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次反围剿,临时中央如果听取毛主席的建议,红军能取胜吗?上

 披衣闲坐养幽情 2022-01-02
文章图片1

说起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我们知道最多的就是当时“左”倾机会主义领导者博古拒不接受毛主席的正确建议,一味迷信洋顾问李德的瞎指挥,实施“短促突击”的阵地战术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和老蒋硬碰硬,拼资源、拼消耗,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导致了反围剿战争的最终失败。

但是,对当时饱受排挤的毛主席究竟提出了那些打破第五次反围剿的正确建议,恐怕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以及如果由毛主席指挥或者左倾中央如能接受毛主席的建议,我们能不能打破老蒋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一、蒋介石在第五次反围剿前的战争准备

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所采用的战略战术与前四次有了很大的不同。

他一改前几次围剿中常犯的急躁冒进的错误,强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严密的工事和碉堡层层推进,通过缓慢但有效的占领方式,压缩红军的作战区域,限制红军的作战空间,迫使红军最终选择真正的主力决战。

这一战术的要义,就是利用自己在后勤保障、武器装备、作战兵力上的巨大优势,通过建筑碉堡层层推进,逼迫红军陷入节节抵抗,步步硬拼,打资源、拼消耗的持久消耗战,最终把苏区根据地的战争资源耗尽,把红军逼死在苏区根据地内。

总的指导方针是“不先找匪之主力,应以占领匪之必争之要地为目的。”

老蒋还做过这样的判断:“匪区纵横不过五百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二里,则不到一年,就可以完全占领匪区”,方法看起来虽然愚笨而缓慢,但往往最愚笨的方法,恰恰就是最有效的。

其实,这种战法并不新鲜,早在70年前,他的偶像曾国藩和太平军作战时就用过,美其名曰:“结硬寨、打呆仗”,而曾国藩的这一愚笨战法确实让当时的太平军束手无策。

但这种战法最大的弊病就是,需要自己前期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如果没有英美帝国主义在金融贷款,武器装备方面的援助,搞不好是会让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的。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铁蹄步步紧逼的情形下,老蒋却把有限的国力投入到对苏区的围剿上,其反动性和愚蠢性让人无语。

为了这次围剿,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兵力,还配置了大量的飞机,坦克,这也是老蒋国民政府战争动员的极限。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

文章图片2

其部署为:

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老蒋嫡系中央军第1、第2、第3路军,计33个师又3个旅。以北路军为此次围剿的先锋主力,集结于苏区北大门南城、南丰、临川地区。任务是:由北向南,构筑碉堡封锁线,实施对中央苏区的主攻,向苏区重镇广昌推进,寻求红军决战。

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率所部粤军11个师又1个旅,筑碉扼守苏区南大门武平、安远、赣县、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机动,相机向会昌推进,任务是配合北路军作战。

西路军:总司令何键,率所部湘军9个师又3个旅,和浙赣闽边守军5个师又4个保安团分别围剿湘赣、湘鄂赣和闽浙赣苏区红军,阻止红一方面军向赣江以西和赣东北机动。

东路军:总指挥蔡廷锴,率所部第19路军6个师又2个旅为主,负责苏区东大门福建的防务,阻止红军向东机动。

空军5个队配置于南昌、临川、南城,负责支援作战。

老蒋的这番配置也没什么新意,就是四面包围,稳步推进,以他的嫡系中央军为主推手,向根据地缓慢挤压。让其他三路地方杂牌军兜住口袋,别让红军跑了就行。但这个口袋还是有薄弱环节的,一个是东路的蔡廷锴19路军,另一个是反动嚣张,色厉内荏的何健。

文章图片3

二.毛主席的第一条反围剿策略:打到外线去,到国统区的广大无堡垒地区机动作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老蒋百万大军,中央苏区领导层的意见分为两派,

第一派,以周恩来、朱德为核心,这一派总结了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经验,仍旧主张采取“诱敌深入、歼敌弱部”的战术方针,寄希望于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第二派,以博古、项英、洋顾问李德为核心的留苏派,这一派主张“两只拳头打人”、“御敌于国门之外”,采用阵地加运动战的方法,消灭敌人。

这两派的意见中,对于喝过洋墨水的博古那一派意见,我们是可以很明显看出他的错误的,第五次反围剿就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失败的。但对于周公和朱老总的“诱敌深入、歼敌弱部”的意见,就能打破老蒋的围剿吗?

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老蒋第五次围剿的战术,就会发现,以往前四次反围剿时所采用的“诱敌深入、歼敌弱部”的方针,实际上能够发挥的作用也不大。因为人家是在堡垒线上层层推进的,不受你的引诱,压根就不会分兵进军到根据地内部。

有人就要问了,如果这样讲的话,硬拼不行,诱敌深入也不灵,那苏区是不是就没有活路了, 只能等着老蒋大军一步一步缓慢推进到根据地腹心地带,最后和老蒋拼个鱼死网破。

文章图片4

也不是,有一句古诗讲得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时,已经被左倾中央剥夺领导权,在苏区坐冷板凳的毛主席,就提出了他的第一条打破围剿的建议。这一次,他主张:放弃了在前四次反围剿中采取的“诱敌深入”的战术,建议红军放弃苏区根据地,集中优势兵力,避开敌人堡垒,打到中央苏区的外线去,向广大国统区的无堡垒地带寻求机动作战的机会。

早在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毛主席就料敌于先,预料到蒋介石未来围剿方针应该发生变化。他太了解这个光头对手了,也太了解敌我博弈局势的发展变化规律,在老蒋的战争资源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前,一时的胜利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

前三次反围剿都是因为老蒋在围剿途中遇到了不可控的外部事件,而使围剿半途而废。一旦老蒋国民政府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他必然会倾全力发兵来剿。

所以,毛主席提出,在新的形势下,红军不能再固守原先内线作战的一贯战略,而应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主动出击,打到敌人后方去。从根本上破坏老蒋的部署,以此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是的,与大多数人了解的不同,针对第五次反围剿,毛主席可不是继续沿用他“诱敌深入”的既往作战方针。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打到外线去”。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超前战略眼光,当时40岁的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已经站在一个相当高的段位。

但可惜,“高处不胜寒”,伟人的眼光是超前的,伟人的心情也是孤独的。“打到外线去”这一作战原则即便在14年后的解放战争初期,也不能为大多数将领所理解,更何况在当时左倾冒险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央苏区。他们视毛主席这一真知灼见为天方夜谭,理所当然地就否决了。

文章图片5

很快,1933年9月,北路军由赣江自西南向东北基本完成对中央苏区的堡垒封锁,开始向黎川发动攻击。黎川是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赣东南与闽西北连接的主要孔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时,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按照洋顾问李德提出的“两个拳头打敌人”的战略,决定红军实行分离作战,一部由彭老总的红三兵团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力图扩大根据地。另一部由年轻的林彪率领红一兵团组成中央军在赣江、抚河间活动,创造会攻抚州、南昌的趋势,吸引老蒋回援。最后导致防守黎川的兵力少得可怜,顾祝同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黎川。

这是因为李德对敌我力量的对比没有清醒的认识,这种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没有突出进攻的主要方向,造成的后果是两个拳头力量都不足。使得彭老总的东方军打得十分疲劳却斩获不大,而负责吸引老蒋主力回援的林彪中央军,也因为老蒋的“结硬寨、打呆仗”,起不到调动敌人的作用,置于无用地位。

直到黎川被国民党军攻占以后,博古同学也暗自后悔,觉得这样的打法不靠谱。但是他也没有考虑毛主席的建议,而是采取了周公和朱老总的建议。按照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诱敌深入,在根据地内部集中优势兵力,找几路弱敌开始打起,进而打破围剿。

但是我们前面已经说了,这一次情况不同了,人家老蒋不按以前的套路出牌了,人家就要跟你“结硬寨、打呆仗”,用堡垒将你合围压缩。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周公和朱老总只得选择到堡垒封锁线的附近,尝试调动堡垒里的敌人,以攻为守,用运动战的方式歼灭敌人。他们把第一个目标,就放在了刚刚丢失的黎川身上。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红军按照以往的老办法,以董振堂红五军团尝试在黎川附近的硝石一带调动敌人,红一、三军团则埋伏在两翼,准备趁敌调动之时,发起突然袭击。但是国民党军继续“结硬寨、打呆仗”,就是不上当。结果就是,红军既没能调动敌人,投入攻坚战后又毫无胜算,最后不得不撤离战场。

文章图片6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有个疑问?博古、李德不接受毛主席的建议很好理解,那么为什么周公和朱老总也认为不能放弃根据地呢?他们不是挺毛派吗?

因为这是人之常情。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苏区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而且主力红军扩大到十万之众,加上各地的群众赤卫队,总兵力有十四、五万人。如果没打上几仗就直接率部转移,你十万大军是吃干饭的?还没跟人交手就跑了,这和群众也不好交代。

放弃无数共产党人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红色摇篮,集中主力红军到国统区广大的无堡垒地带寻求战机,这样天马行空的战略计划得需要多么大的想象力和政治魄力。

所以,不管是留苏派的博古、项英、李德,还是周恩来、朱德等人,在他们对前景还没有完全绝望的情况下,确实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接受这个破釜沉舟的决定。

所以,毛主席虽然是超前的,伟大的,但他也是孤独的,寂寞的,他的意见也就自然而然被大家否决了。

文章图片7

博古与李德

三,毛主席的第二条建议,放国民党军全部进根据地,在巷战中消耗敌人。

就这样,在“两个拳头打人”战术和诱敌深入战术都失灵的情况下, 在既不能诱敌深入,又无法调动堡垒中的敌人实行运动战的背景下,一种新的战术方法被提了出来。

这就是洋顾问李德提出的“短促突击”战术。

李德的“短促突击”的战术原理很简单:在敌人正面设置防御线,以阵地对阵地的形式出现,以此将敌人吸引出来,然后在两翼埋伏好红军主力,当敌人一出堡垒,则由埋伏在两翼的红军主力实行短距离的抄后路、包饺子突击,在移动中消灭敌军。

实际上,这也是红军仅剩下的唯一一种作战方案了。然而结果依旧是悲剧的,因为不管你是在前面设置好阵地也好,还是在两侧埋伏好主力也好,老蒋的应对办法很简单,先用飞机把你们的阵地狂轰滥炸,然后以装甲车掩护军队前进。因为敌人有强大的火力和密集的堡垒群,导致最后还是打成了堡垒战和阵地战。

这样的战术,在连续攻打硝石、黎川、浒湾、团村等一系列战斗中,均告失败。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始终未能实现调动敌人,打破围剿的目标。相反,国民党军构筑的碉堡、工事和封锁线越来越接近苏区,红军处境日益严峻起来。

文章图片8

此时还在郊区坐冷板凳的毛主席也看不下去了,急火攻心的他也生病了,他拖着病体跑过来向博古提了第二条建议:既然你们不愿意放弃根据地,那就干脆大胆一点,来个彻底的诱敌深入,也不要去管什么堡垒不堡垒,封锁不封锁的,也不要层层抵抗,短促突击,干脆把敌人全部放进来,依托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和山川大河,就在根据地内部尝试打运动战,以此来消耗老蒋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

毛主席的这条建议其实和打城市巷战的道理类似,敌人推行堡垒战术也是因为红军的节节抵抗才进行的,如果你直接来个大撤退,半路上也不设埋伏,那老蒋也不是没事就有钱烧的,非得一步一步的修碉堡。修碉堡不是盖猪圈,投入是相当大的,国民政府财政负担也是极大的。

等到国民党军长驱直入根据地后,红军再利用对根据地山川河流的熟悉和敌军打运动战,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搅在一起,老蒋的飞机和远程重炮就失去了作用。这样的打法有可能打成后面的斯大林格勒巷战那样的效果,红军虽然有可能付出巨大的牺牲,但老蒋也有可能承受不了巨大的兵力损耗而撤出根据地。

这是毛主席没办法的情况下出的一条下策,但即便这样,也总比把战争打成蒋介石盼望的,光消耗红军,而不消耗国民党军队要好得多啊。 当然,一切不出所料,此时的博古是逢毛必反,毛主席的意见再一次被否决。

其他两条建议,我放在(下)里面介绍,看链接:第五次反围剿,临时中央如果听取毛主席的建议,红军能取胜吗?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