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且将一事视作修炼

 如果月亮忘记了 2022-01-03

1.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我希望我能至少在朋友圈保持沉默。

不分享日常,忘记那些关怀和得意,放弃被理解和被看见的可能。

从互联网社交的“自我表现”来看,【通过状态更新的通信更加偏向自我导向,因为披露者寻求表达和验证自己,而不是与他人的联系】,即每个告知行为都有目的动机,是我心有杂念,所以我愿意放弃那些曾经觉得珍贵的东西,我想那会是新的自由。

2.不抱怨负累。

这个决定是在许多个难捱的语境里产出的。

两三天前,手里结束一个12w字的工作项目,对接的时候经历了轰炸式意见整改,隔着屏幕都发指的令人去世。离谱的是,同一天,我还需要做完工作的1w字内容和7月堆下来的另一个项目修改。

在我理顺了事情之后,沉默了很久。也想过需要外干预来对冲压力,但像之前的更多次一样,我保留那些夸张的描述和压力对自身的内耗,选择去做。

比之前不同的是,我看清楚自己的【想赢】了,也默认那些吃苦了,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并不需要旁人的认可,我需要这点骄傲去维系生活的定力,所以阿,宁愿一瓶酒闷了,也别跟别人开委屈的口。

那天之后,我没有再抱怨手里的事情了,对于困难的心念转换确实容易成就一个人,没什么做不到,而事实就是,【做到一次不可能,人生就会不一样】

3.读书。

到这个年纪了,也该认清自己的目的了。读书有两种姿态,第一种功利,第二种救赎。

功利的读书对应的更多是知识性哲理性的书本,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读书,这个结果很显然就是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理解力,理解复杂的能力。

读一本深度的书,几乎是以一种强迫的方式去重塑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这会让人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安静且谦卑。功利的读书是认知的升级,这种方式几乎具有普世的意义。

第二种是救赎,因人而异。我不说读书是我的救赎,但书和电影一样的东西,是我的退路,我愿意有那些只爱着情绪的时刻,其次是意义,一切都是感受,感受就是一切,我需要这样的时刻

读书是这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