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三十四
2022-01-05 | 阅:  转:  |  分享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三十四《文钞》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维何。即凡教子女,必在于孩提之时,先须使知因果报应之说,则一切悖恶行
为,自有所畏而不敢为”。这一篇还是说家庭教育,但侧重在孩子已经长大,这个时段母亲的教育。这时家庭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必须教以因果报应
之说,则恶行有所畏惧,不敢干了。今天的话说,应该断恶修善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报享福,恶报是灾祸。世法佛法都从这里开始修行
。佛法、世间法都一样,教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改变命运,从而趋吉避凶,遇难呈祥,人间正道是沧桑,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是人间正法,不
是什么升官发财等等,低级下等的民间习俗。这在古时候,打动不了人心。为什么?人们心中都是向往向上提升自己的灵性,没有为富贵、地位而奋
斗的人,但商人家庭则例外。所以古人办官学,提拔国家公务员,从不要商人家庭的孩子,尤其三代以上的商人家庭,商人的习气太奸,只为利益蒙
蔽,自私自利,没有一点格物致知,大公无私的精神;没有为别人着想的时候。做官是父母官,你只会为自己着想,不会为众生利益着想,能要你做
官吗?用你,上对不起皇上,下对不起黎民百姓。古人求学,都是为了道德学问,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给后代积阴德。哪有为自己利益的事?我们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最古老的是什么?就是三纲五常,不只传了五千年,上万年都有了,这是中国的精神,传了五千年的中国精神,道德文明。你看
着三纲,伟大至极。“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做学问的人,一生奋斗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灵性的大学问。第一个明,是动词,欲明
白明德,明德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之德,这个目标一旦建立,人一生的追求方向,就定下来了。在亲民,是把五伦五常一一落实在家庭中,工作中,
处事待人接物中。尽好各人的本分,做个本分人。止于至善,做到尽可能地完美,从而达到自己一生的追求,明明德,与自己的自性性德相应。五常
是人须臾不可离开的德品,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这是老百姓,圣贤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只想到自己,从来没有想到别
人,那就不是人,差不多就是个畜生。义者,通情达理,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他做事的方针。礼者,对人有礼貌,再熟悉也不能随便失礼,他对人的
真诚,就体现出来。失礼时,他就有问题了,心里的真诚没有了,别人也就和他有矛盾了。智者,做事用理智,从不用感情,感情用事,意气用事,
都有偏颇,后遗症很多,只给自己添麻烦。信者,人言曰信,说出的话,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有这个信的内涵。不说则已,说了就要做到,无论
什么情况出现,不在乎成败,不在乎得失,只在乎自己的诚信。这是做人的根本,自己没有诚信,别人不再相信自己,还怎么做人呢?跟人没法子来
往,这是做人的立足之地。但是今天的人,几乎都做不到了。为什么?怕吃亏!你这么老实,不怕别人欺骗吗?不怕。我不愿意人吃我的亏,我也不
愿意占别人便宜。我宁愿损己利人,不愿意损人利己。古人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极端错误的观点。袁隆平不为自己,天没有诛他,地
没有灭他。他满愿而归,全世界人在怀念他。孔夫子、孟夫子一生没有为自己,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为自己,天没有诛他,地没有灭他。两三千年后
,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学习他、膜拜他。“讲因果之书,莫善于《感应篇》及《阴骘文》。此二书,能为之常常讲说,自有莫大之利益。盖童蒙天性未
漓,善言易入,幼而习焉,久则成性,及既长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于此。故《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天性未漓”,天性未泯
,还没有形成成见,芥蒂。“幼而习焉,久则成性”,先入为主,习以成性。“蒙以养正,圣功也”,蒙童时代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贤
的成功之路。《易经》上说的,那是一本神书,也可以说是天书,自然规律都录入书中。它里面说,成就圣贤的办法,就是从小的教育,即母亲的家
庭教育,胎教和扎根教育,也可以说是老师的学校教育,那已经是后来的事了。德行教育,“先入为主、习以成性”的工作都在家庭完成了,学校只
是巩固而已。“今天下所以大乱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养成之也。盖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后,根本一坏,遂泛
滥而不可收拾”。孩子教育的两件事,胎教和扎根教育,以及因果教育。一个是教德行,一个是教断恶修善。这两者也有辅助的作用,没有后者的辅
助,很多人都做不到前者。这件事以往多次提到。“于是非孝无亲之说,家庭革命之谈,乃昌言而不讳。驯至朋友则利交而货卖,夫妇则兽合而禽离
。廉耻道丧,天理绝灭,洪流滔天,未知所届”。上个世纪初,全盘西化时代的国人思想潮流,严重错误。今天追求财富和地位,古人追求道德学问
。“即起孔子释迦于今日,亦无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则将奈何。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冀各为子女讲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获善果,庶将来人心丕变,风俗渐淳,天下国家,其有太平之望乎”。?
献花(0)
+1
(本文系Fo弟子2yui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