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姓始祖高傒:齐桓公第一信臣,继位的第一功臣,死后的第一忠臣

 百家杂评 2022-01-04

谈及齐桓公,我们都会想到管仲与鲍叔牙这一“管鲍之交”,鲍叔牙拥立齐桓公继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治国,之后才有齐桓公号令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齐桓公能够继位的最大功臣并非鲍叔牙,治国之后最信任的大臣也并非管仲,而是高姓始祖——高傒。

齐国奸臣弑君,诸子争夺君位

春秋中期,齐国迎来一场内乱,源头始于齐襄公。

齐襄公是一个荒淫无道、胡作非为、言而无信之人,与异母妹妹文姜乱伦,为了与文姜私通而杀死妹夫鲁桓公,还为了年少时的私怨而在两国盟会上杀死郑国国君郑子亹(wěi)等,这让齐襄公国际风评很差。当然,齐襄公最大的错误是对下属言而无信,他派连称、管至父到葵丘驻守,约定瓜熟时节前往,明年瓜熟时节派人替换他们,结果到期之后齐襄公翻脸不认账,于是连称、管至父怒而策划叛乱,勾结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杀死了齐襄公。

当时,最有资格继位的是三个人,即齐襄公之子齐季、齐襄公二弟公子纠、齐襄公三弟公子小白,但齐襄公被杀后齐季非常危险,就主动逃亡到了楚国,而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一直是齐襄公要除掉的目标,很早的时候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因此,齐襄公被杀之后,公孙无知没有竞争者,于是非常轻松地自立为国君。

公孙无知继位之初,对大夫雍廪很不礼貌,《左传》中说“公孙无知虐于雍廪”,导致雍廪怀恨在心,第二年趁公孙无知外出游玩之际,雍廪派人杀死了他。

这时,齐国国内没有适合的继承者,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谁先到达齐国,谁就能在君位争夺战中占据显著优势。在这一场赛跑中,公子小白看似只有50%的机会,但实际上他有一个强大的助力——齐国上卿(犹如后世宰相)高傒。

高傒精心谋划,公子小白继位

公孙无知死后,高傒立即传出消息,暗中从莒国召回公子小白,鲁国获悉之后也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并让管仲带人袭击公子小白,阻止后者回国。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管仲射出一箭,公子小白假装中箭死去,从而蒙骗了管仲与公子纠,之后公子纠慢悠悠地回国,而公子小白立即快马加鞭,很快就与前来接应的高傒会合。公子小白进入齐都之后,高傒立即拥立他为齐国国君。

六天后,公子纠来到齐国边境时,被高傒毫不客气地挡了回去。之后,鲁国恼羞成怒,派兵攻打政局不稳的齐国,由于齐国刚立新君,上下意见不一,有的说迎战,有的说议和,还有的说迁都,高傒力主抗战,指挥齐军一举大败鲁军。高傒的这一场胜利,不仅让刚立新君的齐国度过危险期,而且还逼迫鲁庄公交出公子纠、管仲等人,消除了内乱的后患。

可以说,在公子小白登基前后,高傒至关重要,没有他就很难有齐桓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由于齐襄公没有指定继承人,公孙无知弑君又被杀,那么公子纠是齐僖公次子,公子小白是三子,按照周朝继承法里的长幼有序的规则,君位应该是公子纠的。因此,拥立齐桓公之功,最大的不是鲍叔牙,而是高傒。

齐桓公霸业史,高傒厥功至伟

齐桓公在位时,任用了一批人才,最广为人知的是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人,但实际上高傒也是齐桓公称霸、管仲改革的关键人物之一。

当时,高傒是齐国上卿,掌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因此齐国大部分重要决策与执行,都很难绕过高傒。与清朝皇帝几乎可以插手任何事情不同,中国大部分时间内对皇权是有制约的,在春秋时期君权受到制约更为明显,什么职位做什么事,国君不能随便干涉,最典型的是晋国卿位家族,几乎架空了晋国国君权力,所以后来才有三家分晋。遇到强势君王,上卿权力会被侵蚀,但从史书记载来看,齐桓公对高傒一直信任有加。

管仲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三其国,五其鄙”,即“制国以为二三分国都,五分鄙野”。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齐桓公帅五乡,国子帅五乡,高子(高傒)帅五乡。

鲁国毗邻齐国,两国历史上矛盾很多,但齐桓公想要称霸诸侯,处理好与鲁国的关系很关键。当时,鲁国庆父弑君,导致鲁国大乱,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齐国出手帮助了鲁国稳定局势,之后齐国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派高傒与鲁国签订盟约,后来高傒亲率大军帮助鲁僖公继位,最终修复了两国关系。典故“犹望高子”,即是鲁人对高傒的感激。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即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司马迁的这段记载,说明了高傒在管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但司马迁将鲍叔牙、隰朋排在高傒之前,可能不太符合历史,实际上高傒身为上卿,又的确有所作为,理应排在鲍叔牙、隰朋之前。

高傒耄耋之龄,再度力挽狂澜

齐桓公晚年,在对继承人的安排上,就更能体现出他最信任的人是谁了。

齐桓公有六个儿子,但他选择的继承人是第三子公子昭,并将公子昭托付给了高傒,同时在确立齐国霸主地位的葵丘会盟上,齐桓公确立了公子昭的继承人地位,并与宋襄公有过约定,即谁的国家发生叛乱可以互相帮忙镇压。当时,管仲、鲍叔牙、隰朋等都还没有去世,齐桓公却偏偏将公子昭托付给了70多岁的高傒,其中意义不言自明。

我们都知道,齐桓公晚年宠信奸臣竖刁和易牙,导致他被活活饿死,然后竖刁和易牙迎立公子无亏(齐桓公长子)为国君。对此,85岁的高傒带头反对,其他群臣也纷纷响应,竖刁和易牙恼羞成怒,直接实行兵变,杀了不少反对的大臣,由于高傒威望太高,判军不敢杀他。这时,高傒眼看暂时很难平定叛乱,于是就开始谋划:首先,他安排公子昭立即出城向宋国求助,自己则在齐国做内应;其次,挑拨齐桓公其他儿子,激发他们的野心,让他们与公子无亏争夺君位,导致齐国国君迟迟没能正式确立。

等到公子无亏胜出成为国君之时,公子昭已经召来了救兵,之后高傒设计杀死了竖刁,召集其他大臣攻打王宫,里应外合把公子昭迎进城,随后公子昭成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孝公”。这是高傒最后一次在齐国发挥他的影响力,时年86岁。之后,高傒基本告别政坛,但一直活到公元前637年,91岁时才去世,堪称春秋版郭子仪。

齐国与宋国并不接壤,为何他会与宋襄公有此约定?原因在于宋襄公是一位迂腐、守信之人,典故“宋襄之仁”中就体现了他的性格,因此齐桓公与他有此约定,基本可以确定未来宋襄公可以践约。但高傒性格与宋襄公不太相同,为何齐桓公将公子昭托付给他?原因很简单,高傒才是齐桓公最为信任之人,不托付给他托付给谁?由此也可以看到,尽管齐桓公死得耻辱,但他对辅佐继承人的安排却非常成功——宋襄公与高傒都忠于约定。

那么,作为齐桓公霸业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人,高傒到底有何来历呢?

其实,高傒是齐国公族之人,姜姓吕氏,齐孝公的曾孙。齐孝公将一个儿子封在了高邑,即如今的山东禹城县,因而此人被称为“公子高”或“吕高”。吕高孙子叫吕傒,后来就以封地名称为氏,被称之为“高傒”。《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之孙,开始以“高”为氏,即高傒为高姓之祖。高傒特殊的身份,也是齐桓公对他信任有加的原因之一。

可惜的是,谈及齐桓公的霸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管仲与鲍叔牙,而一代名臣高傒却被人遗忘了。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