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伴随桑果产业成长壮大而成长: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所所长徐玉娟研究员和她的研发团队

 渐华 2022-01-04

1998年,徐玉娟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硕士毕业,来到位于广州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成为了一名科研人员。她是江西人,大学本科就读于省会南昌江西农业大学,本科园艺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食品科学专业,但她却从未涉猎过蚕和桑的领域,更没想到自己事业的起步与桑的结缘,事业和个人的成长与桑产品有不解之缘。

文章图片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01。桑果产业里“吃螃蟹的人”

桑果药用历史悠久,我国许多中医名著如《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都有关于桑椹入药的记载,加上中国有几千年的蚕桑文化历史,桑果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是开发食品的很好资源。“自进入90年代以后,受国际丝绸市场的影响,我国的传统蚕桑业呈现萎缩和萧条的景象,当时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急需寻求出路。在1987年左右,研究所就曾试着开发桑果汁,但由于技术未完全过关没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1998年徐玉娟来到加工所时,广东农科院现任党委书记廖森泰研究员正担任加工所所长、广东农科院原副院长肖更生研究员担任副所长系,他俩毕业后一直在广东省农科院加工所,徐玉娟来时,廖书记、肖更生已经是蜚声国内桑蚕界的著名学者了。但是廖书记和所里其他前辈专家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专注于蚕桑专业的前端科学。所以,徐玉娟成了所里引进的第一个食品专业的科研人员,而且一来就专注研发桑果汁,今天桑果汁饮料的经典款还是那个时期的配方。

文章图片2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所所长徐玉娟研究员

加工所桑果加工最早是从桑果汁和桑果酒开始,在1999年和2000年分别申报了专利,后来创办了广东宝桑园、广州宝桑园2个公司,广东宝桑园也成为我国国内最早从事桑果系列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工所还承担着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两个岗位,一个是廖森泰书记牵头的岗位,主攻蚕桑生物产业产品开发和利用,他还担任着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另一个是桑果资源利用岗位,由原副院长、现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肖更生副院长牵头,徐玉娟等人为核心团队成员,加工所的果蔬加工研究室就是在桑果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成功开发桑果基础上,已拓展到荔枝、龙眼、菠萝、芒果、柑桔、火龙果、蓝莓、青梅、沙棘、枸杞、猕猴桃等几十种水果的加工。

02。转型期逼出“宝桑园”品牌

1999年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加工所被列入技术开发类研究所,进入转型阶段,不再有固定的财政拨款,研究所面临着生存问题,科研成果转化的压力骤然加大。于是,加工所在农科院位于广州白云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建起一个果汁饮料工厂,创办了广东宝桑园公司和“宝桑园”注册商标,桑果相关产品专利所有权是加工所的,授权给宝桑园公司使用。

徐玉娟曾兼任宝桑园公司的生产部、研发部副总经理,可以说2016年之前广东宝桑园完全是加工所及职工的自有企业。直到2016年后这种局面才开始打破,这年所里领导和科研人员普遍感觉光靠自己来做市场可能做不大,与其说让市场不温不火,不如用专业的队伍来开拓市场,说到底,研究所最强的是技术优势,做市场并不是科研人员的特长。

文章图片3

为此,从2016年起,加工所不再控股宝桑园公司,把部分股份转让给了一家以高科技医药产业生产为主体的大公司,所里希望能够发挥大公司优势把药食同源的桑果产业做大做强。但现实是骨感的,没想到股份转让过去后,并没有达到预期,就像老百姓说的“好女嫁入了豪门,但没有享受豪门的待遇”。

所以才有了在2018年之后,广东宝桑园股权的再次更迭,现任总经理马晓波成为了控股股东,此前他只是一个小股东。虽然加工所不再控股,现在广东宝桑园官方的微信公众号上发的推文,所有都是以加工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

03。新时期打造“果舒元”品牌,桑果护佑为人类健康

徐玉娟说:“我们一直在研究桑果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会持续地推出桑果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由于宝桑园的商标权属于公司,考虑到商标的专属性,于是我们加工所重新注册了一个新的品牌——“果舒元”,加工所研发生产的系列新产品都用“果舒元”进行推广。

文章图片4

从业20多年,徐玉娟至今仍认为桑果产业的前景非常好,研究发现桑果的花青素含量很高。花青素是公认的强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等功效,常见的紫黑色水果如蓝莓、黑莓、黑枸杞以及桑椹都是富含青花素的果实。比如蓝莓产品在国内广受追捧,人们看好的就是蓝莓的核心成分——花青素。但是很少人注意到蓝莓果实只有表皮是蓝色的,而桑果从里到外都是红色的,所以桑果的花青素含量比蓝莓还高。

由于蓝莓原产于美洲,人工栽培最早始于美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国外对蓝莓的研究历史长,发表了很多研究和科普文章,消费者对蓝莓的保健功能很认可。而桑果原产于中国,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对桑果的营养和功能系统研究较迟,大家也并不了解,加工所的桑果加工团队实际上是国内外上最早做桑果产业化开发的团队。

“果舒元”近期推出的新产品是桑果和蓝莓组合而成的纯果汁,它们虽然同样都含花青素,但不同水果花青素的单体化合物是不一样的,蓝莓一般含14种花色苷,桑果主要是4种,他们团队用特殊技术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并进行花色苷的稳定化处理,其中所含的营养充分更丰富,对抗氧化、保护视力都有益。

文章图片5

果舒元

文章图片6

更为可贵的是果舒元产品的设计制作更注重人性化,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在校住宿,家里给他们备足水果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于是他们开发出30毫升容量的软包装新产品,撕开顶端的包装即可直接饮用,每天带两包,既满足了营养的需求,又便于携带。除此之外,还可以应消费者所需,将产品做成罐装、颗粒胶囊等不同型态。

现如今人们对养生保健都非常重视,美国相关机构建议每天吃75毫克的花青素,这样可以有效地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我国也开始推荐每人每天吃50毫克花青素,以促进身体健康,毕竟药食同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04。新时代继续弘扬蚕桑文化

除了“广东宝桑园”这个企业外,其实,加工所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企业——“广州宝桑园”,这两个公司都是在2000年左右成立的,当初的设想是:广东宝桑园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桑果汁等系列产品,广州宝桑园公司主要用来管理位于广州花都的桑果基地。后来逐步发展成农科+文旅融合的示范基地。

广州宝桑园在2003年就举办了中国首届桑果节(其实也是国际首届),基本每年都举办桑果节,疫情期间曾中断,到2020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广州宝桑园桑果基地为蚕桑多元化利用和蚕桑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内蚕桑界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基本上都到过这个基地参观学习,目前国内蚕桑基地已遍及各个省。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20多年过去了,徐玉娟感到,桑果基地原来的基础设施已陈旧,原先的设计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的需求,与时代的发展有差距了,需要进行升级转型,需要注入现代的理念、科技和美学的理念等具有时代感元素。2019年她接任加工所所长后,正好有公司对蚕桑和文旅感兴趣,寻求跟加工所合作。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打造了花都宝桑园基地2.0版本,用新的元素来宣传蚕桑文化和产业,让传统的蚕桑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徐玉娟认为,花都宝桑园成功转型,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一些特殊需求。

05。对桑果产业前景充满信心

徐玉娟认为,这些年来人们对桑蚕产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到精深的过程。在他们开始研发之前,桑树的功能主要是养蚕,唯有桑叶能得到直接利用,桑果虽被列入了中药材,也不过是简单晒干后进入中药铺。

从1998年开始,桑果才被当成一种保健水果来进行开发,而加工所发展桑果产业是全产业链布局的,从品种选育、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到综合开发利用,每一个环节都是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20余年来我们一直引领着桑果产业的发展,如今桑果已从不起眼的野果、蚕桑副产物发展到成了典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营养健康导向相融合的食品产业。

文章图片9

2021年出版了加工所首部英文专著《Asian Berries:Health Benefits》,由肖更生、徐玉娟、余元善3人共同主编、CRC出版社出版。书中加工所撰写了桑果的生物化学特性、天然活性成分组成及其健康效应、采后贮藏及精深加工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并分析讨论了桑果中天然活性成分开发保健食品的功效评价及食品安全等问题。该专著是加工所主编的首部英文专著,这也说明在桑椹加工技术研究领域开展的相关工作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认可,也让中国的桑果走向了国际。

2019年担任加工所所长后,徐玉娟除了要继续带领团队完成科学研究、产品转化的任务外,还背负着行政管理的压力。如今加工所虽然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有了国家财政的支持,但算下来财政保障率大约只有40%,科技开发创收的任务依然艰巨。近两年,她更加注重资源的充分盘活,不仅搭好平台更要用好平台,同时加大宣传和提升社会影响力,每年横向合作和成果转让收入在1500—2000万元左右,与外面的企业和单位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徐玉娟说,“研究所要有社会责任感,科研人员的使命就是不断创新,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给产业发展提供一个专业团队。加工所在全国桑果及其他果蔬加工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小有名气,很多省外的企业也会慕名来广州寻求技术帮助。广东省近年建设的10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所技术支撑服务了40多个产业园。我们从研发到中试到生产,再到产品都能给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称之为“交产品工程”或 “交钥匙工程”,企业需要建厂,我们能提供厂房设计、设备选型、工人培训等一揽子科技服务。广东省分管农业的省领导以及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多位领导看了我们的创新平台、中试平台和成果展览后说,“没想到你们一个小小的加工所为产业干了这么多事情!”

强大的科研、中试和产业化能力,来自于不断提升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工所现有八个科研团队,有50位博士,60位副研究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高级专业人才,所里与学校采取合作导师的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经联合培养了近500名研究生。

徐玉娟来到加工所工作23年,伴随着桑果产业的成长壮大她自己也在不断成长。除了在工作之余拿下博士学位、2019年担任加工所所长外,这么多年来她还屡获殊荣,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优稀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等。

作者:建忠

END

文章图片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