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林地碳储量超过29亿吨,将开展碳汇计量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

 渐华 2022-01-03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愿景下,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林草资源大省的四川,如何推动林草碳汇多做贡献?

6月22日,在成都召开的“绿色中国行”——全省林草碳汇工作座谈会上,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四川林地碳储量超过29亿吨,将开展碳汇计量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

有基础:

森林蓄积量全国第三,已实施林草碳汇造林项目17个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森林也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林地面积2488.16万公顷,全国第三;森林面积1945.84万公顷,森林蓄积19.16亿立方米,全国第三;森林覆盖率40%;草原面积949.33万公顷;湿地面积174.78万公顷……省林草规划院监测中心副主任赖长鸿说,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恰恰是我省发展林草碳汇的殷实“家底”。

作为国内较早发展林草碳汇的省份,四川已实施林草碳汇造林项目17个。拥有全国第一个气候、社区以及生物多样性联盟金牌认证的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第一个由外资企业提前支付用于造林的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第一个熊猫标准碳汇造林项目。

“以前只是单纯的造林或者再造林项目,现在逐步引申为包含造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扶贫等具有多重森林效应的林草碳汇项目。”赖长鸿说,这是林草碳汇与其他能源碳汇项目的最大区别和优势,林草碳汇不仅带来碳汇效益,还同步发挥造林绿化、生态管护效益。

四川林地碳储量超过29亿吨,将开展碳汇计量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

有潜力:

累计碳储量超过29亿吨,开发类别多且可规模化开发

“2020年全省林地碳总量30.15亿吨,每年以7000余万吨速度增长。”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省林草局持续开展林草碳汇监测评估,科学测算林草碳汇潜力。

数据显示,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定碳量7000余万吨,累计碳储量超过29亿吨。全省可供开发造林碳汇、竹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土地资源分别达51万公顷、70万公顷、680万公顷,全部实施碳汇项目,30年间可分别减排二氧化碳1.3亿吨、1.2亿吨、8.0亿吨。另外,四川还有大量可供开发碳汇项目的草原和湿地资源,开发类别多且可规模化开发。尤其是三州一市及宜宾、巴中等地潜力巨大。

“碳汇项目的外沿,已从过去的森林碳汇拓展到生态碳汇、碳普惠。”四川省绿化基金会理事、高级工程师唐才富说,当前林草碳汇项目已发生诸多新变化。项目开发从公益性、社会责任性为主向商业性转变,项目实施从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等外部资助为主向工程项目支持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转变,项目类型从造林碳汇项目为主向森林经营性为主的多样性项目转变。这些转变,同时也为林草碳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019年,省林草局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两大目标任务:到2022年,全省林草碳汇项目规模力争达到1500万亩,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基本建立;到2025年,全省林草碳汇项目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万亩,林草碳汇多元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细化了支持林草碳汇发展的政策措施。

根据当前面临的林草碳汇发展新形势新机遇,当天的座谈会对四川林草碳汇行动(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研究讨论。征求意见稿着眼短期5年、中长期10年阶段,提出了行动目标和重点行动和保障措施,进一步挖掘发挥四川林草碳汇的潜力。

有未来:

加强林草碳汇资源监测,创新碳汇开发机制

针对四川如何推动林草碳汇发展,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卫星数据在陆生植被固碳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西南财大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教授陈建东说,林草碳汇产业发展,前提是做到科学准确的数据监测,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分门别类做好碳汇资源监测。

在省环境政策规划院能源与气候中心主任陈明扬看来,应把林草碳汇放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进行谋划,和结合实际建设一批近零碳和零碳排放区,谋划一批特色示范工程和项目。

唐才富坦言,目前林草碳汇项目开发面临标准选择、模式确定、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等挑战。他建议:树立林草碳汇开发新理念,所有林地林木等资源都能开发;做好项目前期评估,从森林碳汇到生态碳汇、从碳汇到拓展项目路径;加快制定林草碳汇行动方案,因地制宜以点带面规范有序科学推动开发林草碳汇项目。

“人才培养也是关键。”省大渡河造林局副局长苏贤文建议,开展分级分层林草碳汇人才培训,加强政府引导,成立专门核查机构,推动降低林草碳汇项目核查成本,扩大公众参与。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在积极探索林草“碳普惠”机制,开展碳汇计量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碳汇计量监测,创新碳汇开发机制等方面着力。

(省林草局供图)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