡的大街小巷,养家糊口日子还算过得去。未曾想到中年时突患急病双目失明,断了生机。好在:“谢半仙”脑筋灵活、见多识广,能说会道,无奈之下就在火车站旱桥下摆地摊为过往行人指路、算命,赚几个小钱度日,久而久之,居然有了点小名气,衣食无忧。儿子谢长庚到大跃进时期已经长大成人,顺理成章地进了工厂当工人有了一份稳定收入。由于“谢半仙”失明后对儿子疏于管教,儿子不怎么听话,也不怎么学好。火车站地区鱼龙混杂,坏人多,儿子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抽烟、喝酒、玩耍,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月光族”。“谢半仙”对此很是气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儿子被工厂精简下岗失业,就更不像样了,父子关系闹得水火不相容。到了1963年,儿子被下放到苏北淮海农埸务农。儿子下乡后每个月只有十几元工资,吃饭、抽烟根本不够用,每逢春节过年,其他比较节俭的知青都带着一点苏北土特产回无锡探亲过年。谢长庚囊中羞涩,往往就借故不回无锡看望父亲。父子之间隔阂更大,基本断了联系。

转眼之间到了文革时期,许多知青通过几年共同劳动、生活,产生了感情,有了相互爱恋的对象就纷纷结婚成家。但是哪有知青能够看得上谢长庚呢?谢长庚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王老五”。
说来也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淮河上游发大水遭了灾,粮食绝收。有一户人家扶老携幼,顺着淮河往下游逃荒,来到淮海农场地界。一路上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老人一病不起,只剩下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十七八岁的少女巧凤。巧凤饿得面黄肌瘦,加上长期营养不良患上了浮肿病,眼睛肿成一条缝。恰逢淮海农场红光一队有一个机耕队操作工是个老光棍,有好心人就出主意:不如就把巧凤收留下来给老光棍当媳妇。巧凤有了饱饭吃,一段时间下来,倒也长得细皮白肉,不到二年就给他们家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好景不长,孩子还未满周岁,丈夫却因工伤事故不治身亡。
巧凤不懂什么叫“劳动保障”,只听说农场工人老了有“老保”。原本料想嫁给农场职工背靠大树好乘凉,能吃上一口饱饭,一生有依靠。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好端端的出了工伤事故,一命呜呼。想想自己怎么这么命苦呢?。好在农场领导见出了人命事故,想安抚死者家属,息事宁人。安抚措施是决定破格同意接收巧凤户口落户,招收为农场工人,每月工资十四元;遗孤小孩抚恤补贴到十六岁成年;召集全队职工为事故遇难者举办追悼会,由队长致悼词,並要求巧凤在会上表态发言讲几句话。讲话内容一是丈夫不幸去世很伤心;二是表示对农埸的事故处理和怃恤待遇满意;三是感谢农场领导和工友们的关心帮助。会前队长教巧凤反反复复练了好几遍。临到追悼会正式举行,巧凤上台后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得稀里哗啦,引得台下的婆婆妈妈们陪着一起抹眼泪;哭了一会,队长赶紧提示巧凤说下一句。巧凤这时候已经蒙了,什么第二句、第三句早忘得一干二净。翻了几下白眼,突然破涕而笑:嘴巴里蹦出来这么一句:“我想想开心,我伢子有政府养了,我有工作有饭吃了,我今后有老保了......”听得台上台下的人目瞪口呆,队长赶紧制止了巧凤的发言。

丈夫亡故后,巧凤和公公婆婆共居一室,多有不便。有人就出主意:不如把巧凤转嫁给讨不起老婆的谢长庚,于是穷困潦倒的谢长庚白得了一个老婆。二、三年下来,谢长庚与巧凤又添了谢明、谢亮两个儿子。夫妻俩每月工资收入共三十三元,养活四口人,捉襟见肘、自顾不暇,谢长庚与父亲“谢半仙”就完全断绝了來往。转眼之间,谢明、谢亮长大了,都长得虎头虎脑、聪明伶俐,也很乖巧。谢明也到了上学年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讥笑谢明没有爷爷奶奶,谢明常常哭着回家向妈妈要爷爷奶奶。无计可施的巧凤无奈地抱着孩子抱头痛哭。
在1975年前后,淮海农场釆用包租货运驳船的方式运送知青回无锡探亲过年,虽然乘坐货运驳船经常发生乘客落水溺亡;有时在途中乘客用煤油炉煑食品引起船舱火灾;冬季枯水季节航行中船底碰撞水底障碍物造成沉船事故等,风险很大,但是由于水运价格便宜,农场为降低成本仍然选择这一方式运送知青回乡探亲。

知青们冬季挖沟挑泥劳动时,谈论起回乡探亲过年的话题,担任挑泥任务的巧凤就恳求知青们能否带着他们的儿子回无锡认爷爷。知青们都乐意帮这个忙。振兴、国强、王锦方等知青一口答应愿意成全谢家这件好事。到了上船的时候,谢明穿着一身虽陈旧,但是干净的衣衫,小书包里放了替换的內衣内裤,还有一斤多炒熟的带壳花生。兴高采烈地随知青们上了船。一路上三天三夜,饿了随便在那一个知青的锅里盛点饭挟点菜吃上一口,困了就回到男知青振兴身边躺下来。三天后下午四点左右,船队终于在京杭大运河无锡市三里桥米市码头靠了岸。振兴顾不得自己已经一年多没有见到自己的家人,顾不得自己从苏北带回无锡的土特产,委托知青国强、锦方把自己的行李带回他们家中。自己独自一人搀着谢明徙步前往无锡火车站北面的周山浜寻觅谢明的爷爷———“谢半仙”。当年的周山浜以脏乱差出名,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多棚户和死胡同,冬季天黑得早,在昏暗的路灯下,去寻找一个素不相识又没有明确地址的陌生人,就像是进入了一座迷宫。好在“谢半仙”比较特殊,是个名人,到了周山浜,有当地人提示他原来沿火车站围墙搭建的棚屋早巳经被拆除了,已经丧偶独身,一个人被安置在周新村简易房一户人家住宅后面的一个披屋里。周新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早期,政府为安置无房居住的城市贫民以及工人建造的简易公房。由几排间距狭小的平房组成,每套住宅开间三米左右,进深十米;前檐二米许,进门后前部七米分隔成客厅和卧室;后面三米的披屋为厨房,厨房后檐的高度不足一米五,身材高大的人根本无法直立。五十年代早期居民炊事燃料还没有普及煤炭时通常作为厨房、柴间屋使用。五十年代后随着居民子女出生成长后一般就改作子女卧室使用。

我们找到周新村时,附近的居民听说“谢半仙”有孙子,都感到很惊奇。很快就有好几个邻居前来围观,並有人热情地带我们绕到房子后面的披屋前,敲门呼叫,敲了好一会,屋里没有人应答,黑灯瞎火的也不知是什么情况。又有邻居找来了手电筒,打开房门查看,迎面而来的是一股难闻的恶臭。定睛一看,只见一张竹榻上团着一床黑不溜秋的被褥,屋角立着一口矮柜,旁边是一张小饭桌。“谢半仙”并不在家。旁观者中有知情人说:“谢半仙”居有定所,没有其他地方可住,晚上肯定回来。但是食不定时、吃无定踪。走到那,吃到那,有钱吃好的,没钱饿一顿也不一定。你们要找他很难,要等他回来时间更加难说!但是他有个女儿也住周山浜一座公房的二楼。既然谢明是“谢半仙”的孙子,那她就应该是谢明的姑姑。可以去找她,並指点了谢明姑姑住所的大体位置。于是振兴带着谢明找到他姑姑家,敲开了她家的门。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开门后问我找谁?孙振兴简单地自我介绍了自己的来历和缘由,並承诺如果你们亲属接待有困难,可以让谢明住在知青们家里,半个月探亲假结束时保证把谢明带回农场。谢明机灵地不失时机的大叫了一声:“姑姑”,那个女人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叫她姑姑,马上明白过来,把谢明紧紧的搂在怀里,眼泪流个不停......振兴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如释重负。这时振兴早已饥肠辘辘,赶紧与她约定一个星期后知青们会来接谢明,与谢明和他的家人告别!并嘱咐谢明好好听爷爷、姑姑的话。
一个星期后,知青们结伴来到周新村回访时,谢明已经上上下下穿上了新衣服,“谢半仙”连声道谢,夸赞知青朋友们有情有义、慷慨大方!又过了一个星期,是知青探亲返程的日子。谢明的姑姑把谢明直接送到了三里桥知青上船的码头,还让谢明带回苏北一大包饼干、糖果,大家都夸衣着整洁齐整的谢明半个月来胖了。

再过了二个月,春暖花开的季节。“谢半仙”跟随无锡食品公司到苏北运货的顺风车来到淮海农场红光六连,十几年来第一次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儿子谢长庚、儿媳巧凤、小孙子谢亮,祖孙三代一起吃团圆饭、尽释前嫌,恢复了联系。
又过了三年,迎来了知青大返城的良机,谢长庚、巧凤带着谢明、谢亮回到故乡无锡。夫妻俩由于年龄大、文化低都被安排在无锡市环卫部门工作,谢长庚开运粪车,巧凤清扫周山浜马路垃圾,退休的时候,享受事业单位待遇,退休养老金比国营大工厂的干部还要多。祖孙三代住进了政府分配的安居房,一家人实现了真正的大团聚。
有道是世事无常、时来运转,“谢半仙”逢人便说:“做梦也想不到我苦尽甘来,老了老了,能够父子相认,祖孙三代团聚一堂。多亏了知青们有情有义、热心帮助,真的是天开了眼了!”

作者简介:孙振兴 男,江苏无锡人,知青、高级会计师。1952年1月出生,1969年赴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十年。1979年返城后业余自学十几年,完成大中专课程,曾选派中国人民大学进修,长期从事商贸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爱好文学写作,已在省、市、全国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2015年出版25万字个人文集《金秋的落叶》;2017年组织编写约40万字的淮海农场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文集《梦萦淮海》;2019年、2020年撰写的文章入编《永远的知青》《记忆的森林》;1993年被选任中国医药会计学会理事;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理事、《无锡知青》杂志编委。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粟   蒋   刘长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