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日军每个士兵会携带多少子弹?真的是德军士兵携弹量的两倍?

 天下第一食神 2022-01-04

凌云

摘要:在战争中弹药和食物一样,是每个士兵在作战时最重要的补给物资。不过每个人的体力有限,不可能无限量携带,那么携带多少好呢?二战时日军士兵的携弹量真的是最高吗?真的是德军士兵携弹量的两倍?

在战争中弹药和食物一样,是每个士兵在作战时最重要的补给物资。不过每个人的体力有限,不可能无限量携带,那么携带多少好呢?二战时日军士兵的携弹量真的是最高吗?真的是德军士兵携弹量的两倍?

这跟一个人的眼界一样,会被自己的无知遮蔽更远处的风景,或者一个人所处的高度,会限制他视线的范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最后因为综合实力不足,输掉了战争。可是必须要承认,德国的综合国力不足是输在规模不足之上,具体到各项体现国力的单项数据上,德国就是当时国际社会最顶尖的国家,比如科技水平。

我们看到最后结果是美国巨量的物资,苏联巨量的士兵最终堆死了德国,但是单论军队素质,苏联不如德国,物资保障,德国输给美国也是因为资源匮乏和规模不足,并非德国后勤保障的结构和组织不如美国。在德国军力峰线之内,德军的后勤保障,最起码在组织构架和效率上,并不输给美国,甚至整体的军队组织架构,还是领先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最前沿探索者。

现在我们熟知的装甲化,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就是德国最先运用,那么同样,与装甲化,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匹配的后勤保障,必然也是他们最先运用,因为骡马化部队的后勤保障,是无法保障机械化部队作战需要的。

日本则不同,现在我国军事爱好者之中,对二战日军也研究得非常透彻。二战时的日本陆军,从现代眼光来看,基本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低配版的欧洲强国的水平。这个低配,主要就是指日军支援重火力的配置,以及后勤保障这两大块。相对当时农业社会的中国,日本是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的工业国家;可相比西方列强,这个工业国家资源匮乏,而且需要优先发展海军,陆军当时的配置,基本就是盯着压制中国当时装备最好的部队来配置的。

大力宣扬武士道精神,夸张的强调精神致胜,实际就是鼓励士兵用精神武装来弥补物质和武装的不足,几乎达到唯精神论的程度。当然,这种氛围几乎可以挖掘一个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说没用,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尤其对当时中国那些尚未完全脱离封建组织构架的军队,特别有效。经常打出一个大队(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就能追着国军一个师打的战绩。

然而在诺门坎面对苏联军队,苏联在远东地区军队的装备,肯定不如西线部队,而苏联西线部队的装备在欧洲强国中还是算偏低的。日本关东军最强的部队,与苏联远东部队作战,倒是也打出了一点尸山血海的样子,靠士兵的精神力,部分抵消了苏军装备优势,也用远低于苏联的物资总吨位给苏军造成重大杀伤。

结果是日本高层看到了自己的陆军装备水平没法跟苏联打下去。后来苏联出兵东北时,关东军的精锐部队已经被抽调一空后,老弱病残组建的部队同样给苏军造成重大杀伤,然而于事无补,一方面苏军占据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日本在苏军进攻东北几天后就宣布投降了。武器装备的量变,已经引发战争方式的质变,日本陆军此时即使知道问题的原因,只是日本此时必须倾力保障海军,无法给陆军进行同等装备水平,只得取消陆军主导的“北进”战略计划。

再看中国战场的情况,日军在东北、华北、华中平原地区势如破竹,东北情况特殊,有几十年的各种准备,关内在平原交通发达地区都能一鼓而下,靠人力还能携带重装备的山区也能控制。一旦在日本炮兵发挥不出优势的山区,中国军队就能顶住日军攻势,这时候日本军队训练水平高,文化程度高,组织效率高这些优势,面对装备差训练差的中国军队,都难以形成优势,根本原因就在于后勤保障无法保障炮兵发挥。

这时日本陆军别说和德国机械化,摩托化部队比,连骡马化部队的水平都比不了;日军极其勉强的骡马化,数量比不过德军,质量也比不过德军。在骑兵战马这一块,日军现代马种培育还可以,足以抗衡欧洲战马的东洋马已经可以批量供应部队,可后勤上驼载用的挽马则根本没能成型。到中国后,日军自己的,在中国抢劫的,全是跟古代没什么两样的,没有经过现代科学培育的低品质杂马,根本无法满足后勤需要。

中国山区、河流众多,日本国土狭小,也是山地河流众多,始终没有使用四轮马车,因此到二战时,靠劫掠中国牲畜,拖拉两轮马车,运力与德国重型挽马拖拉的四轮马车是无法相比的。即便如此,日本挽马师团的马车,数量上在平原地区,也只能勉强保障最低限度需求,一旦进入山区,挽马高损耗之下,日军后勤保障水平立即下降到中国军队同等水平。

这样的部队,为保障更长久一点的作战能力,让士兵携带尽量多的作战物资,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弹药是最基本的一项。跟后来网络社会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同,以前我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人人都羡慕日本兵一身装备豪华,一个日本兵携带的子弹,够三枪八路一个排用!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误会,日本兵武装带前腰左右两个子弹盒,各装三十发子弹,后腰一个大子弹盒装六十发子弹,总共一百二十发,确实是德军士兵携带量的两倍,但并不是都是自己用的,后腰子弹盒的六十发就是为机枪携带,只不过军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准许士兵使用。步枪兵在没有命令许可时,绝对不许自己取用后腰子弹盒中的子弹!

日本陆军的歪把子机枪,在设计时,就有与三八步枪通用弹药的理想,可是日本当时工业材料和工艺都无法解决机枪速射产生的高温,对机枪的苛刻要求。歪把子在使用三八步枪一样的子弹射击后,高温会使枪管短时间内烧红发软下垂,让机枪报废,也会引发弹斗中子弹发射药爆炸,没有别的解决方案,只得另外开发一种减威力弹。通过减少子弹发射药量,减少单发子弹发射产生的热量,来提高机枪作战时间,因此实际上歪把子机枪和三八步枪子弹是不通用的。

日本士兵后腰的大子弹盒,装的就是这种减威力机枪弹,前腰两个弹包,左边子弹盒里三十发也是这种子弹,对士兵宣传,是右边弹包那三十发,是用来远距离射击战,左边三十发,则用来近距离射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陆军作战基本单位,都是围绕机枪进行,所以要优先保证机枪弹药,日军战术条例,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来保障机枪弹药供给的,因此日本士兵就调侃自己是“代畜卒”。

而这时的德军,有着机械化,摩托化的后勤保障,军官更看重的是士兵在战场上的体力保持状况,子弹随时可以到后勤车辆那里去补充,身后随时随地可以补充,那么正常情况下,士兵只要带上能保障一次战斗弹药即可。栓动步枪时代,六十发子弹,足以应付大多数突发的一场战斗,决不至于打到没子弹,后面还来不及补充新弹药的地步。一个步枪手,真要体力那么富余,不如扛着MG42的弹药箱去,那东西跟歪把子不好比,射速快,弹药消耗自然也快,怎么喂都吃不饱的。

所以二战时日本兵子弹携带更多,只是因为后勤保障高度没能达到现代陆军的门槛,只能指望利用士兵更多自己携带,并不是好事,更不意味日军作战物资比德军富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