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教育融合的二十五年

 平型关杂志 2022-01-04

我与教育融合的二十五年

张瑞平

“生活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那是在很远的记忆里,我把在街头巷尾与小伙伴们玩耍的时间放在母亲夹绣花线的《红岩》里,赤红的封面,有一个戴着镣铐,怒对敌人的严正面庞。那个年代没有偶像崇拜,但那个亲切又令人激动不已的名字,在我心灵里留下不灭的印象。我把江姐的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我们有了角色分配,各自拿着一把纸叠的精致手枪,争着做江姐、许云峰。直到黄昏的小巷里响起爷娘拖得长长的唤儿回家的声音,我们才从角色中做回二毛、三蛋儿。其实,小巷里真正的英雄是奶奶跟我讲起的“书城”,又名“张俨”, 是小巷里第一个共产党员,曾受到聂荣臻元帅、肖文玖将军的秘密接见。大伯张一民,是张俨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也曾领导当地党的工作,战争期间化名李化南。在他们的影响下,张俨的俩儿子、我的二伯、三伯、四伯、七叔、八叔相继参军,二伯在忻口战役中壮烈牺牲。幼小时的红色印记,加上小巷的红色土壤,革命者的形象越发清晰,“军人”是我人生最初的目标。

小巷里捷报频传,是几位哥哥高考的喜讯,我也要努力学习,实现我的梦想。可身高条件让梦像一个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师院的录取通知书飞到我家时,远在北京已是某军区政委的大伯用漂亮的毛笔小楷给我寄来贺信,写到:“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用心育人,造福家乡”。我尊敬的大伯给了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励,从此我与讲台结下不解之缘。

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一直有一张农村情结的网罩着我。”毕业之后,我毅然选择了农村教育,在传承文明的教育长河里,一呆就是二十五年。

                    爱与责任的融合

陪着孩子们成长的日子,我是愉快的。那时,清贫的职业让人不屑,有点背景的老师纷纷转行,我从未幻想过“舒适圈”,甚至放弃了几次回城的机会。眼前晃动的总是农村孩子巴巴的眼神。用周国平的话来说,“我唯愿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那些年总能看到街上失学的少年,也不时听到过轻生的少年,更感肩上这份担子的沉重。如何让担子平衡,爱就是最好的支点,懂得和付出恰是它的力臂,这是我当班主任以来一直践行的理念。

问题学生小锋,从小失去母爱,父亲又另娶她人。一个女孩子,一身男装,一头短发,谁嘲笑她这个“异端”,就拳打脚踢,初中已转辗了两个学校,每个学校都呆不了一个月。来到我班时,不足十天就打了初三女生,我按捺住火,和气地与她交心,我知道,她想用强大的外表掩饰内心的脆弱,那一刻,这个倔强的“男儿”哭了。我用爱接纳了她,帮助了她。打那之后,她再没有打过架,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中考时她在赠言中写道:“老师,谢谢您,您是我一辈子的朋友,遗憾没有早早遇上您,是您让我享受了真正的学校生活!我永远不会忘记您!”三年之后,她把被南京财大录取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我时,我流泪了。

平时活泼爱笑的李嘉,那几天逢头垢面,问她为什么,泪而不语。我急切地进行了电话采访,电话那头是醉汹汹父亲的声音:“老婆跟一个内蒙人跑了,我连我自己也管不了了……李嘉也念不成书了,我让她回来照看她妹妹。”我不允许我班里有任何一个孩子失学,于是先到家中做通他父亲的工作,又拨了李嘉妈妈的号码,几天之后,终于联系上拒绝任何电话的李嘉妈妈,也许是我的诚意和灼灼言辞吧,一个月后,李嘉妈妈回来了。李嘉笑了,我也笑了。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奉献,在晨霞夜星中,有一个不知疲倦的身影”。那是2007年的春天,我刚有一个多月身孕,医生告诉我,胎心不稳,需要休息,可我知道,承载着实验班的班主任工作和两个班的英语课,我怎么能休息啊。我把医生的话撂在一边,又投入到学校工作中。一天中午,突然感到身体乏力,肚子疼痛,想到下午的班主任例会和自己的两个自习,我还是强忍着骑车去了学校,坚持到最后一个晚自习,终于疼痛难忍,在医院里,一个小生命夭折了,我很自责和痛心。可是我心里惦记着学生,在家里休息了七天,就回到学校。当我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孩子们激动地涌出来和我拥抱在一起,尽管有人说我傻,会落下病根什么的,但那一刻,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守望与创新的融合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如何才能静待花开,满园芳香?显然,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显得力不从心了。

2011年,山西省送培下乡繁峙片区活动中,县局让我承担作课的任务,必须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那时农村学校只有会议室才有一台电脑,我都不懂得电脑的开关,所以失去了这一展示的机会。我没有遗憾,反而更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暑假里,我报了北京师范大学主修的“信息技术高级研修班”,我从电脑零基础到结业,提升了教学技能,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繁峙教育课改之初,我潜心学习,大胆践行课改模式,2013年很荣幸的承担了“繁峙县课程改革现场会”的作课任务,在全县英语教师面前进行了展示;2014年又承担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的作课任务,并与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的专家、名师进行了经验交流,对我来说是一次洗礼。之后连续三年参加繁峙县“送教下乡”活动,或讲课或讲座,不断行走在乡村教育的垄耕上。   

                  问题与研究的融合

在乡村教育中,我愈来愈发现英语口语教学是农村英语教学的弱点,于是我在大营中学、繁城中学做了《农村英语课堂呼唤英语》的讲座;行走中发现农村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刻板教条,我写下了《如何实现英语语法课堂的翻转》,获忻州市“三优”一等奖。针对近年来中考试题“六个维度”的研究,我写下了《课堂——生命发展的可持续之地》,刊发在《忻州日报教育周刊》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的呼唤,《关注核心素养,树立育人观念》刊登在《山西教育学习报》上。“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2016年,我和团队开始了“综合性实践活动探究”的课题研究,并承担了《在活动中成长》的结题论文任务,2018年12月全部结题,并获得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教学改革创新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二等奖。

去年春季疫情肆虐,网课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农村初中学生问题百出,如何让农村学生在移动终端更有成效的学习,我带着我的实验团队正走在这条探索的路上,今年3月这一课题已获得山西省教科院的批准(全忻州市才有六家获准单位),并开始着手研究。教育之路漫长而悠远,面对教育中出现的现象、问题,我还会用研究的眼光去打量与审视,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二十五年里,我累过,却从未后悔过。那是内心的召唤,我与讲台结缘的那一刻,我已经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我要帮助农村孩子打开世界看到更好的自己,找到那条通向真善美的道路!

超过3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