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运用的管理模式或方法也必然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 ➤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实力很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的管理模式或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否则小企业采用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低下、成本居高、内耗严重、效益下滑、利润下坡……,若大企业采用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人才严重流失、职能错位越位、市场响应效率低、客户流失严重……作为小微企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能盲目采用大企业的管理理念或模式来管理,否则只会给小微企业的运营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那么,小微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在管理方面出现的认知错误有哪些呢?第一:领导管的多就是错的 有的小微企业老板到外面听课学习后,觉得培训大师说得很有道理,就不思考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回到企业后,严格执行拿来主义,直接当起了甩手掌柜,结果发现,很多方面的工作在效率、质量等方面不但没有比以前提升多少,反而一直在下降,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不能说培训大师讲的内容有错,只是培训大师讲的理论不适合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在很多方面与大企业存在差距,比如: ➤团队的责任意识所以,不能盲目使用大企业的那一套管理理论或模式,认为老板不用监督、不用指导、不用跟催,团队就能自觉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在大企业是可以,在小微企业根本无法实现,必须要匹配老板的严格监督指导,否则必然会导致很多工作不是效率低,就是质量没保障。第二: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大企业的管理机制相对比较完善,所以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大多数都能在领导的期望值下按时、保质、按量完成,作为领导根本不用过多地监督、干预,所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大企业可以行得通。而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甚至都谈不上所谓的管理机制,若领导也对下属的执行不管不问,不理不睬,总希望下属能自觉执行到位,试想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小微企业之所以很难实现自觉执行,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氛围相对薄弱,螃蟹效应比较突出➤小微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甚至没有➤小微企业内部的问责追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甚至没有所以,作为小微企业的管理者或领导,安排工作后,千万不能做甩手掌柜,一定要有“我若不主动监督、我若不主动跟踪,下属必定不会主动自觉完成任务”的工作心态,要在适时阶段学会主动跟催工作任务的进展情况,通过主动跟催,以提升团队的责任意识与执行力。在小微企业,最怕的就是管理者或领导过于信任下属的执行力和责任意识,导致很多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到了管理者或领导询问时还没有开展,这正是很多小微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内耗大、扯皮重、效益差、利润滑的根本原因,所以,作为小微企业的老板,一定要有怀疑下属的责任意识、执行力的心态去主动跟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真的在小微企业不太适用。 小微企业之所以用小微两个字,就在于规模不大、人数不多,所以要想通过考核的方式激励团队的干劲、效率、质量,只要抓住关键考核点进行考核即可,没有必要像大企业那样建立复杂的考核机制,比如什么360度考核机制,否则必然会导致小微企业出现以下结果: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结果?因为小微企业的团队职业能力与素质无法与复杂的考核机制相匹配。有的小微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看到同行都在引入些高大上的管理理念或模式,比如精益生产、5S、目视化管理、看板管理、8D分析报告、TPM……,结果发现,在企业内部根本就落不了地,不但不能给企业的运营发展带来助力,反而成为了企业运营发展前行的掣肘,为什么呢?莫非是这些管理理念或模式的错误?其实,不是管理理念或模式的错误,而是小微企业内部没有与这些管理模式相匹配的人,所以,作为小微企业,好学上进本是好事,但不能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适宜的管理模式助力企业发展。有的小微企业为了掩盖自己企业的小,盲目模仿大企业设置一个庞大的管理架构,结果发现很多岗位在企业内部根本没有合适的人选,只好一个人兼职多个岗位,出现一个萝卜多个坑的情况,时间久了,就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抱怨牢骚、做了东做不了西……;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那么多岗位的要求都能兼顾好。所以,作为小微企业不妨对自己的运营流程梳理分析,并根据现有人员的实际情况,策划一个合适的管理架构,不要盲目追求什么高大上,而要奔着“务实、整合、落地、有效、效率”的原则设置管理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