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事儿丨郭瑜:消失的报亭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2-01-05

下雪了,不远处的报亭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奶油似的,隐约透出一点顽强的报亭绿。

报亭主人泡了壶茶,蒸气袅袅探出室外,昏黄的路灯光打在报亭上,是寒冬中一抹温馨的底色。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报亭留给我的画面,它承载了许多温暖的记忆。

奶奶生前酷爱读报,每次读到趣闻,都会忍俊不禁,还极力推荐我们看,所以常有家人围坐一起,头挤头看趣闻,笑闹点评的场景。

买菜路过报亭,奶奶常记得买报,偶尔也会让我们捎带。

报亭就在离老宅约100米远的巷口,经典绿,圆头圆脑的,伸进那扇开启的窗户,仿佛能俯视整个世界。

一份份报刊被叠放整齐,露出醒目的报刊名,凑近些,一阵油墨的香味直钻进鼻翼。

几毛钱一份的报纸,有时需排队购买,不一会儿,伙计收取的一叠硬币就开始在阳光下忽闪光芒。

泥泞路上,那些深浅不一的脚印,那些殊途同归的交集,是报亭。

报亭似一座知识的殿堂、信息的堡垒,神圣而不可侵犯,它浑身散发出温润如玉的气质,又不失人世沧桑的温情,那是它的高光时刻。

报亭在岁月中浮沉。

曾几何时,报亭不再是纯粹卖报,生存的压力需要它们走多元经营的路线。

单位不远处的一处报亭,报纸只占据了半壁江山,另一半是奥特曼、拼图之类的玩具,还有各种饮料、香烟,到了夏天,报亭内的冷柜中更有冰棍、冰淇淋售卖,俨然是个袖珍的综合小卖部。

我在那里买过一份杂志,当时的报亭主人带着几分慵懒回应着,并不十分殷勤。

不知何时,报亭竟渐渐在我的眼前消失了。

某日,我在某知名度较大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小文,于是想买一份当天的报纸,这才发现单位附近的报亭位置已是空空如也。前往印象中的几处报亭点,也早已改换门庭,无踪可觅了。

原来不觉之中,报亭早已悄然隐没。我不由带着几分伤感将遍寻报亭的际遇发了个朋友圈,朋友们调侃道:现在都刷手机了,报纸已经逐渐成为情怀了。

热心的文友还在张罗着为我找寻纸质版的报刊,我感激着他们的好意,告知他们我已在网上购得想要的报纸。

一种形式的式微,或将带来另一种形式的兴起。

如今,手机订阅的电子报刊便捷高效,自媒体、新媒体蓬勃生长,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更是纷繁芜杂。

偶有收到样报,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牛皮纸信封,翻开折叠的报纸,仿佛抖落一段段泛黄的旧时光,温馨静谧却从未远去——还好,指尖触摸的那份质感犹在,油墨的那份香味犹在,我安之若素的心境犹在。

(已载1月4日《德州晚报》)

■作者:郭瑜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