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之后世柴胡剂100首(下)

 谷山居士 2022-01-03
小柴胡汤药仅7味,但药简而力专,配伍则刚柔相济,寓意尤深。

足见仲景洞悉药理、谙达药性,其于辨证论治、选药组方,则法度严谨,决非率意而为。且精练朴实,功效直截,尤为我们今天立法组方之规矩准绳。

小柴胡汤原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图片
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下)

71.加味八物汤

药物组成
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人参,茯苓,白术,柴胡,黄芩,香附,小茴香,甘草。水煎服。腹痛加延胡索、枳壳、干漆;呕吐恶心加高良姜、砂仁;手足麻痹恶寒加肉桂;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寿世保元》,主治“室女十七八岁,经脉不通,或百日或半年,颜色青黄,饮食少进,寒热往来,四肢困倦,头痛目眩,肚疼结块,五心烦热,呕吐膨胀”之证。

此乃脾胃受损,气血俱弱,误食生冷而致。“脾胃受伤,气血俱弱”,故主以八珍汤。“气血俱弱”甚合小柴胡汤之立方原理,且特殊热型证、胃肠证悉具,故辅以小柴胡汤以调达气机,散郁清火。汤名“加味八物汤”,系指“八珍汤”加柴胡剂而成,细剖其方,内寓小柴胡汤、逍遥散之意也。

72.加减解毒汤

药物组成
黄连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知母10g,葛根15g,川羌活10g,防风6g,连翘6g,人参10g,当归6g,生地黄6g,甘草6g。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伤寒曾经汗下后,而热不退,头痛不清,脉数实,心尚烦躁,渴不止”之证。

方由黄连解毒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因火热邪盛,热毒、火热充斥三焦,则证见“热”“渴”“烦躁”,故内寓小柴胡汤以散郁清火,透理三焦;“脉数细”,乃三焦热盛之故,故主以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

一则三焦火热炽盛,易伤津液,二则药多苦寒之性,易于化燥伤阴,三则“曾经汗、下之法,已夺液伤津,故佐以知母、生地、葛根等生津止渴之味”。因“头痛不清”,故以当归、羌活、防风解痉通络而止痛。

73.加减四物汤

药物组成
香附6g,当归、川芎、枳壳、柴胡、白芍各4.5g,黄芩、陈皮、三棱、莪术、熟地黄各3g,白芷、延胡索、小茴香、白术、青皮、砂仁、肉桂、甘草各2.5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室女十五六岁,经脉不通,日夜寒热,手足麻痹,饮食少进,头痛恶心呕吐,腹中忽然结一块痛者”。并认为“此症误食生冷所伤”。方中主以四物汤,理血以调冲任;内寓小柴胡汤、四逆散,以转枢涤郁;因“误食生冷所伤”,故伍之健脾胃理气导滞之品,以冀气血生化之源。

验诸临床,对妇科癥瘕积聚有一定的疗效。

74.龙虎汤

药物组成
柴胡9g,黄芩6g,石膏12g,知母6g,黄连9g,黄柏6g,栀子6g,粳米50粒。姜、枣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阳毒内深”之证而立方。其证“舌卷焦黑,鼻如烟色,六脉弦洪而紧”。邪之中人,血热炽盛为阳,故阳毒为阳盛之证。热郁于上,则“舌卷焦黑,鼻如烟色”,“脉弦洪”示病在少阳、阳明,故予小柴胡汤以散郁清火;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予小柴胡汤,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若青龙当空,推云致雨;佐白虎汤,若秋风肃杀,酷热顿解。合二方之功,故名“龙虎汤”。

本方不仅可治中医学之“阳毒”证,对于现代医学之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黄疸型肝炎、痈疮疔毒、痤疮、湿疹及其他皮肤病属火热毒盛、津液亏虚者,皆可化裁应用。

75.生地芩连汤

药物组成
生地黄20g,柴胡6g,黄芩10g,黄连6g,犀角3g,栀子15g,甘草6g,川芎9g,桔梗6g,芍药10g。入枣煎,临服入捣韭汁、磨墨各1匙,调之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鼻血成流不止者,或热毒入胃,吐血不止者”而设之方。《医方集解》云:“血属阴,本静,因诸经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此证多因枢机不利,五志化火,导致血热妄行。

本方寓小柴胡汤,疏肝达郁以清火;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而安其位;黄连解毒汤,泻火清热以减火势。诸药合用,郁火得散,热毒得解,血热得清,则热甚动血之证悉除。
图片
76.生熟地黄汤

药物组成
生地黄,熟地黄,柴胡,黄芩,人参,天冬,五味子,当归,地骨皮,黄连,枳壳,甘草。水煎,食远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审视瑶函》,乃为“目不光明,眉棱骨痛甚”之证而设方。“目不光明”,乃肝虚所致,法当养血、益气,故主以生熟地黄、生脉散;“眉棱骨痛”,为少阳属肾主骨所生病,故治从少阳;且木从火化,厥阴从少阳中气之化,故予以柴胡剂。

小柴胡汤转阳枢,则相火得泻,四逆散转阴枢,则肝脾得调;伍以黄连、骨皮俾风热得除,虚热得退;经曰“肝得血而能视”,因主以生熟地黄为君,冠以汤名。

77.安神复脏汤

药物组成
黄芪,人参,当归,柴胡,升麻,黄连,黄芩,黄柏,知母,防风,蔓荆子,麦冬,茯神,炒枣仁,川芎,甘草,枸杞子,桂圆肉。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耳鸣、耳重听及耳内痒”之证。龚氏认为:“耳者属肾,而开窍于少阳部,会通于手三阳之间。”“其耳鸣耳痒耳聋者,皆属肾虚,水不上流,清气不升所致也。”

故方主以补肾填精、健脾宁神之品;内寓柴胡剂以冀清阳之气上升,少阳相火消退。因“思虑烦心而神散,精脱于下”而致上证,故名“安神复脏汤”。

78.竹茹温胆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竹茹10g,桔梗10g,枳实6g,黄连6g,人参6g,麦冬6g,陈皮6g,半夏6g,茯苓6g,甘草10g,香附6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由温胆汤、小柴胡汤黄连易黄芩加味而成。主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多痰”之证。少阳被郁,郁而化火,火热灼津为痰,痰火郁遏上扰心神,故见上证。

方以温胆汤清热除烦、和胃化痰;以小柴胡汤散郁清火,疏利气机;佐之麦冬以滋阴生津;香附以理气达郁;桔梗、枳壳以升清降浊。因主以竹茹清化热痰、宁心除烦,故冠以“竹茹温胆汤”。

79.冲和灵宝饮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10g,川羌活10g,防风9g,生地黄20g,川芎9g,细辛3g,白芷10g,葛根10g,石膏15g,甘草6g。入枣姜煎服,加薄荷10片,热服,中病即止。冬月去黄芩、石膏,加麻黄。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少阳证兼太阳表证而设之方。主治“两感伤寒、头疼、身热恶寒、舌干口燥”之证。方以小柴胡汤透理三焦、和解少阳、通行津液,则“舌干口燥”悉除;方寓九味羌活汤,以祛风解表、除湿镇痛。

80.如圣饮

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赤芍,川芎,甘草,白芷,当归,防风,川羌活,乌药,生姜(《张氏医通》方多姜汁、竹沥两味)。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刚柔二痉,头摇口噤,身反张,手足挛搐,头面赤、项强急”之证而立方。“有汗是柔痉,加白术;口噤咬牙、大便实,加大黄利之。”

痉病,《金匮要略》均冠以“太阳病”,故方中有羌活散太阳之寒,防风祛太阳之风,但不可主以汗下之法,否则,汗下耗伤津液,筋脉失养,病无转机,故当主以和解。且“头面赤,项强急”为柴胡剂的上部证候,方中寓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转枢阳气,俾“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佐以归、芍、芎、芷,养血濡筋,活络通脉;乌药辛开温通,理气解凝。

验诸临证,对于落枕者,可合桂枝倍芍药汤;颈部风湿者,可加穿山龙、伸筋草;破伤风者,可加入止痉散。

81.当归汤

药物组成
当归、防风、黄芪、人参、细辛、黄芩各30g,桂心90g,柴胡240g,半夏150g,杏仁50个,麻黄30g。粗末,每服15~20g,生姜7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昼3次,夜2次。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乃为肺痹合肝痹之证而设方。张景岳用治“肺痹,上气闭塞胸中,胁下支满,乍作乍止,不得饮食,唇干舌燥,手足冷痛”之证。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因肺为风寒阻闭,其清肃降令失司,痹塞不通,故用麻黄汤加细辛、防风。肝受肺克,失于疏泄,郁有部位,而见“胁下支满”;邪高痛下,故呕吐食物;郁而化火,则“唇干舌燥”;阳气被郁,不能通达四末,则“手足冷痛”。主以柴胡剂,和解少阳,转枢阳气,则肝痹可除。佐以当归、黄芪补气养血,则对“血弱气尽”有益。

验之临床,对于与膈肌相连接的脏器,发生炎症变性而产生上述症状者,均可化裁用之,如慢性肝炎、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等。

近年,笔者用以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活动期,均取得理想效果。

82.当归饮子

药物组成
归身、人参、柴胡、黄芩、白芍、甘草、大黄各5g,滑石3g,生姜3片。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审视瑶函》,主治“无时热泪症”。临床上目无他疾,唯热泪无时而常流。“肝胆肾水耗而阴精亏涩,及劳心竭力,过虑深思,动其火而伤其汁也,故膏液不足,又哭泣太伤者,每每患此。”“此损耗中之伏隐,乃不足中之有余,服寒凉则伤汁损血,服热药则血壅难舒,当以意中求趣,补益当而消除。”

小柴胡汤为寒凉平和之剂,以柴、芩散郁清火,参、草甘润之体,补养元气,枢转中州;主以当归补血养肝,白芍敛阴柔肝;大黄、滑石导热下行,从二便和解。

诸药合用,补而不滞腻,清而不伤阴,“意中之趣”在于和解。笔者对“动其火而伤其汁”,致下焦“膏液不足”之泌尿系疾病,亦多用之。
图片
83.知母茯苓汤

药物组成
知母6g,茯苓6g,柴胡6g,黄芩6g,人参6g,半夏6g,炙甘草6g,白术6g,五味子6g,薄荷、川芎、阿胶各3g,款冬花、桔梗、麦冬各6g,生姜3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主治“肺痿,喘嗽不已,往来寒热,自汗”之证。明·龚居中认为:痿证多因“火郁气虚而肺燥”所致。其在《红炉点雪》中,对肺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有详尽的论述。

“火郁邪壅致金体燥烈,肺气虚微,而敷运停息,亦自衰弱,不能充盈百脉,乃使筋骨痿軃,由是而痿病作焉。故经曰:肺伤善痿。然金体既伤,叶亦焦枯,而其息亦不利,息既不利,则火邪无从而泄,郁遏蒸重,致咯唾咳嗽,血渗妄行,必云门中府隐痛,咳而喉腥,脉数而虚,以此为验,及曰肺痿,症与痨瘵仿佛,治当君以养气,佐以清金,而兼攻痰之法,则善矣。”“金体燥烈”“肺气虚微”,故主以知母“苦坚阴”,茯苓益脾肺,故汤名“知母茯苓汤”。“火郁邪壅”,故辅以小柴胡汤以散郁清火;佐以敛肺益阴、止咳平喘之味,以冀肺气足,而百脉盈,肺痿可痊。

84.净府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6g,人参3g,白术6g,白茯苓10g,猪苓6g,泽泻10g,三棱6g,莪术6g,山楂肉6g,胡黄连3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小儿腹中癖块,发热憎寒,口干小便赤,或大便稀溏,或腹胀肿满,或痰嗽喘热,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四肢困倦等症”而设方。小柴胡证已具,且小儿“纯阳之体”“脾常不足”,故见“癖块”“便溏”“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困倦”等症。

小儿脏腑清灵,生机活泼,故以小柴胡汤拨转枢机,俾少阳枢机得利以愈其病;以四君子汤、山楂健脾益气、消食导滞,以杜生痰之源;因脾虚失运,饮食停滞,郁蒸化热,故伍黄连清中焦之热;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水湿注入大肠,则为泄泻,故伍以四苓散;入三棱、莪术以消癖块。

85.和血逐邪汤

药物组成
柴胡9g,黄芩10g,苏梗9g,荆芥9g,木通6g,川朴9g,枳壳6g,当归10g,川芎9g,益母草10g,香附10g,秦艽9g,生姜皮3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伤寒第一书》,乃为“治妇人阳明、少阳病,适月经至者”而设之方。“柴胡、黄芩、木通、厚朴本治少阳之正药,因其血至,不可用紫苏、牛蒡子以发表,故以苏梗代紫苏,以秦艽代牛蒡;荆芥本阴分之药,亦因其血至,用之以代防风;枳壳可以宽胸消食;当归、川芎、益母草、香附用以和血,血和瘀去,热邪从之而下。所以药一下咽,即出汗而身凉。治病全在活法,此类是也。”

86.疟疾方

(1)疟疾第一方药物组成
陈皮、姜夏、白茯苓、威灵仙各3g,柴胡、黄芩、厚朴、苍术各4g,青皮、槟榔各3g,炙甘草1.5g,生姜3片。井水、河水各半煎,饥时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疟痢三方》(收入《五种经验方·济世专门编》),为倪涵初所立。乃为小柴胡汤合陈平汤加减而成。“症属少阳”,故主以柴胡剂;合陈平汤以和胃消痰,理气除湿,有疏导开先之功。病轻者三剂不愈,即用第二方。

(2)疟疾第二方药物组成
首乌15g,陈皮、柴胡、茯苓、黄芩各4g,白术、当归、威灵仙各5g,知母、鳖甲各5g,炙甘草1.5g,生姜3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亦为倪涵初所立,功用与第一方相似。此方妙在加首乌、鳖甲,补泻互用,虚实得宜。

(3)疟疾第三方药物组成
人参、白术各6g,黄芪、当归各3g,陈皮、柴胡各6g,炙甘草3g,升麻3g(或加何首乌10g、炒知母5g,或加青蒿4g、麦芽5g),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亦为倪涵初所立,功用同第一方。此方妙在加升麻、黄芪、麦芽,意在升发中焦阳气,加青蒿养阴截疟。按:上述“疟痢三方”,应用治疟,笔者多与“截疟饮”合方应用。

87.洗肝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赤茯苓、栀子、川芎、地骨皮、甘菊花、桔梗各50g,黄连、甘草各25g。锉散,每服15g,加苦竹叶7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诸《证治准绳》,主治肝实目疾,证见双目肿赤,头晕,面红,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脉弦数。多因相火上炎所致。故主以小柴胡汤去辛味药,以清泻肝胆之火;辅以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佐以川芎、地骨皮、甘菊花、赤茯苓,以凉血柔肝,疏散风热;桔梗乃舟楫之剂,载药上行,以达头目。

88.消毒化坚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3g,当归6g,黄芪6g,白芍6g,玄参3g,天花粉3g,连翘7.5g,牛蒡子3g,龙胆草3g,升麻3g,桔梗6g,陈皮6g,川羌活3g,薄荷2g,昆布3g,甘草3g,生姜3片(一方加甘草节、知母、贝母、海藻,更佳)。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云:“瘰疬马刀,生耳前后,或项下胸腋间,累累如珠者,未破已破皆治。”龚氏对瘰疬之病因论述甚切,认为“瘰疬属血气痰热,必起于少阳一经”。

对瘰疬之病名,注解亦详,如:“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有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或在胸前及胸之侧,下连两胁,皆为马刀;手足少阳经主之。独形而小者为结核;续数连接者为瘰疬;形长如蛤者为马刀也。”

又有:“绕项起核,名曰蟠龙;延及胸前及连腋下者,名曰瓜藤;左耳根肿核者,名曰串袋;右耳根肿核者,名曰蜂窝。”此皆少阳经脉所循行部位病变也。就龚氏所论,病因“起于少阳一经”,病证“属胆经”,“手足少阳经主之”,而和解少阳,透达气机,为治瘰疬之宗旨,故方内寓以柴胡剂;又因“血脉留滞则为马刀侠瘿”,故再佐以益气养血、消毒化坚之药,以成其方。

今用此方以治瘰疬、瘿瘤、乳癖,亦取其消毒化坚之功。对现代医学之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炎、睾丸炎,证属肝郁、痰滞、毒凝者,皆可应用。

89.通天解结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大黄,黄连,皂角刺,穿山甲,犀角,石膏,人参,马勃,僵蚕,全蝎,桃仁,当归,杏仁。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伤寒第一书》,主“治伤寒诸结”:“气结”“痰结”“水结”“冷结”“火结”“胸结”“肠结”“藏结”“幽门结”“阑门结”“热结”,共十一结。

“气结在肺,肺气不舒,呃逆欲哭,鼻扇,目张,喉直,此肺结也”;“痰结在膈,张口闭目,如鼾声,不能转侧,喉间辘辘声,水浆不欲咽,上下不通,此痰结也”;“冷结在膻中,空呕,嗳气不出,闭目不欲见人,恶寒,手足厥冷,此冷结也”;“火结在重楼,面红唇焦,齿黑,舌黑,目青,狂叫不知人,消水不休,此火结也”;“水结在于升降,面红目白,目睛了了,小便数,大便频下清水,吃饮下饮,吃汤下汤,热甚气促,汗出津津,此水结也”;“热结之证……壮热不休,舌苔黄厚有刺,神情发躁,怒骂不欲近人”;“胸结之证,表邪未解,误下而致,浆水下行,糟粕燥结,胸高肚大,喘渴狂烦”;“藏结之证……嗌干喉燥,见人啼哭不休,小便清,大便不解,汤饮愈干,神情闷乱,舌无芒刺,不欲见灯”;“肠结之证,有二,有大肠结,有小肠结,小肠结,左脚不得直,大肠结右脚不得直,小肠结,神气昏沉,舌有芒刺,可用此方……大肠结,不大便,鼻塞头痛,舌上黄厚苔,可用此方”;“幽门之结,溺孔痛,小腹不胀满,无小便者是……目不赤,面不红者用此即愈”;“阑门之结,小便自利,神情清爽,舌上软黄苔,大便欲解不解,饮食自安,此阑门结也,可用此方”。

综上所述,通天解结汤,主治诸结,其证悉述。然诸结通治之机,在于枢机得调,升降开合有序。少阳主枢,“为入病之门户,出病之道路”,故方内寓柴胡剂,以冀结散证除。
图片
90.逍遥散

药物组成
当归7.5g,白芍5g,柴胡5g,黄芩5g,川芎3.5g,熟地黄3.5g,半夏3.5g,人参2.5g,麦冬2.5g,甘草2g,生姜3片。水煎热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室女十七八岁,经脉不通,或百日或半年,颜色青黄,饮食少进,寒热往来,四肢困倦,头痛,目眩,肚痛结块,五心烦热,呕吐膨胀”之证。“此乃脾胃受伤,气血俱弱,误食生冷,急宜和气血,扶脾胃,先以逍遥散,次服加味八物汤。”

本方为虚证的柴胡剂。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血弱气尽”,而本方证为“脾胃受伤,气血俱弱”所致,其“目眩”“饮食少进”“寒热往来”“五心烦热”“呕吐膨胀”等证,说明柴胡证具,故内寓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调达气机,散火消郁;四物汤以和血通脉。

验诸临床,为治疗月经不调之良剂,具小柴胡汤、四逆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诸方之效。同时,对于脾胃虚弱、经期脘痛、妊娠恶阻等呕恶之证每收卓效。

91.清上饮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赤芍,厚朴,枳实,栀子,郁金,黄连,半夏,青皮,大黄,芒硝,甘草,生姜。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心胃刺痛并两胁肋痛,呕吐胸痞,大便坚,六脉数,或发热口干”之证而设方。少阳内结,肝气不舒,郁有部位,故“两胁肋痛”为典型的少阳病胸胁证;脏腑相连,“心胃刺痛”“呕吐”,为柴胡证的胃肠症;热入胃肠,故“发热口干”“大便坚”。

本方内寓小柴胡、大承气、小陷胸、半夏泻心、黄连解毒汤,集诸方功效于一剂,对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胃炎,均有一定的疗效。

92.清中驱疟饮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山楂,枳实,厚朴,青皮,陈皮,草果,苍术,生姜。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医宗己任编》,乃为治“疟初发时”,“不论六经内外”而设之方。方证及功用似柴胡达原饮及截疟饮。

93.消玉散

药物组成
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陈皮,苍术,茯苓,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升麻,牡丹皮,黄连,香附,生姜。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寿世保元》,主治“妇人赤白带下,上热下寒,口出恶气,或咽干,或牙痛,或耳鸣,或遍身流注疼痛,发热憎寒,或口吐酸水,或心腹气痛,或下五色腥臭”之证。

赤带一证,似血非血,淋沥不断,由肝经火炽所致。肝经火炽,下克脾土,脾失运化,致湿热之气陷于带脉,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而“咽干”“耳鸣”“遍身流注疼痛”诸症,系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病变也;且厥阴从少阳中气之化。故方由小柴胡汤、二陈汤、平胃散、四物汤诸方组成。主以小柴胡汤疏肝散郁清火;以陈平汤健脾燥湿;以四物汤养血以柔肝。

94.清空汤

药物组成
柴胡20g,黄芩90g(一半酒制一半炒),炙甘草45g,川羌活30g,黄连30g,防风30g,川芎活15g。研细末,每服6g,茶水或白开水送下。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为李东垣所立,乃为“风湿热上盛,遇风即发”之证而设。今多用于偏正头痛,日久不愈,或外感头痛,眩晕,口渴,少有寒热,脉弦者。此为太阳、少阳证的外解法,方以柴、芩和解少阳;以羌、防散太阳之风;黄连佐柴、芩以散在上之热;川芎为头痛之要药;茶叶具清头目之功。

95.清毒保目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3g,蝉衣21个,桔梗、当归各6g,连翘、防风、牛蒡子、川芎、芥穗、赤芍、薄荷、升麻各3g,栀子、甘草各1.5g,灯心草50寸。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疡医大全》,乃为“痘毒攻目”之证而设之方。此证属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病变也。方中主以柴、芩以散郁清火;归、芍、芎以和血通络,养血柔肝;余者俱用以散风热。今多用治“赤眼”“火眼”“睛胀”“蟹眼”“眼丹”“热泪”“沙眼”等以风火、风热见症者。
图片
96.清镇丸

药物组成
即小柴胡汤内人参加倍,加青黛15g,面糊丸,生姜汤下。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治呕吐脉弦、头痛及热嗽之证而设方。王旭高认为:“弦为少阳之脉,木火凌金则咳,乘胃则呕,上冲则头痛。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则柴胡为要药;加青黛直折肝胆之火;生姜汤下,冲出格拒,以止呕豁痰,允称良药。”

今用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肿、急性胆囊炎、黄疸型肝炎等见木火上冲之证者,则功可奏效。

97.清脾饮

药物组成
青皮、厚朴、草果、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姜夏、甘草各等份。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3片(《寿世保元》方中有大枣3枚),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济生方》,内寓小柴胡汤,清少阳而顾及于脾,故名清脾饮,用以主治疟疾。盖因枢机不利、痰湿阻遏所致者,则证见疟疾发作有定时,且热多寒少,胸膈痞闷,呕吐,心烦,口苦,舌干,欲饮,脉弦数等。

《世医得效方》用治“瘴疟”,《寿世保元》谓“食疟呕吐痰沫,及时行瘴疟,不问先寒后热,诸疟通用”。今多作汤剂,水煎,于疟发前二三小时服用。因疟疾的主症是寒热往来,在辨证上属少阳病范畴,故前人有“疟疾不离少阳”之说,且本证列“口苦”“舌干”“脉弦”,具少阳病病证;“热多寒少”“胸膈痞闷”“心烦”“呕吐”,乃柴胡证悉具。

所以本方为小柴胡汤衍化而成,具和解少阳、运转枢机之效。故《医宗己任编·四明心法》云:“此严用和所造治疟方也。治疟多方,俱不得要,惟此方为中正。予每用此加减,无不愈者。盖疟发寒热,原属少阳半表半里,故必以小柴胡为君;青皮以解脉之弦数;浓朴以宽胃中之积滞;草果以化痰消壅;苓、术以实脾土,此二味乃补正之义。”因专于和解,且热多寒少,故去人参,以增强方剂的凉性。

若小便黄赤,龚廷贤氏有“小便赤,加猪苓、泽泻”语,今多加滑石、茅根之味。临证加减,高鼓峰氏有“由饮食者”,“每以苍术易白术,加陈皮以合平胃之意;热多寒少者,稍加黄连、滑石;寒多热少者,稍加前胡以发其郁热,无不应手而验”之言。

今验诸临证,每加常山一味,截疟尤效。

本方与达原饮同为治痰湿疟疾之有效剂,达原饮重在破结、清热,而本方则重在和解,并能健脾和胃,以杜生痰之源。

98.清聪化痰丸

药物组成
橘红、蔓荆子、赤茯苓各50g,黄芩40g,黄连、白芍、生地黄、半夏曲、柴胡各35g,人参30g,青皮25g,生甘草20g。研细末,葱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茶清送下。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沈氏尊生书》,功专治耳聋。为肝胆之火循行,上壅于耳,以及痰火郁结、壅塞而致耳聋者而设方。张志聪曰:“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

此方之妙用,在主以小柴胡汤,以疏泄肝胆之火;痰火郁结,以二陈汤、青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合芩、连以清火,使之下行;以蔓荆子疏风清热;芍、地以养血柔肝。
图片
99.既济解毒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炙甘草各10g,酒大黄、黄连、桔梗各10g,升麻、连翘、当归各5g。水煎温服,忌酒及生冷硬物。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卫生宝鉴》,主治“上热、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安卧”之证,此即上部的柴胡证,方以小柴胡汤,去甘温辛热之参、夏、姜、枣,以和解表里、透理三焦。经云“热胜则肿”,故合入黄连、连翘苦寒,清泻上焦之热,以散结消肿;升麻、桔梗乃舟楫之剂,载苦药上行直达病所;当归辛温,和血脉而止痛;酒煨大黄,驱热下行。

100.截疟饮

药物组成
白术去芦,苍术米泔浸,陈皮,青皮去穰,柴胡,黄芩,猪苓,泽泻,常山,甘草,姜,枣。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疟疾,若“有汗而热多者,加人参、黄芪、知母、前胡;无汗热多者,加干葛、紫苏;寒多加干姜、草果;痰多加半夏、贝母;食积加枳实、山楂、麦芽、神曲;夜发者为阴分,加当归、升麻;二日三日一发者,加人参、黄芪、白术、乌梅,去苍术;单寒,加干姜、附子、人参,去柴芩、猪苓、泽泻;腹痛加厚朴、槟榔;室女热入血室,加小柴胡汤”。

从其治疟之广,动度之大,此方堪称截疟之效方。古有“疟疾不离少阳”之说,故治疟之方则以小柴胡汤为祖剂。此方亦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小柴胡汤三组药物济济,有苦味之柴、芩,甘味之甘、枣,辛味之生姜。不用人参、半夏,意在灵活应用。如气虚或寒者,则加人参;而痰多者,则加半夏。方中加苍白二术,青陈二皮,猪苓、泽泻者,意在健脾渗湿化痰;而一味常山重在截疟。

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柳少逸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9(2019.1重印)

图片


图片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