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高古玉沁色之美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2-01-04

高古玉收藏,最吸引人的应该是沁色,一块古玉,在地底千年,如果造化好的话,可能会成为一块沁色美丽的古玉,沁色的形成不是人所能左右的,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沁色在古玉鉴定中起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许多玉器鉴定的时候需要综合判断,但是经常在判断的时候许多判断点会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但是如果对沁色有深刻的认识,在工和纹饰以及皮壳无法肯定的时候,有时候单从沁色就可以判断一件藏品是否到代,当然判断最好还是综合起来看,因为单从一方面看难免会误断,一件藏品不要绝对的因为一处的判断与经验背驰而否定。

文章图片1

湖北省博物馆藏

沁色的形成

许多前人已经或多或少地对沁色的形成进行了阐述,如清代刘大同《古玉辨》中对古玉沁色的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找这方面的书籍。

文章图片2

湖北省博物馆藏

“凡古玉出土,受色沁者,品类繁多。有不受色沁,而亦不受土蚀,形似传世古者,此玉之最坚者也,颇不易得。又有身多土锈,而无他色沁者。琀玉最少。琀玉受一 沁者,名曰纯一不杂;受两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又曰天玄地黄;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名三元及第,广东南洋,名曰桃园结义;受四色沁者,名曰四维 生辉,又名福禄寿喜;受五色沁者,名曰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称之为清五彩;受群色沁者,多至十五六色不等,名曰群仙上寿,又曰万福同攸,通称之为混 五彩。余家存一旧玉乐壶,黄玉质,两面刻八骏,刀工精深,受沁十余色,马色各不相同,至铁莲青,桃花红,雪白,栗黄各色,尤鲜妍,为世所罕见,真巧沁也。 又存一古玉蝉,白玉质,沁有四色,物小而精,亦系巧沁,均被抄没”

….

凡玉出土,沁以五色者为最上,三色四色者次之,二色一色者,又次之。盖以地中五色不易产于一处,惟殉葬时,方能萃集五色于一穴,吾故曰非琀玉,不易受五色 之沁也。况所见五色沁之古玉,多系妃嫔所佩之物,故古玉之沁,首重五采耳。按五色沁,光怪陆离灿烂照人。有花纹者,千不一见。即未经雕琢者,亦殊可珍,较 之受色沁少者,则远胜百倍。谚语云: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极言其可贵也。庚子变后,俄使赠余数百件,颇多佳者。但圭璧琮璜等器,受两三色沁者甚多,受 五色沁者,仅一琮一笄耳。以大内收藏之多,尚不易获,其他可知矣。惜宁局被火,无一存者,言之神伤。幸家藏夏时龙凤陪,未经损失,故至今佩之,而不肯去身 也。倾又得一小琮,群色沁入,希少刀工,但亦西周旧物,可珍也。'

文章图片3

九连墩楚墓出土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古代的那些古玉收藏者已经对沁色有许多见地,他们在收藏古玉的过程中,对沁色的记载也很丰富,沁色的形成在今天看来是由外界一些元素进入到玉的内部形成的,这些元素或是认为放进墓中,如水银,石灰之类,又或者是土壤中本来就自带的,各地的土壤中一些元素的含量不同,对沁色的影响也特别大。南方的坑口湿度大,玉器钙化的可能会比较大,但是同样,这些地区的出坑的藏品如果玉质比较好的话,一般沁色是非常深和漂亮的,而北方的坑口比较干燥,出土的玉器受沁是非常干净的,而且这些坑口玉器出土的时候会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浆光就会非常漂亮。

文章图片4

九连墩楚墓出土

即使是同坑的玉器,不同的方位玉器的沁色也可能会不同的。同坑不同沁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

文章图片5

开封博物馆藏

高古玉我们可以从沁色上判断它在墓中与沁源物质的位置关系,反过来,我们看到沁色也可以稍微根据它的沁色进行想象,如果觉得它的沁色不合理,那就说明这件藏品可能有问题(对于生坑玉器这样判断还行,但是对于出土一段时间,甚至是盘玩过的玉器就不一定适用了,因为玉器出土以后或者盘玩以后沁色可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当然也有许多情况是我们不好去揣测的,因为有些玉器沁色是多种的,单一判断就有可能会把一些好藏品否定掉,这只是一个判断的方法,不能照此相马。

文章图片6

克利夫兰艺术馆藏

关于多次入土的玉器,玉器由一主人盘玩后,进行陪葬,随后出土,后来又被陪葬,这也需要看造化吧,这种多次入土的玉器非常稀少难得,沁色变化更是奇妙,因为在入土之前就已经被盘玩有沁色,后来入土后,又再次受沁。由于玉质基本已经熟透的关系,再次受沁过程和一次入土的古玉还是有区别的,我曾经见过的一块是本身受大部分土黄沁,再次入土的时候,受到水银沁,土黄沁仿佛被水银沁侵占一样,被逼到一边,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沁色同时悬浮玉的内部,犹如山水夕阳,非常漂亮,一般多次入土的玉器玉质呈琥珀感,这部分有机会我会在玉质部分进行说明。

一些常见的颜色

红色:大家经常谈到的有铁沁、土红沁、朱砂沁,其实成沁原因只是现代人普遍认为的一种说法,不一定是科学和真实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3价铁离子的原因,其实对于这个我也是有怀疑的,确实3价铁离子是红色的,但是3价铁离子其实是很不稳定的,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不容易长期存在。也有可能是含有铁元素的其他相关物质。土红沁,也叫老土大红,成沁原因目前也认为是土壤中的铁元素导致。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朱砂沁,有些人认为朱砂不入沁,朱砂的主要成份为(HgS),如果读过<<中国出土玉器全集>>这本书你会发现,出土布满朱砂的玉器也没有受朱砂沁。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黑色: 水银沁或者有机碳沁,因为人们不认为水银可以入沁,所以有人认为是碳元素导致黑黑的沁色。对于水银沁,如果玉器不是满沁的话,一般受沁的部分和未受沁的部分分割明显,沁色戛然而止,当看到类似的藏品的时候,如果可以排除老提油,那颜色就是非常漂亮的沁色。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黄色: 大部分人认为是土的颜色,所以叫土黄沁。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绿色: 应是受带铜元素的盐或者氢氧物沁入成该颜色。如鹦哥绿,如鹦鹉羽毛一样的绿色。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紫色: 该沁色比较少见,我只见过一块,认为是Mn元素导致。

再补充一下牛毛纹和蚂蚁脚

关于牛毛纹,我认为是玉出现许多特别细小的裂纹导致,有些生坑玉器本身就会自带。蚂蚁脚,是玉内部沁色从无到有的一个变化,非常小的像蚂蚁的脚一样细小的沁色纹路会延伸出现,而且有可能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古玉盘变的变化过程。

还有些玉器会出现多种沁色的现象,特别难得与少见。

文章图片28

再来说说初学者对沁色的误解

首先我要讲一句话:网络亦是良师又是损友,当你从中获得正确的知识的时候他是你的良师,相反的时候是损友,现在网络上什么都有,特别是各种歪理邪说,比如'血玉'是血沁入玉中的这类谬论,反而是在网上到处瞎传播,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辨别真假知识,因为初学者内心没有一个标准去判断。

文章图片29

“沁浮于表是伪品的特征”?特别多玩玉的人看到沁浮于表就会否定一样藏品,其实沁色本来就是由外界向玉内部延伸的,沁浮于表只是收藏的人以讹传讹的说法,了解的沁色的形成,沁浮于表要看怎么样的具体情况,千万不能一概杀掉。有人可能要反驳为什么他的玉沁色在里面,而外面没有,既然沁色是从外到里面的,我觉得这点是由于盘玩或者出坑的时候的原因,对于传世的古玉,沁色到里面是正常的,而对于生坑的玉器沁色一般不会出现在距离表面比较深的地方,但是也不排除沁色到里面的,因为有可能出现玉器再次入土的情况,或者是外界元素不多,沁入后外界没有了,所以只是内部沁色部分运动,一般生坑的东西沁色是在稍微玉表以下,出土的东西如果比较好的话会出现玻璃光,这基本是因为入土之前已经打磨得特别好,然后出土的时候由于突然的氧化,导致玻璃光或者特别漂亮的浆光的形成。

文章图片30

克利夫兰艺术馆藏

“古玉颜色越盘越深”? 这也是许多人认为的,其实这也需要分情况的,有些沁色在盘玩的过程中会淡去,有些会加深,我们不能因为一件玉器在盘玩的过程中因为沁色被盘没有了就认为是染色导致,从广义上说沁色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染色导致的,褪色有何不可?

文章图片31

南京博物院藏

具体的玉器还是要综合分析,万不能因为我们在沁色上面的无知而否定一件到代的藏品。

沁色玉器的盘玩

对于一些沁色玉件的盘玩,这部分也算是造化吧,因为有些沁色本来漂亮的东西,在盘玩过程中沁色有的会更漂亮,有的会变丑,有的会褪色,有的会变深,有的红色会变黑,有的黑色会出现红,有的本来没有沁色的玉器会出现沁色,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