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旦复旦兮。 “元旦快乐”是今天的关键词,高频词。纷纷祝福语中还见到好些措辞已用上虎年了,我有些惊讶,农历辛丑年还未结束,社会的发展,是否让我们对传统的各种认知与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本文主题与牛相关,为了“捍卫”辛丑牛年,我特意将此文在今天赶出来。藉以此文顺祝各位“元旦快乐”! 图不可略。个人不喜欢先入为主,看器看图的直观感受往往是思考的起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耀州窑青釉碗 伦敦苏富比 2010-11-10 LOT号:180 成交价:8,125GBP 宋 定窑印花吴牛喘月碟 龙泉窑中类似题材的器例主要是如下图这种明代的菱花式折沿盘: 两例均为十六出菱花口,纹饰是模印的阳纹,十分清晰。 以前见过这样的盘子,一直未曾留意,并未将它和“吴牛喘月”一类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因为单看图中的动物形象,既不像牛也不像犀牛,独角,但角长在头顶上而不是像犀牛那样长在鼻子上,脖子较细长,四肢也偏纤瘦,整个身形矫健,和牛和犀牛均有出入。而且此兽身披火焰纹,似有神性光辉,其上流云托月,周围缠枝扁菊围绕,折沿上是一周如意形朵花,怎么看,也不会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之类的涵义关联。以上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的相关器例图案,我的直观感受,也是一种美好,同样看不出是“吴牛喘月”的“痛苦呻吟”。 值得关注的是,金代的官铸铜镜上也有这类纹饰题材。有学者考证认为,这类纹饰中的“牛”应系朱雀七宿中的镇水神兽“井木犴”,铜镜是用来镇水的,应该称为“井宿镇水镜”,铜镜图案中除了“牛”,还有水,有星,有月,是“通过描绘生命、自然和天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来表达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某种期盼”(参见朱伟《金代“星宿镇水镜”与“犀牛望月镜”“吴牛喘月镜”的关系》,《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07)。 金代“承安二年”吴牛喘月故事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仪征市博物馆藏 瓷器上的牛月纹饰题材很可能脱胎于铜镜。尤其上述定器图案,其与铜镜的构图颇有相似处。且定窑、影青器例中,除了牛与月,也均出现了水波与星辰。 龙泉窑的图案,与耀州窑一样,只有牛与月,是从纹饰母型中剥离出来的一种简化,其内涵无疑也发生了变化,要称之为“井宿望月”恐怕不妥。尤其民窑器,一般以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纹饰表达为主,即使有高深莫测的原型内容,也往往会经“改造”。 牛常见,要在瓷器上刻划牛的形象不至于相差太大。个人认为,龙泉窑牛月纹盘上的“牛”应该还是指犀牛更为妥帖。之所以与真实的犀牛形象相差大是因为犀牛一身是宝(操吴戈兮被犀甲;犀角入药),屠戮过甚,在宋代就已不常见了。一般人未见过犀牛,不知道犀牛长啥样,对于犀牛的刻划就如“犀牛望月”一词的含义(犀牛视力不好,觉得月亮是模仿它角的形状),无异于盲人摸象,观凤一羽,臆想的成分居多。 元代《饮膳正要》插图里的犀牛 明代《三才图会》插图里的兕(犀、兕相近) 《清代彩绘西游记》井木犴咬死犀牛精图 《西游记》插图里的犀牛画得最夸张,似鹿似山羊,连牛都不像。 小说里青龙山玄英洞的这三只犀牛精分别称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民间传说认为犀牛角具有祛暑、驱寒和却尘的神异功能,这名号正取自于此。不仅如此,传说犀牛角还有“辟水”之能。 却尘犀,海兽也,其角辟尘,置之于座,尘埃不入。 ——南朝梁 任昉《述异记》 ——唐刘恂《岭表录异》 ——唐玄宗注《道德经》 ——唐白居易《白孔六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