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史引鉴】流沙江《故事三篇》

 Jennifer鲍子贤 2022-01-04

雷池诗社

●2022

欢迎您


作家简介:

流沙江,匡天龙,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洪湖镇汴河街道匡家祠堂村人,有著作多部。现在是广东省广州市 金火学校校长。


1、由爱因斯坦想到的 


流沙江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初到纽约时,常穿一件旧大衣,一位朋友劝他换件新的。他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没有一个人认识我。”过了几年,那位朋友又一次见到爱因斯坦,发现他依然穿着那件旧大衣,于是,又劝说一番。爱因斯坦却说:“这又何必呢,反正大家都认识我。”

作为一名经常登上大学讲坛,或时常出入上流社会的科学家,其勤俭之风早已养成根深蒂固的习惯。

近日参加廉政学习班,由于时间较短,同学间不够熟悉而叫不准姓名,却大都记住了其所属单位,且伴有核心或边缘部门的戏称。想想,原来每个人自始至终都沐浴在单位的光环里呀。

在单位,你或许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办事员,但也必须时刻清醒,因为位轻权重。个人因职业或职务而掌握的权力并不属于个人,它始终是群体权力或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只有相对的使用权或履行权,而无占有、处置或放弃的权利。或许你不处在掌管财权、人权、物权的岗位,但也在行使着受理权、建议权或自由裁量权,稍有不慎就可能给自己埋下“雷”。

当个人影响力到了一定程度时,须时刻警惕前方有“坑”。即使爱因斯坦以自己的学识,让“大家都认识了他”,但他呈现给众人的依然是勤劳、勤勉、勤奋和俭约、俭朴、俭省的优秀作风。这才是真正的风范。

2、李文博:在隋炀帝时期乱世之中一清官


流沙江

即便在隋炀帝治下,也有李文博这样的清官。

今年4月,江苏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现疑似隋炀帝陵寝的古墓。该古墓出土墓志写有“隋故炀帝墓誌”。经过半年多反复论证,11月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权威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专家称,墓内发现的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隋炀帝作为一代亡国之君,毕竟还留下了两颗牙齿。

在隋炀帝时期,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然而在那样一个乱世,有没有清官呢?当然有,下面这位就是。

李文博是博陵(今蠡县)人,他是隋朝初的名士,从小就性情忠贞耿直,聪慧好学。他每次读书读到国家治乱、政治得失这些地方,都会反复诵读体会。对于忠臣的操守,他十分推崇。在家乡,他的口碑颇佳。

隋文帝开皇年间,李文博投入隋军帐下,作了羽骑尉。他的才德被当时的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晓,薛道衡就调李文博在自己幕府中任检书史,并负责监察侍郎的治政优劣。薛道衡常常让他在厅堂帷幕中翻阅经史一类书籍,并让他观察自己做事。如果侍郎们有善举义行即抄撰记录,对侍郎选用的上陈文辞,薛道衡也委托文博进行评论。

李文博严守道义,甘居贫穷,虽然衣食不富裕,但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从不随便交往其他的幕僚,恪尽职守,同辈人没有不敬重的。薛道衡深知其家贫困,曾经常给以资费,进行周济。

李文博才华横溢,通晓古今,对历代的兴衰和治政的方略都了如指掌,然而没有当官吏的才干。李文博在薛侍郎处,由检书史升为校书郎。后又聘任县丞,做了一个辅助的官吏,但经历了数年都没被调整过职务。

数年后,薛道衡已是司隶大夫,在洛阳东都尚书省遇到李文博,对李文博的境遇非常怜悯,遂奏请朝廷批准录李文博为从事。

在洛阳时,李文博曾到房玄龄那里去,房玄龄在大道上送别他。房玄龄对他说:“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尚书省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近来贬斥邪恶褒奖良善,你做这样的事有多少呢?”李文博于是举起手臂高声说:“要使水流清就一定使源头洁净,要使树梢直必须使根部端正。现在政治源头混乱,即使每天免除十个贪赃郡守之官,又能起什么作用!”他为人耿直憎恨邪恶,不知避忌某些言语举动。在这时朝政渐渐败坏,官员们有很多贪赃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

隋末战乱四起,李文博流迁他处,不知所终。对于一个乱世的清官来说,能被历史记忆已经是一件难得的事情了。


3、清官苏琼:哪有机会谈俗事 


流沙江

苏琼是北齐时期的一名官员,他为人正直、做官清慎,赢得了百姓的赞誉,被载入清官史册。

其为官之“慎”。苏琼任南清河郡太守时慎交朋友,凡找他办事的私人信件他一概不拆,对慕名前来交往的人更是慎重。本地有个叫道研的富豪,以放高利贷为营生,常与郡府官吏来往密切,以帮助其催讨债务。苏琼来此地任职后,道研也像以往那样,想与苏琼套近乎拉关系,几次前来拜访苏琼。苏琼明白其来意,故意避开催债话题,而是与其谈佛论经(道研也曾是一位僧人),言辞极其诚恳恭敬,道研无法开口谈起催债之事,只得打道回府。道研回去后,他的弟子问:“催债的事怎么样了?”道研晦气地说:“我每次见到苏府君,他就直接把我带到青云间,哪有机会谈论地上的俗事。

其为官之“清”。苏琼为官期间不接受任何贿赂,连瓜果之类的礼品也一概拒之。郡民赵颍曾任乐陵太守,八十岁退休还乡。五月初,赵颍自种的瓜果成熟,他亲自送给苏琼两个,苏琼坚决不收。赵颍倚仗年纪大,又苦苦相请留下,表示只是让苏琼品尝新鲜水果而已并无他意。苏琼无奈才将瓜留下,竟放在自己厅堂的大梁上,却不打开吃。家人不解其意遂问,苏琼道:“安有初乐为而复禁者?”其他人听说苏琼收下了赵颍的瓜,于是争相进献新果,但到郡府大门处看到赵颍的瓜还在,就知趣地离开了。

“慎”与“清”正是苏琼做官的固有本色。因“慎”把好了为官的第一步;因“清”守住了廉洁的第一道防线,而我们一些落马贪官在忏悔中道:“碍于人情往来,第一次宴请不得不去,第一次送礼不得不收……”这些只不过是满足自己私欲的托辞罢了。正因“初乐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复难禁”了。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不得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以致贪腐堕落身陷囹圄。

“心正身自清”,为官者一定要保持内心的清净,筑牢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在收礼受贿上绝不能有“第一次”,权钱交易上绝不能有“下不为例”,滑向贪腐的道路上绝不能有“第一步”。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独立行使职权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清醒慎重,切勿认为自己官小权轻,吃顿饭或收点土特产是无伤大雅的小事。事实上,贪欲的膨胀,私利的滋长,正始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领导干部若能像苏琼那样,为官之慎,为官之清,就不会迈上歧途,更不会扛上枷锁。





雷池诗社

LeiChi Poetry Association

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总编
初畔池

责任编辑
子贤  欣悦  文成


特别申明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标题、正文、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文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若文或图片涉及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