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最大的苦,是灵魂受制于皮囊,人力抵不过命运

 依莲369 2022-01-05

看了蔡崇达的《皮囊》后,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仿佛真正感同身受地进入了书里的故事,以至于挥洒了整本书的泪水。故事里,他们在人生的苦难里挣扎,有的浴火重生,有的粉身碎骨。

01

第一个故事里的阿太就让我印象深刻,阿太是蔡崇达外婆的妈妈,当作者的阿太连自己女儿去世都没有流泪的时候,大家都骂她没良心,这时候她也没有解释,只是冷冰冰的说了句:“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让我想起了庄子在妻子去世后,打着鼓唱着歌的情形。阿太是个狠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阿太没什么文化,一生艰难坎坷,但切实的经历使阿太在面对生活的无常时,炼出了一颗倔强到近似麻木的心。

02

蔡崇达的父亲的瘫痪让整个家庭都变得更加艰难,况且,贫穷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困顿,还有别人有意无意的疏远和躲避。好强的母亲拒绝被人或者施舍或者同情的眼神,这样的情绪在日复一日地累积下,激起了最强烈地反应,有一天,母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砸了前来加油的顾客的车。

在这样的境遇下,怨怼乃人之常情,即使是最亲密的家人,在生活的摧残下,也会产生不好的情绪。由于疾病,蔡崇达的父亲性情变得暴躁,变得不讲道理,他说最恶毒的话去指责自己的家人。

被残疾的阴影笼罩,整个家庭亦是阴云密布,但没有人想过放弃。每一个人都希望父亲活着,哪怕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个男人活着一天,整个家就要被拖累一天。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蔡崇达才会如此地成熟而理性。他规划好了未来的每一步,高中的时候认真学习,大学的时候在保持成绩优异的同时打好几份工,因为他要给家里减轻负担,卧病在床的父亲使得他没有办法像同龄人一样轻松地生活。甚至,他不能有一刻地停歇。

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回家的时间就变得少了,看望父亲的次数自然也随之减少,蔡崇达一心想的是有更多的积蓄来改善家里的窘境,想着有钱了就可以让父亲得到更好地治疗,或许,父亲的病会好呢。

03

终于,工作了三年,卡里有了积蓄。当蔡崇达对未来充满期许觉得父亲的病有望好转的时候,突然间接到了堂哥的电话:父亲去世了。而他,却没能够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急匆匆地赶回老家,父亲就躺在那里,安静而平和。蔡崇达的内心是无法抑制的愤怒,他骂自己的父亲:你怎么这么没用,一跤就没了,你怎么一点都不讲信用。

然后,他的父亲眼睛和嘴角竟然就流出一条条血来。

亲戚走上前来劝说:人死后灵魂还在身体里的,你这样闹,他走不开,会难过到流血水,他一辈子已经够难了,让他走吧,让他走吧。

蔡崇达亦是惊恐,他看着不断涌出的血水,像哄孩子一样轻声的对父亲说:“你好好走,我已经不怪你,我知道你真的努力了······”说完,便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当父亲真的走了,蔡崇达才真正的明白过来他到底失去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这些年一直忙着拼搏,为的是改善家里的窘境,也为了父亲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却忘记了,父亲最想要的是什么。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灵魂受制于皮囊,人力抵不过命运。

04

蔡崇达是一位1982年出生的作家,24岁的时候担任《生活》月刊《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皮囊》这本书是他第一部文学作品,他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就是:“书中没有一句废话”。

韩寒说:他会把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岩松说:这本书从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

刘德华说:看这本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皮囊》中包裹了14个温柔又残忍的故事,里面容纳了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抵达远方的生命,就如同正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我们一样。生活从来没有奇迹,每个人都在一边受伤,一边努力奔跑。迎难而上吧,熬过生活中的千锤百炼,收获属于自己的哪怕是平凡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