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买麻藤门—麻黄目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01-02

买麻藤门—麻黄目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买麻藤门

买麻藤纲

麻黄目

麻黄目(学名:Ephedrales)是裸子植物买麻藤门买麻藤纲的一目。

1.形态特征

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状,稀为缠绕灌木,高5厘米至25米,最高可达8(Ephedraaltissima),茎直立或甸甸,分枝多,小枝对生或轮生,绿色,圆筒形,具节,节间有多条细纵槽纹,横断面常有棕红色髓心。叶退化成膜质,在节上交叉对生或轮生,23片合生成鞘状,先端具三角状裂齿,通常黄褐色或淡黄白色,裂片中央色深,有两条平行脉。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卵圆形或椭圆形,生枝顶或叶腋;雄球花单生或数个丛生,或35个成一复穗花序,具28对交叉对生或28(每轮3)苞片,苞片厚膜质或膜质,每片生一雄花,雄花具膜质假花被,假花被圆形或倒卵形,大部分合生.仅顶端分离,雄蕊2-8,花丝连合成12束,有时先端分离使花药具短梗,花药13室,花粉椭圆形,具510条纵肋,肋下有曲折线状萌发孔;雌球花具28对交叉对生或28(每轮3)苞片,仅顶端13片苞片生有雌花,雌花具顶端开口的囊状革质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具一层膜质珠被,珠被上部延长成珠被管,自假花被管口伸出,珠被管直或弯曲;雌球花的苞片随胚珠生长发育而增厚成肉质、红色或桔红色,稀乃干燥膜质、淡褐色,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种子13粒,胚乳丰富,肉质或粉质;子叶2枚,发芽时出土。

2.分布区域

本目仅11属,约65种,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及非洲北部干旱、荒漠地区。我国有124变种,分布区较广,除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各省区外,其他各地皆有分布,以西北各省区及云南、四川等地种类较多;常生于干旱山地及荒漠中。

多数种类含生物碱,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生于荒漠及土壤瘠薄处,有固沙保土的作用,也作燃料;麻黄雌球花的苞片熟时肉质多汁,可食,俗称"麻黄果"

下属科:麻黄科(Ephedraceae

3.麻黄科

麻黄科(Ephedraceae)指的是轮藻总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松纲,麻黄目的一科。属植物的枝茎常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以麻黄碱为主要有效成分,次为伪麻黄碱。此外,还含有微量的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和去甲基伪麻黄碱等。

1)形态特征

麻黄科为小灌木或亚灌木。小枝对生或轮生,节明显,节间具纵沟,茎内次生木质部具导管。叶呈鳞片状,于节部对生或轮生,基部多少连合,常退化成膜质鞘:雌雄异株,稀同株,雄球花南数对苞片组合而成,每苞有1雄花,每花有2-8雄蕊,花丝合成一束,雄花外包有膜质假花被,2-4裂;雌球花南多数苞片组成,仅顶端1-3片苞片生有雌花,雌花具顶端开口的囊状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1,具一层珠被,珠被上部延长成珠被(孔)管,自假花被开口处伸出。种子浆果状,成熟时,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外层苞片发育而增厚成肉质状、红色,富含黏液和糖质。胚乳丰富,胚具子叶2枚。

叶退化成膜质,23片在节上对生或轮生,约1/22/3合生成鞘,上部呈三角状裂齿,稀成丝状而长达1厘米。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卵圆形或椭圆形,生枝顶或叶腋,具28对交互对生或轮生(每轮3枚)膜质苞片;雄球花单生或数个丛生,或35个组成复穗花序,每苞腋生1雄花,雄花具膜质、仅顶端分离的假花被,雄蕊28,花丝连合成12束,花药13室,花粉椭圆形,具不同数目的纵肋和凹谷,纵肋逐渐向两端汇合,但不连接,无萌发孔;雌球花仅顶端13枚苞片,腋部生有雌花,雌花具革质、囊状假花被,胚珠上部有膜质花被延长的珠被管,从假花被管伸出。雌球花发育后苞片增厚成肉质、红色或橘红色,稀为膜质,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种子具肉质或粉质胚乳。麻黄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71418

2)分布

本科1属约4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及非洲北部等干旱、荒漠地区。我国有12种及4变种,药用15种,分布较广,以西北各省区及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地种类较多。生于荒漠及土壤瘠薄处,有固沙保土作用;由于滥采滥挖,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现已受国家保护。

本属植物,多数种类含有生物碱,为重要的药用植物;麻黄果可供食用。本科植物的化学特点是含有麻黄碱等成分。

3)化石

该科植物的花粉化石最早出现在中白垩世。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古新世地层中有一定的含量,有些地区在类型和含量上都多,如内蒙古地层中的麻黄花粉占裸子植物化石花粉的89%,青海西宁地区占17%,江西部分地区则高达80%

麻黄作为药用植物从古以来就已著名,而在中国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大部地区习用的麻黄为草麻黄(产东北、华北及河南、陕西)、木贼麻黄(产华北及西北)和中麻黄(产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西藏)三种植物的枝条。

4)经济价值

四季常绿的园林绿化植物:麻黄是优良的景观植物。

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麻黄是特产于中国而闻名于世界的药用植物。

不可多得的饲用价值:麻黄营养丰富,含热量高,是优良的冷季放牧饲草;麻黄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麻黄营养丰富,含热量高,是优良的冷季放牧饲草。

顽强的生命力:麻黄属于根蘖类型植物,既有明显横走的水平根,又有垂直向下的垂向根,形成庞大的"T"根系网,为麻黄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不仅耐瘠薄,而且抗旱抗寒。

适应地域广,繁殖容易,栽培成活率高。

4.麻黄

麻黄是指麻黄科草本类小灌木植物, 亦是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 一般在秋季采摘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干燥草质茎等晒干入药, 麻黄尝起来辛辣又带点苦味儿, 麻黄质地温和, 当代《中药学》教材中, 称麻黄归肺、膀胱经。麻黄可以疏解肌表, 促使患者发汗, 还能化痰止咳, 敛肺、运水祛湿。在临床上, 麻黄经常被用于伤风感冒、咳嗽气喘、风湿痹痛及阴疽、咳痰等病症。

1)形态特征
①草本状灌木

草本状灌木,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表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间长2.5-5.5厘米,多为3-4厘米,径约2毫米。叶2裂,鞘占全长1/3-2/3,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

②雄球花

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苞片通常4对,雄蕊7-8,花丝合生,稀先端稍分离;雌球花单生,在幼枝上顶生,在老枝上腋生,常在成熟过程中基部有梗抽出,使雌球花呈侧枝顶生状,卵圆形或矩圆状卵圆形,苞片4对,下部3对合生部分占1/4-1/3,最上一对合生部分达1/2以上。

③雌球花

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矩圆状卵圆形或近于圆球形,长约8毫米,径6-7毫米;种子通常2粒,包于苞片内,不露出或与苞片等长,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5-6毫米,径2.5-3.5毫米,表面具细皱纹,种脐明显,半圆形。花期5-6月,种子8-9月成熟。

2)生长环境
①分布习性

见于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及草原等处,常组成大面积的单纯群落。温度影响麻黄的地理分布。从麻黄的分布范围看。麻黄可在-31.6-42.6°C的极端气温条件下生存。兼有耐热植物和耐寒植物的特性,在极端生境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生存概率。但是,麻黄的正常生长发育仍要求有较高的气温。且在年平均气温6.0-7.0°C的温度气候区域内麻黄分布广、数量多,形成优势群丛;在年平均气温4.3-6.0°C的区域内,麻黄生长发育正常,并随着年平均气温降低麻黄数量减少。至-1.61-4.2°C的区域内鲜有麻黄分布。

麻黄分布在湿度低水分较少的地区。麻黄的地理分布,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多而减少。如在降水量为300-340mm的区域内,湿润度在0.38以下,麻黄集中分布,是最适合的生长环境。而在降水量为400-500mm、年湿润度为0.6-0.8的区域内,几乎没有麻黄分布。当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含水量增大,草地植被形成低地草甸草原时,麻黄即完全消失。

②适应环境

麻黄适宜在沙质性土壤中生长。土壤与麻黄的分布和生长关系密切,表土0-20cm的土壤基质层对麻黄水平根的分布发育尤其重要。在以风沙土为主的沙质灰铝土干草原区内,麻黄分布广泛,特别是上层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时。pH8左右,麻黄生长良好。而在以栗钙土为主的低山丘陵干草原区,麻黄只有零星分布。

在以棕壤为主的山地草甸草原区几乎没有麻黄分布。此外,麻黄不宜在低洼地和排水不良、通透性差的新土中生长,这与其根蘖型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3)地理范围

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及非洲北部等干旱、荒漠地区。我国有124变种,分布区较广,除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各省区外,其他各地皆有分布,以西北各省区及云南、四川等地种类较多;常生于干旱山地及荒漠中。

4)主要价值

多数种类含生物碱,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生于荒漠及土壤瘠薄处,有固沙保土的作用,也作燃料;麻黄雌球花的苞片熟时肉质多汁,可食,俗称麻黄果

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下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