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恭亲王奕䜣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清朝中国的悲剧

 where5 2022-01-02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一些开明官僚猛然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开始真眼看世界。他们赫然发现,自以为开化文明的礼仪上邦,竟然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了。

于是,他们开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推行洋务运动清朝官僚,在地方上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而在中央则是恭亲王奕䜣。

他们开展洋务运动,是为了救亡图存,抵抗外辱,支撑危局。本来全国上下都应该齐心协力进行发展,但一些守旧派官僚因为见识浅薄,在朝政上掣肘,让洋务运动的成果大打折扣,甚至遭到惨败。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本是一介无知老妪,对朝政和国际事务一窍不通,只知道弄权独裁,而置国计民生于不顾。为了制衡开明派,她又扶植那些庸碌鄙薄的守旧派与之对抗,而自己则坐山观虎斗,居中调节,进而牢牢掌握大权。

图片

每次读清末痛史,不由得扼腕叹息,痛恨这些守旧派误国误民。

有时候忽发奇想,如果当时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是个开明派呢,比如恭亲王奕䜣当了皇帝,那清朝会怎样,中国又会怎样呢?

其实,恭亲王奕䜣是有机会当上皇帝的,只是阴差阳错,与皇位失之交臂。

恭忠亲王奕䜣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胞弟, 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

野史传闻,说咸丰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在怀孕时,听说另一个妃子也有身孕。当时道光的前三个儿子,长子顽劣不堪被道光踢死,其他两个皇子夭折,所以谁先生出皇子,那么被立为储君的可能性就大一些。钮祜禄氏也是个狠人,向御医要了一副催产药,提早将咸丰生了下来。而皇五子则是在十多天后才出生。

因为是催产药生出的早产儿,所以咸丰终生体弱多病,再加上他纵欲无度,所以在30多岁的时候就翘辫子了。

相比体弱多病的咸丰,皇六子奕䜣则身体健康,聪明伶俐,能文能武,道光帝对他十分喜爱。

图片

在立储时,道光曾在咸丰和奕䜣之间犹豫不决。但咸丰用计谋赢得了道光的欢心,最终登上了帝位。

奕䜣心中并不服气,道光也只能封他为亲王作为补偿。

图片

图片

客观地说,咸丰还是有一定的治国能力的。他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能臣肃顺,革除弊政。同时,他还罢斥了道光朝的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并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赐死。

但咸丰帝思想守旧,一味对英法采取强硬态度,结果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圆明园也遭联军焚毁。咸丰帝逃亡热河。

在咸丰朝,奕䜣就开始参与政务。他被任命为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奉旨在军机处行走。但因为恭亲王与康慈皇贵太妃逼迫尊封皇太后,所以他被罢去一切职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逃亡热河,任命奕䜣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与英法议和。

奕䜣临危受命,施展才干,与英法议和,使其撤兵。

因为他议和有功,所以留在京城的一班大臣如瓜尔佳·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索绰络·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苏完瓜尔佳·胜保(副都统)等向他靠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而西方也因为他的开明,对他很有好感。

图片

图片

咸丰病死后,顾命八大臣弄权,轻视慈安、慈禧两个皇太后,导致二人与小叔子奕䜣联合,扳倒了顾命八大臣,夺回大权。

奕䜣因功被授予议政王大臣之衔,开始站在了权力中央,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他还建立了总理事务衙门,成为军机处之外的另一个权力中心。

掌握大权的奕䜣开始大展拳脚,他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之后,认为长毛和捻子是心腹大患,而英法等外国不过是边患,所以他兴办洋务,引进西方军火甚至让洋人军官对清军进行训练,镇压国内动乱。

终于在奕䜣的主导下,长毛和捻子、回乱被镇压下去,清朝局势恢复稳定,开始了所谓的“同光中兴”。

在对外事务上,他主张与西方列强之间保持和平,不要轻启战端,为洋务运动制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了富国强兵,他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被称为“一代贤王”。

总之,他为中国近代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称之为中国近代化之父也不为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但随着他权势日盛,引起了慈禧的猜疑。

同治四年(1865年),编修蔡寿祺弹劾奕䜣“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目无君上”, 慈禧太后革除了他“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允许在内廷行走。

同治八年(1869年),奕䜣厌恶安德海,命山东巡抚丁宝祯将安德海捕杀。慈禧太后与奕䜣两人矛盾更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想要重修圆明园。但奕訢等大臣认为正在开展洋务运动,需要钱的地方很多,而国库并不宽裕,绝对不可以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当面劝阻。同治帝大怒,斥责奕䜣:“此位让尔,何如?”发朱谕革其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后经过两宫太后干预,同治帝赏还亲王世袭罔替。

图片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以奕䜣为首军机处进退失据,和战不定,最后导致战败。

慈禧以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以他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史称“甲申易枢”。朝廷在罢斥奕訢等人的上谕中称:“恭亲王奕訢、大学士宝鋆,入直最久,责备宜严,姑念年老,特录前劳,全其末路。”

新任命的军机大臣如奕劻、奕譞、世铎等人在识见、威望、能力和人品上,与原军机处相比,相差甚远。他们是一些不谙国际事务、不懂国内政情的庸碌官僚,只会对慈禧太后惟命是从。

“甲申易枢”后,慈禧太后终于大权独揽,但国是日非。

图片

奕䜣在家赋闲十年,无所作为,空度时日。

对于一个能力出众,渴望做一番事业的有雄心的人来说,这十年实在是太难熬了。

这十年无异于坐牢,无异于给他带上枷锁镣铐,让他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这十年里,恭亲王奕䜣经常到京西古刹戒台寺,戒台寺有一棵“卧龙松”驰名京师。奕䜣经常在卧龙松下久久仁立,默然无语。不知是否 “卧龙”二字,隐喻自己压抑的人生。

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朝大败,奕䜣才再次被启用,因为慈禧需要懂洋务的奕䜣来给他处理这个烂摊子。

但此时他已经年老体衰,不复当年的英气。

在一次次的政治打压和宦海沉浮之中,当年意气风发渴望一展抱负的奕䜣的斗志都被消磨殆尽,早已心灰意冷意志消沉,所以他晚年即使复出也碌碌无为。

因为他知道,在大清朝,只要有慈禧在,他始终无法彻底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改变大清朝,自己只不过是慈禧的一个工具人罢了。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生功名在梦中。

图片

不过,在他临死前,还做了一件好事。

奕䜣病重,光绪帝、慈禧太后前去探望。光绪帝询问六叔奕䜣翁同龢是否可大用。

奕䜣听后十分激动,表示强烈反对。

翁同龢是一个顽固的守旧派,一向反对洋务运动,并且与李鸿章有私怨。他是户部尚书,处处刁难北洋水师,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这也是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之一。

图片

但他身份特殊,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老师,即帝师。如果重用翁同龢,那么洋务运动的功绩就会毁于一旦,所以奕䜣强烈反对。

光绪帝无奈之下与慈禧太后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这才保住了洋务运动的成果。

图片

义和团兴起后,慈禧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朝中王公贵族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亦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开战。

庄亲王载勋甚至在自己王府里设坛作法,效仿义和团。

这些所作所为在洋务派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几年前连日本都打不过,更不要说跟11国选战了!

这简直是自取灭亡。

所以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洋务派地方官员进行东南互保,反对开战。

最终的结果是,义和团攻击洋人教堂,引发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导致签订了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辛丑条约》。

图片

如果奕䜣掌权,即使他在义和团作乱前两年就去世了,但他依然会压力镇压义和团的胡作非为,断然不会支持这种盲目的排外主义,而他手下的官员也绝对不会支持这种行为的,更不会引发庚子国难。

庚子国难,起因是义和团的盲目排位,但慈禧和一帮守旧贵族和官员推波助澜甚至想要火中取栗,是导致国难发生的根本原因。

图片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濮兰德认为“恭亲王的死是一件严重的事……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不会有义和团乱事。”。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国在激变中》认为,恭亲王的逝世,令中国这架“错综复杂的政府机器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平衡轮”。

曾在清海关税务司服务的美国作家马士说:一般人认为如果恭亲王不死,可能会挽救国家很多的不幸。

美国记者、作家杨约翰:恭亲王与我之前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

美国驻华外交官何天爵说:“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设想,如果奕䜣当上了皇帝,那么清朝晚期的历史该会如何改写呢?

他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向西方学习,并且在中央和地方提拔洋务派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让中国开始赶上工业化的脚步。

如果他是皇帝,大权独揽,自然会对那些反对他政策的顽固派进行打击,罢免的罢免,流放的流放,绝对不会让他们在朝堂上胡说八道兴风作浪阻碍洋务运动的。

毕竟事在人为。

没有了这些阻力,洋务运动将会进行更加顺利、取得的成果也将会更大,甲午战争清朝很有可能就不会战败,从而遏制日本的侵华野心,更不会有后来日本占领朝鲜、东北,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惨剧发生。

图片

参照日本的明治维新。

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和清朝十分类似,有守旧的幕府和开明的倒幕派,最终倒幕派战胜了幕府,消灭了国内的反动落后势力,才让明治维新得意顺利进行,最终让日本富国强兵。

而在清朝,以慈禧为首的一班反动政治势力,专制弄权,对洋务一窍不通,又自以为是盲目自大,处处掣肘洋务派的施政。

他们在外交和军事上既无实际经验,也无真知灼见,往往一味主战,罔顾清朝当时是弱国的情况与开战后极有可能失败的后果。他们熟读儒家经典,思维也困在这些古书中,居然认为当时对外战争的胜负在于人心、精神而不在于先进的武器。

李鸿章曾嘲讽道:“孔子不会打洋枪”。意思是当时国情,单靠那些儒家经典已经无法应付了,要向西方学习了。

图片

由于他们本身眼界、知识以及经验的缺乏,往往在国家遇到重大事件时胡说八道,结果扰乱了中枢大政方针,致使国家利益和实力受损,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李鸿章曾说:‌“不当事之徒草率妄言,仆不胜其忧……彼等轻议政事,继之臧否人物,大多言语欺凌不堪。”

假如奕䜣是皇帝,在中央和地方又有实权派支持,所以扫灭那些守旧派简直不要太容易。扫清了这些落后势力,中国就可以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而奕䜣也会成为中国的“明治天皇”而被载入青史。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奕䜣的命运悲剧,是清朝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