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安头:泠水之西,疑麓之东曰东岗头

 大明梅语 2022-01-04

泠水之西,疑麓之东曰东岗头

泠水之西,疑麓之东有村曰东安头

泠江之西,疑麓之东曰东岗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草寇刘朱仔、杜回子等。作乱。祖文公、诚公怀贤者,避世遁迹。次年(1388)迁移至石楼峰之右罗井塘,居十五年,于明成祖永乐(1403)癸未,始复居九岩上洞旗形甲向庚向。至明景泰三年(1452)年,择居东岗头,后雅化为东安头,是为开村之始,迄今已有570年历史。村以李氏人口为最,另有欧阳、范、王等姓氏。辖东安头、和平自然村。人口1900余人,面积2.25平方千米。东隔河与久安背相望,南接湾井,西接路亭,北靠周家坝和田心。

东安头村景

东安头属陇西李氏,自南齐荡寇大将军道辨,因征南蛮,次城于舂陵郡东南隅九疑之下太平乡莲塘。既卒,国用礼葬于县之东,号茶林。至宋有彦招以其子世南官至太常博士,咸平间,赠大理寺丞。世南兄世雅之子绚,天圣五年进士,嘉熙三年有伯辉,继登甲弟,官到学士。李敷,明景泰三年(1452)进士,曾任工部主事、雷州知府。康熙《永州府志》载:“李敷,性谨厚,由工部郎出补知府,居官清慎,待物温直,无功过言行,政事皆可师法。”清嘉庆十六年(1811)增建木牌坊,道光七年(1827)移牌坊于祠门外,光绪五年(1879)重建牌楼。民国九年(1920),李子青返乡省亲时,见翰林祠房屋矮小,就倡导修建,将祠房屋建筑升高,形成现在的格局。祠内现存清代、民国碑刻五方。

东安头有八景,希安李克仁记曰:“疑山耸翠,泠水澄清。大启龙门,三峰秀插如玉笔。宏开凤阁,二蟠绕戏明珠。云阁晚烟,似霞笼罩,绚塘秋月,如镜倒悬。华岩春雨。涤却农夫之烦疴,禽岩谷风,解除士人之闷气。銮岭圆珠,彩焕山中之景,鹤桥夕照,光浮水之金。流鉴入景,罗列四周,不禁兴为之飞,情为之畅也。他如猪鼻之高源,几重拱卫;马蹄之峻驿,带屏障。飞凤落梧岗,羡人文之济美,灵龟出原洞,兆科甲之联芳。枧渚情光,流入凤沼;文峰秀气,拱映龙门。惟兹胜景,聚我村坊。”

1934 年11月红军长征过湾井,东安头村民李福林收留长征受伤红军郑成才。当时,红军从蓝山兰屏到彭家洞时兵分两路:一路走湾井、五指砠;另一路从彭家洞走大孔、周家坝,在五指砠会合。有个脚负伤而掉队的红军叫郑成才,广东省人。他开始住在庙里乞讨,李福林把他接回家来,给他医脚伤,脚稍好后给地主李合清帮工。解放后,郑成才在东安头分到了田和房子,他忠厚老实、少言寡语。后在东山岭招了亲,1974 年病故,妻儿都住宁远东山岭。

东安头有翰林祠,2019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单位。村按“前有照后有靠”的建筑思路,用石围砌青文塘园月形塘中,其上植树,以为照壁,亦为树前一景。村正中是高大恢宏的祠堂,雕龙画栋,七层宝顶,是村民聚会休闲之所,两旁偏门上书写“诚信”、“修睦”牌匾,强调后人修身养性、诚实守信的为人之道。走进翰林祠,四合院式,四进,由门厅(门楼、戏楼)、厢房、下厅、上厅、道厅等组成。面阔五间,二层,砖木结构,封火山墙,小青瓦硬山顶。门厅前出廊,开三门,前有月台、半月塘。

东安头村东有泠水河从南往北流,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烤烟,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主要产品为酸枣、红薯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