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病1分钟,排队2小时?这6种情况才需要带娃去医院!

 小豆苗育儿 2022-01-04

冬季正是儿科诊室爆满的季节,忽冷忽热的天气,孩子最容易生病。有娃以后发现看病也是个技术活,看病五分钟,折腾小半天

和医生沟通起来总是词不达意,手忙脚乱;

检查结果出来,半天等不到医生,真想自己看懂化验单;

医院那么多科,不小心挂错号,重新排队,让人抓狂……

今天豆苗妈就来给大家讲讲如何高效带娃看病。

01

孩子什么情况一定要去医院?

宝宝在家不舒服,到底要不要立刻看医生?以下6种情况,千万别耽误!

看精神

嗜睡粘人、神志不清、表情淡漠、持续哭闹难以安抚。

看面色和呼吸

面色和肢端苍白或者青紫、呼吸快或者呼吸费力。

看排泄

尿量少,大便发黑、便血。

看温度

温度高于39度,或连续发热超过3天,吃退烧药后很快再次发热,且温度和上一次比没有下降趋势,且有皮疹的要格外留意。

看年龄

3个月以内婴儿,即使精神很好,只要发烧都要立即就医。

其他特殊情况

误服药物、毒物、被卡鱼刺、怀疑吞食异物等情况。

豆苗妈叨叨:即使不去医院,家长也要密切关注宝宝情况,有异常及时就医,切勿问!百!度!

02

挂对科室

看病不走弯路!

下面就来正式说说,决定要去医院了,挂什么科的问题:

01 有发热情况

疫情时期,有发热表现,应该去发热门诊就诊。有流行病学病史者,应该提前告知分诊护士。具体服从医院防控规定,可以先电话咨询了解。

02 未发热或已看过发热门诊

看症状再决定挂什么科。

特殊时期,部分科室要求即使没有发热症状,仍需提供核酸阴性报告才给看。比如口腔科和耳鼻喉科等,挂号时注意留意医院规定。

03 一表读懂症状对应科室

症状

科室

任何病情严重,例如严重外伤、休克、异物卡喉等对生命构成威胁的疾病,先看急诊,再考虑专科

急诊

普通感冒:没发烧,没呕吐、剧烈咳嗽、腹泻等,精神不错的情况

内科

腹泻呕吐、大便异常、食欲异常、厌食、胀气、肚子痛

消化内科

耳朵痛、发炎,鼻子痒、出血,过敏性鼻炎、鱼刺卡喉、打呼噜、鼻子里有异物

耳鼻喉科

小便异常、尿血、尿频、尿少伴疼痛、包皮过长、私处肿大

泌尿外科

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

感染科

乳房异常、发育异常:身高体重过大或过小

内分泌科

肛周肚脐红肿、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普通外科

腿纹臀纹不对称、脱臼、崴脚、骨折

骨科

湿疹、瘙痒

皮肤科

儿童体检、儿童生长发育问题、说话迟缓、孩子出现经常眨眼、皱眉、反复清嗓子等奇怪行为

儿童保健科

*仅供参考,个别科室名称可能有地方差异

豆苗妈叨叨:最后想专门说下几个特别容易搞错的病 ↓↓

① 关于咳嗽,咳嗽呼吸科更多解决的是慢性咳嗽,哮喘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咳嗽,不一定呼吸科;

疱疹性口炎、溃疡等看内科,而不是一定要去口腔科;

语言迟缓看儿保科而不是一定看神经内科;

手足口病不是一定要去皮肤科;

⑤ 所有病情重的都可以先去急诊科,而不是必须到专科等等。

03

学会2个小知识

拿着化验单不着急!

每次上医院,血常规免不了要做,今天豆苗妈就教你怎么看化验单,大概了解孩子身体情况。

01 血常规通常包括这3项

血常规一般包括这3块:白细胞指标、红细胞指标、血小板指标。

No.1

先看白细胞相关指标

白细胞是小兵,细菌病毒攻击身体,它就会冲出来保护我们,以至于化验数据出现异常。

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升高

可能在细菌感染时出现,有的在病毒感染时也会升高。此外,非感染性疾病如组织损伤、应激、代谢紊乱、药物,甚至一些生理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因素也会引起。

超敏-C反应蛋白

它跟白细胞一样,也是反映体内炎症的指标。如果高于20mg/L以上时,说明有细菌感染的可能,但同样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对于这些指标的分析,医生会结合宝宝的病史、临床表现特点等综合分析。

淋巴细胞增多

常见于病毒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寄生虫感染等情况可以出现。

豆苗妈提醒:

不能单纯依靠上述指标的变化来决定是否需要抗生素,一定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综合分析!遵医嘱!

No.2

红细胞相关指标

一般和贫血有关,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只科普两个指标

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RBC)

如果它俩数量减少,提示孩子有贫血。具体贫血的病因,则需要结合临床特点和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贫血程度的标准,大家可参考下面的标准(不包括新生儿):

No.3

血小板相关指标

参与血块形成和炎症调节:

血小板增多:影响因素很多,如生理性的运动、饮食等,也可以是反应性的如急性感染、肿瘤、溶血等,具体要结合症状分析。

血小板减少:提示出血风险增加。如果同时伴有牙龈出血、流鼻血、身体淤青等,应该及时就医。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复杂,除了血液疾病以外,还可能受感染、创伤、药物、免疫紊乱、营养障碍等疾病影响。

02 这些小符号原来是这个意思

· 箭头:箭头向上↑,代表数值高于正常参考范围;箭头向下↓,代表数值低于正常参考范围

· 加减号:加号(+),检查结果为阳性;减号(-),检查结果为阴性

· 星号※:检查结果尚不明确,待定!

· 数字和加号(4+/3+/2+/1+):阳性程度,4+表示阳性程度最高,4+至1+阳性程度逐渐递减

· 英文字母H、L:与箭头↑↓同义,高于或低于参考范围

04

注意这些小细节

看病更轻松!

01 带娃看病必带什么

· 医保卡,现金 / 银行卡 、手机、口罩

· 孩子外出必备的物品:水壶、奶瓶奶粉、尿不湿、纸巾等

· 备用退烧药

· 病历本、病程中的就诊记录和检查结果,家里现有的药物,最好列个清单

02 就诊前如何记录宝宝病情

· 数据化记录:比如发烧了几天,最高体温多少度;用了什么退烧药,用药时间,服药剂量,吃完后的体温变化

· 先后性记录:按照症状出现的先后次序记录,比如同时有发烧和咳嗽,是先发烧还是先咳嗽

· 照片或者视频记录:不好描述,就拍下来,比如便便的样子,孩子吃过的药和生病时的状态

03 和医生沟通,怎么说更有效?

· 一个人说就好:提前决定谁和医生沟通,路上提前和家人搜集信息,避免沟通时七嘴八舌,造成混乱。

· 简洁清晰: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发现症状,持续多久,之前有没有过敏史,有去过哪些地方。

· 提供客观信息:尽可能的给医生提供客观信息,跟医生沟通时少做主观病因判断,这个可以交给专业的医生。

· 多用数据:少用“大概”“好久”“一直”这类笼统词汇,多用数据,如发烧多少度,咳嗽几次等。

· 吃药情况记清楚:吃了什么药,吃完后变化。

· 信任尊重:医生不容易,儿科医生更不容易,要相信医生,尊重医生,理性沟通。

其实孩子生病,最辛苦的还是父母,所以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少带情绪,客观描述,孩子才能好的更快哦~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

请点赞+在看

转发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吧~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就把我们设置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每一条推送啦↓↓

本文由深圳市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武宇辉,审核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