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抑郁孩子妈妈走过弯路、痛定思痛的泣血总结:走得越慢,到的反而越快。

 郁金香抗抑郁 2022-01-03


今日导读

   今天的这篇分享,来自一位抑郁孩子的妈妈。这是她在陪伴儿子经历三年多生病、休学、复学的过程中、在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观察中,所感悟出来的智慧,可以算是她走过弯路、痛彻心扉、痛定思痛的一次泣血总结。

   她发现:对抑郁的孩子来说,走得越慢,到的反而越快。慢,就是快。当家长们做好“三不”,就是用允许孩子不变的方式,来促成他的改变。这个过程会很慢,甚至慢到你都无法察觉,它极其考验家长们的耐心和定力。

   然而,接纳孩子的本质就是接纳自己,让自己慢一点,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人生本是一场马拉松,唯心神宁定,厚积薄发,才是收获大涵养、大格局的正途。

   在孩子生病以后,如果你总是焦灼无奈,很难静下心来,无法认真做好眼前可以做的事情。那么,不妨静下心来,读读这位妈妈的分享吧。


孔子讲:“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说的是:说话做事,该慢下来的事情,就必须慢下来,扎扎实实地做好。而养心与求知,恰恰是人生种种修行里,最急不得的事情。心如若随着功利跳来跳去,不过徒然心烦。    

从跳大绳悟出的人生智慧

冬季趣味运动会是我们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有一项集体跳大绳的活动。我每天都能看到每个班的班主任陪学生一起练习跳大绳。因为很快就要比赛,所以每个班都在加紧练习。

今年的比赛规则是,师生配合完成三分钟跳大绳的任务,数量多者胜出。我看到每个孩子都跳得很紧张,脸绷得很紧,就连老师也不例外,声嘶力竭地喊着:“别断、别断”!可是绳子好像很不听话,你越不想断,它就越容易断。

同样的场景让我若有所悟。我走上前去对孩子们说:“放轻松,慢一点没关系,慢就是快!”这句话很有魔力,学生放松以后,跳绳速度放慢,少了中间的断绳,反而还跳得比原来多。他们脸上的表情也柔和了许多,渐渐找到了和伙伴们配合的感觉,也明白了在运动中,更重要的是享受过程。    

正式比赛之前,我让学生多休息,因为跳大绳是个很耗费体力的运动,要把爆发力留到赛场上。这让班主任老师很是不解,她说别的班都在练。我笑着对她说:我们稳住,才能给学生力量。

赛前十分钟,我自己观呼吸,让学生也跟我一起练习观呼吸,实在学不会的,就做深呼吸。当别的班级都在场上抓紧分分秒秒地练习,只有我气定神闲地让学生夸张地吸气呼气,班主任忐忑地看着我。

最终一声哨响,比赛结束,近乎完美的配合,中间没有断绳,我们班三分钟跳了330个,史无前例的最好成绩。赛后孩子们抱着我又跳又笑,戏称我是“灵魂甩绳”!    

我之所以这么笃定,是因为我仔细地观察过:大绳练到最后,每个班学生的速度,已相差不大。在比赛中能够胜出的班级,一定是断绳最少的那一个。比赛其实比拼的就是孩子们最后的心理素质,当然师生配合也非常关键,我们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心定。稳生定,定生慧,哪怕速度慢一点,只要绳子不断,心里比较稳,总是可以慢慢地渐入佳境,最后一定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相反,如果特别想赢、特别怕输,跳的时候功利心重,心慌不稳,绳子就更容易断。越是着急,越追求完美,越是想成功,荣誉的光环就会逐步成为你的心理负担,越来越害怕失败,越来越追求更加完美,不知不觉钻入牛角尖,过大的压力和心力疲惫,思绪变得越来越杂乱和无序,就会加大失误的概率。跳绳如此,万事皆此理。

走得越快,越容易跌倒

由此,我联想到了家庭教育,来到郁金香求助的大多数家庭,或许都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所裹挟着,可是走得越快,越容易跌倒。就好像小孩在还没有学会走的时候,就想跑,容易摔倒一样。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予厚望,特别想把他培养好,辗转于各大兴趣班,结果却是“伤仲永”,拔苗助长的结果就是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内驱和主观能动性的孩子,自然不喜欢上学。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或者遇到校园霸凌,那更是雪上加霜,活生生地演绎了“快就是慢”的人生剧本。

人生本是一场马拉松,开始跑得太快,后劲就会不足,结果是伤了孩子、更伤了自己。我自己入坑已多年,相信郁金香的很多家长也有此同感吧。    

我在主持共修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围绕着复学的问题一再地追问:何时才能成功入学?这个问题看上去千人千面,每个家庭不同孩子状况也不尽相同,但共性问题却出奇一致:孩子生病以后,父母一定是焦灼无奈,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做好眼前可以做的事情。

因为高焦虑,所以难免好高骛远,又不想像阿甘那样傻傻地坚持,于是就到处寻找捷径,希望通过一本“武林秘籍”或者被传授什么样的神奇方法,一夜之间孩子就能生龙活虎,开开心心重返校园。

很多家长对郁金香的“三不”理论还有存疑,结果就是不断学习,贩卖知识焦虑,手捧金饭碗还在到处乞讨。这个方法试两天,那个技巧试三天,一年过去了,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这样,你就不会追求一时的快慢,而是稳步走好当下每一步。    

关系大于一切

除了复学,大多数家长更关心的的疑问是:为什么我学习了,改变了这么多,孩子还不好。他怎么就不改变呢?

亲爱的家长,您必须了解到:有效的改变需要在关系中发生。你的孩子是否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是否安全、放松,没有评判的顾虑?他是否被允许犯错、允许自由生长?他最古怪的想法是否也能得到共鸣?最隐秘的情感也可以被回应?他作为一个人,是否可以如其所是地存在于这段关系里?……这些变量影响着孩子的所思所感,也影响着他改变的勇气与决心。    

孩子呈现出来的所有偏差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份需要被看见和接纳的渴望。当孩子阻滞在与你观念与思想的辩驳、利益与代价的算计中时,他也就丧失了一多半改变的动力。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搞不清这一点:他们命令孩子做事,其实孩子并不抵触事情本身,只是因为抵触“在这段关系中成为被命令的人”而拒不服从。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好:关系大于一切。关系好,你说什么都OK。关系不好,说得再好,也被SAY NO!    

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讲道理:“你应该这么做!”,却不关心这句话将两个人置于怎样的关系中,只能道理越讲越没理,徒劳无功不说,还破坏亲子关系。

用允许孩子不变的方式,促成他的改变

所有的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在黑白之间,还有个灰色地带。改变,一定建立在允许不改变的基础上。这个理论是不是听上去很绕人,就像不管是为了管。就像“三不”理论,看上去是不管,其中的精髓却是允许。

用允许孩子不变的方式,促成他的改变。最关键的是,那就是把变和不变都看成孩子的自由选择。他可以变,也可以不变。——他有选择权。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可以允许孩子有这样选择的权利吗?    

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就接纳了他的不变。不要把“维持现状”看成某种无能或失败。选择一种状态一定是因为它有价值,或许是某种不易察觉的功能。比如抑郁的孩子什么都不想做,是在用这种方式让自己休息;焦虑是孩子为了把控细节,达成更好的表现;不爱学习爱游戏的孩子,是因为被掌控太多,为了把时间精力释放到更感兴趣的地方做自己。    

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些好处,才能让孩子看到:他不但被允许了不变,而且是一种积极的选择。既然不变是选择,也就意味着必要的时候,他也可能换一个选择。

走过弯路后我的泣血总结:

走得越慢,到的反而越快

关于改变,我最后想说一个秘密:改变是要一点一点来的,走得越慢,到的反而越快。    

关于这点,是我前面走过弯路、痛彻心扉、痛定思痛的泣血总结。以前没看见、不允许孩子的时候,亲子关系的割裂,家庭坠入冰窖的痛苦不想赘述。一路走来好辛苦,我这才发现:很多改变甚至是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开始的改变,普普通通,甚至看上去就跟没变一样。    

回首儿子生病三年多的时间,时间在每日的煎熬中一点点流逝。他休学一学期,然后复学,复学以后没有上过一次晚自习,没有做过一次作业。上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周去个三五天不定。有时候上午上着上着,中午就回来了。有时候是下午三点,有时候是五点,作息比幼儿园小朋友还宽松。我焦虑吗?我肯定焦虑。我允许吗?我只能允许。    

看上去,他就像刚生病时的那样,懒散没有动力,回家就是电子产品不离手。高考前,他几乎不去学校,去机构补习数学,去医院吸氧,开了各种刷题讲解的VIP包各种研究。他貌似没有改变,我却做了很大的让步,除了允许,还要在我能力范围内给他提供各种便利。看上去他没变,但酝酿着变的种子。

父母需要思考和挖掘的是,在孩子这些行为的背后,反映出来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触摸到他的那颗想要努力的心,尽管他提出要去医院吸氧的要求有点牵强,但我理解为他需要更好的状态来迎接高考。看到一次,才会有第二次。一点改变带来另一点改变,好结果激发更好的结果,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挑孩子毛病、看出他的失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特别是每天生活中的各种琐屑,真的让人抓狂,可是我们真的要成为孩子的差评师吗?但看出他哪里有了一点进步,再用一种欣赏的态度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好,这才是关键。

这个过程很慢,慢到你有时甚至无法察觉。而当你眼中充斥着孩子的各种缺点毛病、充斥着焦虑疲惫的时候,就更加无法察觉。我经常跟家长们说,这个病专门治疗家长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接纳孩子的本质就是接纳自己

让自己慢一点吧

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多得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拥有尽可能多的东西,于是心浮气躁、汲汲营营地追求。求得这个,丢失那个,心中满是愤懑,求不得、舍不得,懊恼不堪,生命就这样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流走。

其实,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的坎;生命中诸多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接纳孩子的本质就是接纳自己,这个过程不要设限,让自己慢一点。

在墨西哥,有一个有趣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内卷的环境、过于迫切让孩子成才的心理,都让我们走得太快了。如果走得太快太急,你就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不如,让我们试着从当下开始,慢下来,或许您可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聪明人最大的陷阱是什么?是总能做出局部最优选择并且被快速回报,但追求快速回报往往耗竭自己,最后得不偿失。而那些真正的高手,是做一个又笨又稳的人,去做那些看似很笨却又很稳的事,抓住细小的优势,积小胜为大胜。

我和学生一起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找到了一个优质的偶像。我们了解到他资质平庸,光秀才就考了七次,但正因为他自知自己非聪明人,所以读书做事不求捷径,用最扎实的方法慢慢来。读懂上一句,读下一句;读完这本书,再摸下一本书。稳而思进、慢而有为,是曾国藩慢生活的真谛。

所有的成长都不是一天两天,三年树一品,十年磨一剑。要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首要的条件是时间的积累!适时地慢下来,是为在你的未来储备能量,砥砺前行。

大涵养的积淀,远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是心智的历练,还是知识的学习,亦或帮助孩子走出目前的阴霾,都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唯心神宁定,厚积薄发,才是收获大涵养,大格局的正途。

当然,慢不等于懒惰,不等于停滞不前,慢是将自己内心与头脑的焦虑与浮躁放下来,活在当下,在每一刻认真、耐心、从容的去做功课,去努力——最终,汇聚成一条奔腾如海的江流。慢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品质,也是我们每个人今生修行的境界。慢才是快。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感谢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投稿加小编微信:zhuyiwei0213,有公益稿酬喔。 

各位郁金香亲爱的读者和作者朋友们

从今日起,郁金香稿费上涨到300元封顶啦!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我们在这里

期待你和我们讲述你的故事🌷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end -


猜你还想看

为了自救,我放下了多年来对父母的怨恨

我在抑郁这场“雨”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晴天 

你也和我一样,孤独得太久了

身患双相的我,靠搜寻美食治愈了自己

孩子能够回校复学,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吗

疯狂到处相亲的我,终是谈了一场纠结的恋爱

家里没钱了,我得自己好起来

放弃很容易,但坚持一定很酷

怎么办?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 抑郁测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