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在修改中…… 请祝氏族人补充,在篇末留言,并留下姓名(省市县)。 题目 尽忠持义,崇教尚学 第一部分:源流(高度概括,限300字以内) 祝姓,是多源流、多民族的远古姓氏。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设有“巫祝”官职主管“通天地、问吉凶”;黄帝后裔中,少昊时期设有“司徒”官职主管“教民”由祝鸠担任,帝喾时期设有“祝融”官职主管“火”由重黎担任;秦汉时期设有“秘祝”官职主管“祷告”。这些官职后裔以官为姓即祝姓。周武王时期有诸侯国祝国,后裔以国为姓。民族融合时期有些少数民族也采用了祝姓。 注: 关于“源流”及“民族”,只用“多”或“单一”来表述; 关于“时间”,用“远古”(夏朝以前)、“古老”(夏至明朝)、“新生”(清朝以后至今)来表述。 第二部分:家训(有选择地收录,简介家谱,限300字以内) 浙江衢州江山市(古称“须江”)境内的江郎山,是全国重点5A级景区,已经收录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然而,这里最吸引人的却不是自然景观,而是由祝氏家族创造的长达1700年的辉煌文化。司马睿于317年建立东晋政权,开国功勋祝巡(265—328)因功受封信安侯,后裔落业江郎山脚下史称“郎峰世家”。始修于南北朝至德二年(584)的《须江郎峰祝氏世谱》至今三十余次续修,其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版谱书多达26卷200余册。谱载家训有:在家不得不孝,在国不得不忠,凡事皆可让人,惟忠孝切不可让;家若贫不可因贫而废学,家若富不可恃富而惰学;学者乃为君子,不学则为小人……等等。祝氏族人以忠孝立族,崇尚教育,从古至今人才倍出,在宋神宗时期荣获御赠“郎峰世家”之名。 第三部分:家风故事(用“时间、人物、地点、情节”来讲“家风故事”,当然要合上“家训”主题,无关故事就不写了。字数可以几百字,最好不超过5000字,可以一个和多个小故事) 在浙江杭州富阳区白升山脚下,有一个八百多年的古村庄“祝家湾”。这个村庄名就是因南宋名臣祝允哲而得名的,而祝允哲就是《须江郎峰祝氏世谱》中的第■■世祖。 祝允哲(1069--1142),北宋元符三年(1100)进士,靖康元年(1126)任荆湖制参;南宋建炎元年(1127)之后,随韩世忠、岳飞抗击金兵,并与岳飞结为知己。当岳飞父子被以“莫须有”罪名打入死牢时,祝允哲愤笔向皇帝宋高宗写下了长达四百余字的《乞保良将疏》,陈利害、诛奸臣,誓死担保岳飞父子。最后立下生死状:“若陛下有疑乎飞,臣哲甘以七十口家眷投入大理狱代。飞父子出征,使飞而能立功,则赦臣无罪;若飞而败绩,则诛臣家七十口肆诸市朝,臣亦快然无憾。” 但是,宋高宗并没有听信忠言,反而将祝允哲贬官至潮州任职。当由都城临安启程西行至富阳地界白升山脚下时,闻讯岳飞父子已在风波亭遇害,祝允哲悲痛万分而仰天长啸,竟至昏厥数日身亡。随即奉命大葬于白升山脚下,即是今日祝家湾所在。 “郎峰世家”自开基祖祝巡开始,就以“尽忠持义”著称,祝允哲仅是其一,而同期抗金名将还有祝**、祝**等人。历代皇帝对祝氏多有嘉奖,如祝臣(1027—1098)获谥号文忠、祝梦熊(1138—1210)获谥号献烈,而祝澜(**--**)祝俓(**--**)父子以忠谏死世称“两黄门”。 “崇教尚学”也是郎峰祝氏的家风特点。不完全统计,科举时代及第进士一百多位,秀才、贡生无数,文武官宦五百多人,其中宰相4人。唐朝时期,祝巡第**世孙祝钦明(656—728)首创浙西第一私学江郎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明天启《江山县志》载:“江郎书院,……明周文兴等由书院而禄仕者盖三十六人……”鼎盛时期,有一榜登仕40余人的历史,名扬四海。 祝氏“崇教尚学”不只是针对男人。国人皆知的感人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就是祝巡族人。戏剧中说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是因为祝员外不同意女孩子读书,而事实是为了让孩子读书祝员外要求女扮男装,以此鼓励女儿安心读书。 郎峰祝氏以践行“尽忠持义,崇教尚学”家风,人丁兴旺,现有分支六百多,遍布世界各地,人口达**万之多。 附 祝允哲的词作也影响了众所周知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近代语言学家余嘉锡为代表、六十年代以现代词学奠基人夏承焘为代表,质疑《满江红·怒发冲冠》而非岳飞所作。1983年浙江文史学者李庄临和毛永国率先发现《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并在其卷十四《诗词歌赋》中,发现了一首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年)赠祝允哲的词作《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还发现了祝允哲回赠岳飞的《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认定《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本人所作(引自李庄临、毛永国《岳飞〈满江红·写怀〉新证》载《南开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6期),从此历史真相大白天下。 撰稿: 祝为民(浙江江山) 宛福成(吉林长春) 祝忠勇(浙江江山) 祝……… 祝……… ……… 更新于 2021-12-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