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是本怎样的书

 溱湖之恋 2022-01-03

作者:潘长宏

2022年1月3日

《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我想说,这本书我已读过第三遍了,还想再读一遍,为什么?写的太精彩了,特别是对世界上的一种罪恶的控诉,因为,战争,把世界人民的和平弄丢了,把一些本来就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弄得支离破碎,把一些中层人士弄得有家不能归,把一些上层人士的家弄得定无居所。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是一个阶级消灭一个阶级的斗争,是一个残暴者发动的,灭绝人性的,惨无人道的,只为扩张强者的地盘地域,略夺性的屠杀。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写于1863 至1869 年。托尔斯泰(贵族先进青年)的中篇小说。写的是一部以1812 年卫国战争为中心的长篇小说。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托尔斯泰研究和引用了大量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甚至有关哲学著作。他拜访了1812 年卫国战争的参加者,实地考察了波罗金诺战场。在最好条件下,写了7 年,最后脱稿于1869 年。这是一部结构庞大,人物众多(有559 人),富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性的长篇巨制。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这样的作品全欧洲除了托尔斯泰以外没有人写得出来。”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说: “这是自古以来所写成的作品中最最伟大的一部。”

    这部作品有两条互相交错的情节线索。那就是1812 年的卫国战争和贵族家庭纪事。中心议题用“战争”与“和平”来表现。1864 年12 月8 日,托尔斯泰从莫斯科写信给他的妻子说:“我记得你对我说过,我现在这样努力写的军事和历史事件不会写好,而写得好的只有家庭,人物性格,心理状态。这真是说得再对也没有了。”然而,托尔斯泰在写作过程中克服了自己的弱点,作品中军事场面和对历史的叙述并不逊于家庭纪事和心理的描写。

《战争与和平》说的是法国和俄国的恩怨。当时法国拿破仑通过政变上台建立帝国,俄国其他各国如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组成反法联军,多次与法国作战。拿破仑轻易地打败反法同盟,把欧洲控制在手里。1812年6月24日夜间,不可一世的法皇拿破仑,突然向俄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法军迅速向俄国腹地进军,很快占领了维尔诺、明斯克、波洛茨克等地。拿破仑急于和俄军主力决战,一举击败俄国,气势汹汹,长驱直入,迅速占领很多地方,但是占领地方愈多,用于进攻的兵力就愈少。当法军占领斯摩棱斯克以后,法军已失去了数量上的优势。于是,库图佐夫决定以波罗西诺作为会战之地。9月7日晨会战开始,双方都投入十多万人,几百门炮,激战十多个小时,双方都损失四、五万人,拿破仑大伤元气,库图佐夫也没有新的预备队了,俄军撤出战场。

波罗西诺会战之后,库图佐夫决定进一步作战略退却,他说服大家放弃莫斯科,留一座空城给拿破仑,退到纳拉河附近。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后,等着俄皇提出签订和约,谁知俄皇对拿破仑的讲和倡议竟不予理睬。拿破仑一来担心法国国内会出事情,二来担心库图佐夫有什么阴谋,觉得呆在这里不行,于是决定从莫斯科撤走。
当拿破仑占领莫斯科时,库图佐夫已完成了反击拿破仑的战略部署。当拿破仑从莫斯科向南撤退时,库图佐夫已在马洛雅罗斯拉维茨部署就绪,单等法军到来。10月下旬,拿破仑军队在马洛雅罗斯拉维茨同俄军遭遇,双方展开一场恶战,马洛雅罗斯拉维茨易手八次,10月24日,俄军终于把法军彻底击败。

当时的中国还处在清朝嘉庆年间,拿破仑登上帝位时,嘉庆皇帝正想办法除掉和珅。后来又与各地起义的农民军作战,搞得焦头烂额。此时的中国还不知道欧洲在哪里。三十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还在追问英国在哪里,有多大,离中国大少里。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通篇都可以看到家人必须投入战斗的影子。揭示了法俄战争的火药味,当你读上一遍后,就会领略到战争的那种残酷的味道。时间追朔到一八○五年七月,宫廷女官安娜·芭芙洛芙娜在彼得堡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晚会。到会的有上流社会名流。发·西利·塞尔格维支·库拉根公爵是第一个到会的贵族。他说起话来懒洋洋的,是个惯会拍马逢迎的人。他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我是忠心的仆人”。他有个女儿叫爱仑,象白昼一样的美丽,大儿子依包理特是个低能的外交官,小儿子阿那托尔是个挥霍无度的花花公子。他们一家都出席了晚会。一位叫德路别兹卡雅的公爵夫人,要求库拉根把她的儿子保理斯介绍去当禁卫军军官。公爵答应了。到会的还有一个刚从国外受教育回来,初次踏入社交界的彼埃尔。他“笨拙,肥胖,是一个宽肩大汉,双手又大又红”。他是莫斯科著名的伯爵别素号夫的私生子,奉父命到彼得堡来寻找职业。他是个拿破仑的崇拜者。到会的,还有年青的公爵安德来·保尔康斯基。他是个身材不高而极俊秀的年轻人,“具有明确而冷静的面貌”。他的妻子莉萨是个矮小而活泼的女人。安德来原先认识彼埃尔,他谈到他就要上前线去打仗了。在晚会上,人们交谈着法国和俄国日趋紧张的关系。会后,彼埃尔去拜访安德来。他对安德来说:“为自由而战,我便最先从军,但帮助英、奥去反对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指拿破仑--引者)是不对的。” 


  
保理斯·经库拉根公爵介绍要到军队去服役了。他母亲带他到莫斯科看望亲戚罗斯托夫伯爵一家。伯爵夫人和其女儿正在过命名日。伯爵夫人是个具有东方式瘦脸的女人,她养了十二个儿女,但多半夭折了。伯爵是个平庸的人,他不如妻子能干。他们的大儿子尼古拉是个大学生,正和伯爵十五岁的甥女索尼亚恋爱。保理斯来到后,和伯爵十三岁的小女儿娜达莎也闹起恋爱来。娜塔莎是个黑眼睛、大嘴巴、不美丽,但十分天真活泼的女孩子。 

彼埃尔在彼得堡没有选定职业,又回到莫斯科。这时别素号夫伯爵病得快死了。他的家族围绕他的遗产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库拉根公爵因和别素号夫伯爵沾点亲,主动跑来张罗。他和伯爵的三个女儿勾结起来,想瓜分遗产,排挤彼埃尔。但别素号夫已事先立好遗嘱,要把财产让给彼埃尔继承。库拉根公爵没占到便宜,反自讨没趣。安德来把妻子送回他父亲的领地童山后,便上前线去了。他是俄奥联军总司令库图左夫的副官。一八○五年十月,司令部设在奥地利的一个名叫布劳诺的地方。十一日,库图左夫亲自检阅了五个步兵团。由于副总司令马克将军所率领的部队被法军消灭,使俄军处境困难。库图左夫下达了向维也纳撤退的命令。他指挥的三万五千俄军遭到拿破仑指挥的十万法军追赶。十月二十八日,库图左夫军队渡到多瑙河左岸。因受伤、落伍、战死,军队损失了三分之一。不久,维也纳也失守了。法军大部队随后淹至。库图左夫命令名将巴格拉齐昂以四千轻骑兵去豪拉布儒恩阻挡法军。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炮兵上尉屠升和他的战士们表现得非常顽强勇敢,终于把法军遏止住了。十一月十二日,库图左夫退军到奥尔牟兹,这里已经聚集了八万俄奥联军。第二天,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他是个漂亮年青的沙皇)和奥王检阅了军队。二十日与法军在奥斯特里茨进行会战。库图左夫估计形势对俄军不利,不同意这次会战,但年青好胜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将军们执意要这样干。法军由拿破仑亲自指挥战斗,他“骑着灰色小阿拉伯马,穿着蓝色军大衣”,这天正好是他的加冕礼周年纪念日。会战从清晨五时开始直到下午五时结束。俄奥联军大败溃逃,连亚历山大一世和库图左夫都受了伤。安德来受了重伤,他一人倒卧在卜拉村山上,看着高远的天空,想起了“荣誉”和“自私心”都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过去他一直为获得“荣誉”而奋斗,现在他感到“一切是空虚,一切是幻觉”。拿破仑巡视战场,发现了安德来,便命令把他抬下去治疗。由于安德来伤势较重,法军转移时,把他留给了当地居民。 安德来在战争爆发后,上了前线,担任轻骑兵团团长。尼古拉·罗斯托夫被晋升为上尉,在战斗中因表现勇敢,获得了乔治十字勋章,并被任命为轻骑兵指挥官。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的大道。俄法两军在这里举行了会战。拿破仑命一百三十门大炮向城里猛轰。俄军总司令巴拉克·德·托利是个不孚众望的指挥官,他和第三军司令巴格拉齐昂也配合不好。接着,斯摩棱斯克失守。八月八日由萨退考夫元帅等组织军事委员会,认为战事失败是指挥不统一。建议撤换托利,改任库图佐夫为司令官。提案获得沙皇批准,于是库图左夫重返第一线。

皆尼索夫中校向库图左夫提出要去组织游击队,打击入侵的法军。库图左夫赞同了他的计划,派他去了。库图左夫想把他心爱的副官安德来调回司令部。但安德来说,他已习惯了他的团队。面对这两位出色的军人,库图左夫感到:“占领要塞不难,打胜仗却难了,我们不要猛攻,却需要忍耐和时间。这两个战士比一切都强,要让法国人吃马肉。” 

1812年8月26日,爆发了波罗金诺会战。波罗金诺是莫斯科的门户,形势十分险要。在会战前一天,法国王宫总监德·波塞从巴黎带给拿破仑一件皇后送他的礼物,礼物是皇太子(即“罗马王”)的画像,他一手举笏,一手捧地球。拿破仑当时患了伤风病,但他还亲自向全军宣读文告,并鼓动说:“胜利带给我们一切所需要的东西。”他命令副王牟拉亲率军队攻占波罗金诺村。法军集中了一百零二门大炮轰击俄军阵地。 

战事进行得十分激烈。彼埃尔在会站前一天来到前线。他的坐骑中弹倒下了。他在慌乱中登上了拉叶夫斯基山冈。那儿是俄军炮兵阵地。兵士想赶跑他,但看到他和善沉着,便让他坐在一旁观战。彼埃尔被兵士们的英勇行为所鼓舞,自动参加搬运炮弹。一颗炮弹把他震昏了。法军冲上来。他和一个法国军官肉博,直到俄军重新占领阵地为止。 

法军的进攻受到俄军猛烈抵抗。前线指挥官纷纷向拿破仑要求增援。法军大炮已增至二百门。但俄军在库图左夫沉着的指挥下,仍坚守着阵地。安德来被炮弹炸伤。战斗是空前残酷的。战斗到最后,俄法双方都筋疲力竭了。兵士没有食物,没有休息。“任何人看到零乱的俄国后方,或法国后方,只要任何一方再作一点努力,就会把对方打垮。”可是双方都没有力量了。守在阵地上的俄军损失了一半,法军大部队损失了四分之一。 

俄军司令部在农民家举行军事会议。在是否放弃莫斯科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以参谋长别尼格生为首的一派,主张保卫神圣的古都。但当时俄军损失惨重,后备弹药已无法补充。摆在俄国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损失军队和莫斯科;要么损失莫斯科,保持军队。库图左夫果断地选择了放弃莫斯科、保持军队的道路。他说;“凭祖国和皇帝交托给我的权柄,我下令退却。”这引起莫斯科卫戌司令拉斯托卜卿和沙皇本人不满。俄军穿过莫斯科,退至锐阿桑大道。九月二日,拿破仑站在波克隆尼山上,神态高傲地看着脚下的莫斯科,他等待着俄军派代表团来求和,但俄国代表团始终没有来。等待他的只是一座空城。莫斯科的居民只剩下五十分之一。二日下午,牟拉军队进驻莫斯科。城里没有居民,就象“水在沙里一样”,给法军造成很大的困难。接着,莫斯科发生大火。起火原因不明。法军以为是俄国人放的。在全城搜捕纵火犯。罗斯托夫伯爵一家在法军进入莫斯科前一天才撤退。在这之前,娜塔莎和女管家接待了许多伤员,并把自己搬家的车辆让出来运载伤员。其中有负重伤的安德来,他已昏迷了七天了。在撤退途中,娜塔莎去看望安德来,要他饶恕她的过去。安德来说:“我比以前更爱您”。彼埃尔经历了战场的一番风险后,回到了莫斯科。他不打算离开这座城市。他用农民的服装把自己装扮起来,企图等待拿破仑进入莫斯科时,把他刺死。九月三十日,拿破仑进城。彼埃尔便在胸前藏了一把刀。这时莫斯科大火还在蔓廷。彼埃尔在火堆中救出了一个女孩。后来,他看到两法国士兵在街上侮辱俄国一个青年妇女,便迎上去营救。结果他被一队法国巡逻兵捉住,搜出他随身带的刀,把他当作纵火犯逮捕了。 

莫斯科被攻破了。京城彼得堡的上流社会,照常举行舞会和欢宴。在这时“接见和舞会是照旧的,法国戏院是照旧的,朝廷的兴趣是照旧的,官员的兴趣和阴谋都是照旧的”。这里,皇太子派、皇后玛丽亚派、法国人派和其它各种派别势力明争暗斗,追名逐利。交际花爱仑过了一段荒淫放荡的生活后,病死了。彼埃尔被俘后,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世。他被关进马厩里,后来又被押去陪斩。在俘虏营中,他认识了一个农民出身的老兵普拉东·卡拉塔耶夫。彼埃尔感到他又优雅、又朴素,体现了“俄国的、善良的和完美的性格”。但他是个宿命论者,在普拉东看来,人不可以去谴责别人和反对不公平:不管发生什么事,结果总归是好的;不管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上帝的判决”,看到天意的安排。他喜欢讲一个“无缘无故白白受苦”的商人的故事,商人在他生命最后一刻还饶恕了那个害他坐了许多年牢的强盗。每当普拉东讲起这个故事时,总是眉飞色舞,焕发着“狂喜的神色”。他那“听天由命”和“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给了彼埃尔很深的印象。他决定奉行卡拉塔耶夫的哲学去生活。安德来因伤重,他同妹妹玛丽亚、儿子和娜塔莎诀别后,去世了。

俄军集结在塔路齐诺一带活动。兵员和配给都得到补充,俄法双方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拿破仑写信给库图左夫要求和谈,但库图左夫不予答复。与此同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写信给库图左夫责怪他不进攻法军。他在信里威胁说:“记着,你对受辱的祖国还要负损失莫斯科的责任。”一八一二年十月四日,库图左夫签署了作战命令。但下属准备迟缓,库图左夫为此发了火。 十月六日和七日夜间,法军开始从莫斯科撤退。三百多名俘虏也被带走(其中有彼埃尔)。撤退时,一片混乱。由于法军大肆抢掠,连炮车上也满载着抢来的财物。沿途受到俄国游击队的袭击和俄军的追击。皆尼索夫的游击队表现得很出色。娜塔莎的弟弟彼恰也在游击队里。他勇敢冲击法军。虽然最后他中弹死了,但他和游击队救出了俄国俘虏。彼埃尔也在这次得救了。十月二十八日,俄国冬天比往年都来得早,空中下着鹅毛大雪,严寒象利刃一样袭击着衣衫单薄的法军。沿途冻死饿毙的法军士兵不计其数。从莫斯科到维尔那,七万三千法军(禁卫军不计在内)只剩下三万六千人,其中死于战斗的不到五千。这数字后来一直在递减。库图左夫驻军维尔那。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来到,授予库图左夫乔治一级勋章。但在追击法军和进军欧洲的问题上,库图左夫和亚历山大一世展开了激烈的争执。亚历山大一世责怪他进军缓慢,加上库图左夫不同意进军欧洲的计划,俄皇大为发火,要解除库图左夫的兵权。这时,库图左夫因年高体衰,争执后,他死了。亚历山大一世下令向法国进军。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的历险经过讲给娜塔莎听。他们互相爱慕起来。一八一三年,他们结了婚。婚后,娜塔莎性格大为改变,她忙于家务和教养子女。她抛弃了社会生活,失去了“她所有的魔力”,身体也“长胖了,长宽了”,变得“不修边幅”起来。同年,尼古拉·罗斯托夫从前线告退回到莫斯科。第二年,他娶了安德来的妹妹玛丽亚为妻,搬到童山居住。他热心于农事活动。这样,三个爱国的家族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素号夫并做两家。他们以亲眷关系互相往来。     

    《战争与和平》中,对战争的描写,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805 年至1807 年俄军在欧洲的对法战争和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卫国战争。托尔斯泰不仅具体地、真实地描写了奥斯特里茨和波罗金诺战役的广阔战斗画面,而且把战争描写和人物心理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歌颂了俄国人民和军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对入侵者的英勇反抗,称赞了游击运动。在这种意义上,它违背了托尔斯泰宣扬的“勿以暴力抗恶”的学说。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托尔斯泰在作品中表达的历史观点。他十分重视对历史、人类的发展、个人和群众的关系的看法。1868 年,他写信给历史学家博果金说:“我关于自由和依赖的界限的意见,我的历史观点,并不是我一时想出的偶然的怪论,这些思想是我一生中全部脑力工作的果实,而且成了我的世界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托尔斯泰的历史观虽有偏颇,甚至包含唯心主义的成分,但他正确地认为推进历史的是人民。他在谈到《战争与和平》时,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说,他写的是“人民的历史”。他在作品中,也不止一次谈到“人民举起了战争的棍棒”,把1812 年卫国战争的胜利当作是全民战争的胜利。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法军入侵时,人民如何把粮食埋藏起来,把干草烧掉,不给法国人任何的物质供应。游击队员齐洪用一把斧头战胜了四个法国兵,教堂执事在一个月内捉住了几百个俘虏,同时村长老婆华西里莎也一举杀死了几百个法国人。在波罗金诺的战役中,俄国士兵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一个堡垒往往要争夺七、八次。一些炮兵一只手臂被打断了,便用另一只手去开炮。正是这些普通的俄国人,成为反击侵略战争的主体。

  
    托尔斯泰与英雄造时势的唯心主义历史学家不同,他们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个别杰出的英雄人物身上,而看不到人民。英国著名政论家、历史学家卡莱尔在他的《论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中,宣扬的就是这种观点。托尔斯泰始终是反对卡莱尔的主张的。但他自己在写群众运动时,又把它写成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群蜂”式的力量,体现了他历史观中自相矛盾的一面。作品中,描写了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库图佐夫和拿破仑。托尔斯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贯穿了自己的历史观点。一方面,他把库图佐夫当作俄国人民精神力量和意志的体现者,是个真正的人民战争的统帅,他唯一愿望是赶走法国人,保卫祖国。他纯朴、善良、富有历史经验;另一方面,由于托尔斯泰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而赋予库图佐夫宿命论的思想。库图佐夫的座右铭是“忍耐与时间”,他不去阻碍和预先决定任何事物,而是等待事件的自然到来。这是不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的。至于拿破仑,托尔斯泰把他描写成过于自负和自信的法国统治者,他充满冒险精神和利令智昏。作家把他和库图佐夫对照起来:库图佐夫具有人道精神,拿破仑则冷酷无情; 库图佐夫对祖国忠贞,拿破仑则充满虚荣心;库图佐夫纯厚朴实,拿破仑则装腔作势。同样地,托尔斯泰也否定拿破仑的历史作用,并嘲笑地说:“拿破仑只是像一个抓住马车里的带子的小孩,就认为自己在驾驶这辆马车前进了。”这里的马车,指的是历史。这样,托尔斯泰在肯定人民的同时,完全否定个别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体现了他历史观的偏颇的一面。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对俄国贵族来说是个真正的试金石,使他们分成爱国的和卖国的两个集团。作品中对四大家族的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库拉根家族是贵族上流社会贪婪、愚蠢和无耻的代表,是个卖国的家族。他们关心的是卢布、爵位和勋章。充满卑鄙的利己主义和不道德的行为。他们对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漠不关心。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猛烈地抨击道:“所有这一群人都攫取着卢布、十字勋章和官爵,而他们在捞取这些东西的时候所注意的仅仅是沙皇的恩宠的鼻息。”不仅库拉根公爵是这样,他的女儿——“美丽的动物”爱仑,和儿子——“一个好动的傻瓜”阿那托尔莫不如此。保尔康斯基、别素号夫、罗斯托夫三个家族是属于爱国的贵族。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保尔康斯基家族,具有正直、爱国和孤傲的特点。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是安德来·保尔康斯基。他是个聪明英俊的贵族青年。早年幻想荣誉和建立功勋。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上受重伤后,他的宗教意识抬头,打消了对一切虚名浮利的幻想。他在自己的领地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热衷于对儿子的教育。不久,他认识了朝气蓬勃的娜塔莎,重新燃起他对生活的希望。可是, 娜塔莎受到花花公子阿那托尔的诱骗,给了安德来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再次使安德来振作起来,是1812 年的卫国战争。他重返前线, 并担任了团队指挥官。在作战中,他表现得异常勇敢。但在波罗金诺战役中, 他又受了致命的重伤,被抬回后方。最后,他在向神呼吁,号召道德自我完善中死去。托尔斯泰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自己对人生探索的观点。

    别素号夫家族是莫斯科富裕的贵族。彼埃尔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他和安德来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爱国主义的思想,对现状不满,不断进行精神的探索等。但彼埃尔不如安德来意志坚强。安德来是尚理智的,彼埃尔则重感情。安德来集中精力在探索生死的意义,彼埃尔则热心于探求道德的理想。他脑子里经常萦绕着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坏事,什么是好事,什么应当爱, 什么应当恨。”最初,他加入彼得堡的“共济会”,因为“共济会”提倡“拯救世间一切压迫者”的主张。后来,他才发觉“共济会”的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他们热心的只是追求个人的利益。于是他和这个组织决裂了。他第一次探索失败了。1812 年战争爆发后,他虽然崇拜拿破仑,但他被爱国主义思想所感召,组织了民团,捐献了钱款。波罗金诺会战时,他以俄国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战斗。莫斯科放弃后,他又自动留下要刺杀拿破仑。这种由崇拜拿破仑到刺杀拿破仑,是他爱国意识的巨大升华。但他的计划未实现, 反而成了法军俘虏。在俘虏营中,他和宗法制农民卡拉塔耶夫接近起来。卡拉塔耶夫教会了他信仰上帝,因为世间的一切都由上帝决定,幸福只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这样彼埃尔和安德来一样,最后都皈依了上帝。托尔斯泰在这人物身上同样体现了自己思想的影子。在尾声中,托尔斯泰把他写成是一个秘密组织的成员。虽然未展开他的活动,但人们可以推测这是“十二月党人”组织的前身。

    罗斯托夫家族是俄国宗法制庄园贵族的典型。他们保留了许多俄国古老的传统。生活充满了宗法制的特点。托尔斯泰把他们写成最动人、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家族。他们并不富裕,但充满欢乐和生气。和前面两个家族紧张、阴郁的生活情调不同。作家把一些富有诗意的场面(如打猎等)都安排在这个家族的团体中。这和托尔斯泰的宗法制观点是分不开的。这个家族代表人物是娜塔莎。这是个“可爱而富有诗意的淘气鬼”。她充满青春的活力,憎恶一切虚伪的事物。在卫国战争中,她表现了真正爱国主义的思想。她说服家里的人,让出搬家的马车去运载伤员,并对伤员进行细心照料。但她带有稚气和用情不专的缺点。婚后,她却成了另一副样子,她失去了青春的魅力和热情,成为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妈妈,专心履行贤妻良母的职责。同时, 她把自己当成是丈夫的奴隶。体现了托尔斯泰在60 年代对妇女问题上的保守主义的观点。

    托尔斯泰赞扬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贵族的爱国意识。但由于他的不抵抗主义和人道博爱的思想,他是反对战争的,宣扬的是和平主义。鲁迅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中,对他评论说:“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讲人道主义,反对战争,写过三册(应为四册——笔者)很厚的小说——那部《战争与和平》,他自己是个贵族,却是经过战场的生活,他感到战争是怎么一个惨痛。..战争的结果,也可以变成两种态度:一种是英雄,他见别人死的死伤的伤,只有他健存,自己觉得怎样了不得,这么那么夸耀战场上的威雄。一种是变成反对战争的,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打仗了。托尔斯泰便是后一种,主张用无抵抗主义来消灭战争。”显然托尔斯泰这种主张和他所描写的是有矛盾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气魄雄伟、内容浩瀚的作品,但结构上显得十分完整和统一,体现了作家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结构特点是:(一)情节线索交错排列,场面不断变换。作品中,1812 年的卫国战争是主线,四大家族是四条干线。作家把历史事件和贵族家庭纪事穿插起来,“战争”与“和平” 两个思想中心交替出现,并成为组织全部材料的枢纽。在四大卷中各自形成重点,成为该卷的结构核心。如第一卷的重点是奥斯特里茨的战役,第二卷是娜塔莎和安德来的恋爱史,第三卷是波罗金诺大会战,第四卷是彼埃尔的被俘。作品中描写的场景十分丰富多样,并随着中心不同,不断在变换。这里有帝王达官的宴会、恋人的幽会、贵族沙龙的舞会,战场格杀场面、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逃,地主庄园生活、农民劳动,以及打猎、钓鱼、抢劫、赌博、拐骗等,构成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的万花筒,体现了作家广博的知识和生活阅历,并使作品气象万千。(二)对照的手法。作品有情节对照,场景对照,人物对照,思想的对照。如爱国家族与卖国家族、城市与乡村、前方与后方、贵族生活与农民生活、拿破仑与库图佐夫,均构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对照使正面和反面的人和事,更加美丑分明、是非大白。(三) 艺术散文和政论相结合。作家一方面对事物进行客观的、真实的描述;另一方面,他对描述的事物进行哲学的、历史的分析和解释,并直接加以评判。体现了历史家的冷静,雄辩家的愤激,既是一曲优美的散文诗,又是热情洋溢的政论文。

    《战争与和平》对人物的塑造。托尔斯泰采用了这样一些手法。(一) 在发展中展示主人公性格。作品中所写的正面人物都不是定型的。如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都是在发展中完成自己的性格。他们前后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作家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环境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历史环境变化对人物变化的影响。而他的一些反面人物则没有这种变化过程。如库拉根公爵、爱仑等,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停滞的、原封不动的,一出场就定型了。(二)深刻的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的手法。托尔斯泰的主人公都是些具有丰富的、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人。作家通过人物自述、内心独白、人物对问题的思考,以及作家的评述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安德来·保尔康斯基原先有出人头地的思想,他爱慕军功和受奖,他在内心对自己说:“我除了荣誉,人的爱情之外,什么也不爱。死亡、创伤、丢弃家庭,无论什么我都不怕。”但当他身负重伤,躺卧沙场的时候,他思想变了。他看着高远的天空, 感到人生的渺小。他内心对自己说:“以前我怎么就没有看到过这样高阔的天空呢?我现在终于认识了它,这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边无际的天空之外,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觉。”拿破仑原先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但将拿破仑和“那崇高、无极、有飞云的天空之间所发生的东西比较起来,是那么一个渺小、不重要的人”。托尔斯泰运用这种内心独白的手法, 揭示了人物的宗教意识的萌生。同样地,作家也运用这方法揭示了彼埃尔的精神状态,他对卡拉塔耶夫哲学的思考和全盘接受的过程。另外,作家还通过人物的眼神,表情和手势,把人物隐藏在内心的复杂的感情传达出来。如娜塔莎和久别重逢后的安德来会见了,娜塔莎的眼睛“充满着幸福的泪水, 她羞怯、同情、快乐和殷勤地看着他。带着浮肿嘴唇的娜塔莎的瘦削和苍白的面孔不惟不怎样美观而且有些可怕。安德来公爵没有看见她这个面孔,而看了她的闪闪发光的非常美妙的眼睛”。同样,托尔斯泰在写玛丽亚公爵小姐时,一再写她那“亮晶晶的眼睛”。这眼神传达出她内心的纯洁,“道德” 的美和爱情。当她初次和尼古拉相会时,她用“她那种深沉而明亮的目光” 看着他;再次相会时,她“颊上出现了淡淡的红晕,两眼焕发出新的、明亮的光彩”。同时,托尔斯泰还多次描写了娜塔莎的微笑。这种微笑很好地传达出了她内心的幸福的感觉和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托尔斯泰是风景描写的能手。他尤其善于描写乡村风景。他对大自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体验出其中变化的奥秘,使人们感受到色彩、光线、气味和时令。如雪水浸泡的原野、春天泥泞的童山村落,凉爽的静穆的月夜,还有幽暗的森林,喧嚣的河流,腰围粗大的老橡树。这些构成了一幅绚丽的俄国大自然的风景画。作品中对打猎场面的描写是一幅十分精妙的图画。在那里人和大自然、动物均融成一体,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据高尔基回忆,列宁十分称赞这幅图景。有一次,高尔基到列宁那里去,在列宁的办公桌上放着一部摊开的《战争与和平》,列宁正在看其中的打猎场面, 他兴奋地对高尔基说:“这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人啊!呃?多么强壮的人哪! 我的天,这才是一个艺术家..你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惊奇的呢?..”(高尔基着《列宁》)托尔斯泰通过写景不仅展现了现实环境, 而且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和心情,使场面达到一种诗意的境界。


  


      我的第二点感想是: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包括含了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其思想性,无与伦比。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我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