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读素看】一方庭院 千年文脉——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观后感(一)

 简心素文 2022-01-02

一方庭院 千年文脉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观后感(一)

《岳麓书院》这部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我一气看了三遍,满以为写观后感会思绪飞扬下笔如神助,然苦思多日,竟然不知从何写起,但胸有块垒终是不吐不快,只好笔随心动,记下所感所念。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现存岳麓书院石碑系明刻宋真宗手迹。

岳麓书院初兴于北宋,师资皆为学界鸿儒,所以起点颇高。明代《岳麓志》记载:所谓“三学”,即指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位一体,分成三个等级。学生通过考试,以积分高下逐级安排“三学”升舍。官办的州学学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可升湘西书院,最高者,方可升岳麓书院,也就是说,岳麓书院为“三学”之中的最高学府。它以培养学子“入世、济世”思想为宗旨,文脉起承于孔子儒学,光大于道家理学。

本部纪录片共六集,分别为“源流”“正脉”“传道”“经世”“新变”“求是”,一路看过,似乎有太多需要记住的人和事。

一、岳麓书院的七毁七建

1.岳麓书院前身是由智璿和尚和弟子创办的“以居士类”的学舍,初心是以教化乡邻存续文明,改善湖湘大地的蛮夷之风,直到智璿去世。其弟子感念师傅善行,于公元958年刻碑以记,期许这方乡土斯文不绝,教化不衰。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太祖赵匡胤驾崩,继任皇帝崇文政策,书院开始盛行,于是由潭州知州朱洞在学舍旧址边募边修建起岳麓书院,计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虽然书院由知州兴修,但并非官学又不同于私学,对书院而言,学术上多了一份自由,而经济上又少了一份稳定,随着朱洞离去,没有学田支撑的岳麓书院很快冷落下去。

继任者知州李允则,感佩前人创业之坚韧,办学之不易,不能因人而兴又因人而变。他认识到书院要以讲学为根本,重在加强学子们人格修养和品格教育,于是他下令将藏书和祭祀引入书院,周围良田亦划归书院,形成了完整的书院模式,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的十大基本规则,也奠定了岳麓书院的千年格局。

2.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岳麓书院建成150多年后,宋室南迁,金兵入侵潭州,岳麓书院被“兵革灰烬”。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使刘珙,在原有规制上修复书院,邀请张栻主持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迎来鼎盛。

3.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当朝庭还未从灭金的兴奋中回过神来,元将阿里海牙一路南下,长沙被围,岳麓书院再次被毁。期间,书生在老师尹谷带领下,坚守长沙城,致元军三月攻城不破;在这年除夕夜,面对城内弹尽粮绝的危势,尹谷师徒自知不会再有明天,便铺墨写就一副对联“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贴于长沙城高处,随后登上城楼,壮烈赴死。在被毁30多年后的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在知州刘安仁主持下重新修葺岳麓书院,按“前礼殿、旁四斋、左贤祠、右百泉轩、后讲堂,堂之后阁曰'尊经’,阁后有亭曰'极高明’”,保持了宋代的规制。



4.元至正末年(公元1368年),岳麓书院第三次遭战火焚毁,列屋倾颓,荒草重生。新王朝打压书院,岳麓书院由此走向落寞沉寂。至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开始修复,历经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断续恢复,其规模始终不如从前。明弘治七到九年(公元1494--1496年),大建造家陈钢,因督造吉王府有功,吉王欲奖赏于他,他拒绝奖赏,将修造吉王府所剩材料拿来恢复岳麓书院。后杨荗元继任,首建崇道祠,基本恢复旧观,并重新办学。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出身堪舆世家的吴世忠,对书院建筑进一步扩建调整,开启书院建筑左庙右学格局,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形成一条鲜明文脉。

在岳麓书院长达百余年由沉寂转向复兴的进程中,不得不提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孙存。说他“小人物”,基于他既不是学界鸿儒,又不是政界名流,只是区区一名礼部主事。然而就是这位“小人物”,在明弘治年间,感受着这座庭院里的浩荡之气,立志要为书院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于是,他便从追讨散失于地主富豪僧庙的“学田”做起。然而,要账的差事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对于孙存也不例外,但他相信“大道至简”,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么只有一个字——“磨”。针对占田的富户,他一天不成两天,两天不行三天,俨然成了一个以“磨”为已任的专工。起先收回198亩学田,后有900多亩他“磨”回了200亩,再后又听说有一处田产1400亩无人继承,他赶紧和官府交涉,最终得以归入书院门下。就这样,最终书院拥有了多达2200亩的学田,以此奠定了书院得以长久存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就是这位对书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其死后留存于世的,竟是一本账薄。或许账薄的字里行间,隐藏着孙存其人对岳麓书院的崇敬和热爱,这也是这座书院立在平民百姓心中的位置吧。(待续)

作者:又一村

◆又一村:有感于董卿和她的《朗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