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巴金:明代理财家周忱籍贯考辩

 九成书道 2022-01-05

 

近半年,吉州区正在大手笔复建明代理财家周忱故居,于是有官方和民间人士问我:“周忱到底是吉水醪桥人,还是吉州长塘人?”我总是从尊贤、崇文和尚德角度作答:“其籍贯是吉水县,吉州区复建其故居也是有理由的。”但在前不久,吉州区一位参与周忱故居布展撰文的同志竟然说:“周忱不是吉水人,他父子俩只是在吉水鹳薮村住过一段时间而已,《庐陵县志》中有明确记载。”之后还说:“待周忱故居建成后,欢迎杨部长前来参观和辩论。我想,这就不是狭隘的地域之争,而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于是为之撰文,以正视听。

一、籍贯争议问题的提出

周忱(1381—1453),字恂如,号双崖,明代前期理财家。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文渊阁学士,擢刑部员外郎,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洪熙元年(1425),经户部尚书夏元吉推荐,官越府长史。宣德五年(1430),由杨士奇、杨荣推荐,授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总督税粮事宜。正统五年(1440)迁工部左侍郎,十四年擢户部尚书,寻改工部。景泰元年(1450)再遭人弹劾,于第二年八月致仕。景泰四年去世,谥号文襄,著有《双崖文集》4卷及附录1卷。

1、“周忱是哪里人”,先看其族谱记载

道光版《庐吉棣华周氏族谱》载,其一世祖叫周天骥(1232—1302),字德之,号耐轩,元代时因出任吉州路总管而开基郡城北隅,初葬于吉水县折桂乡草鞋江,后改葬于二十三都虞家祖蜈蚣形。族谱“世系图”开篇处有专门文字叙述其族源,曰:

吾周老谱世系肇九江,徙武宁,历世十又八,皆五世一提,至十四世。天骥公为吉安始祖,因另推为一世。五传至嫡孙(周)润,徙居吉水颧薮。润公之长孙忱系七世,复开基庐陵山前仙桂里。而赘居延福之板陂者,则六世孙松坡公也。故今重修家乘,自天骥公一世至五世,仍如旧谱,合提其于五世润公。以下则详鹳薮世系。七世忱公以下,则详板陂世系。因地编次,非有分也,要皆近承所自耳。若其统其宗会其源,则一展卷而已,犁然在目矣,道光甲申(1824)年注。

依据该族谱可知,“棣华堂”周氏尊周天骥为始祖,他有6个儿子,多个孙子,其中孙子周圭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周鉴;周鉴也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周润,即周忱的祖父。关于五世周润(1324—1402),谱载:

字仲德,号遗安,自幼嗜学,淹贯百家,性于孝,随父任南康(今庐山市、都昌县地域),年甫逾冠,游庐陵,尝作庐山杂咏五十首,左丞宗伯温公见而奇之。元季甲午(1294),由渔梁迎父南康公避乱吉水鹳薮,遂家焉。慕庞德公(东汉隐士)之遗风,名所居堂曰“遗安”,进士萧受为记。居近营一邱,为游息所,背山临流,竹木森蔚,扁曰:“牧云坡生”,平所作诗名《牧云集》……葬本里乌石坑卯酉向……子一:森,黄(氏)出。

周润因躲避战乱,曾与父亲一起居家于吉水赣江畔,实为鹳薮村开基祖。周润墓也在吉水,后经朝廷恩准,周忱为祖父墓立有石俑、石马、石羊、石狗、石龟等10余蹲,这些石俑石兽今已捐给吉水县博物馆。关于六世周森(1365—1431),谱载:

字秉昂,号月冈,生平立心制行,秉礼度义,积功累仁,读书手不释卷,通天文地理……敕葬庐陵坊廓乡钱富里华家屋场左边,墓前有谕祭碑、石兽、望柱,其地密迩山前之黄冈。长孙仁俊为建黄冈一亭,吉安府知府陈公本深撰亭记。

周润41岁时才由侧室黄氏生得独子周森,可谓三世单传,杨士奇曾应周忱之邀,为其父周森撰作《赠嘉议大夫工部右侍郎周君墓碑铭》。周森16岁生子,且有四子二女,即长子周忱、次子周恫、三子周恪、四子周怡。因“世系图”中有赘居延福之板陂者,则六世孙松坡公”之句,可推测周松坡应是周润过继子或养子,或是亲子却已入赘今油田镇板陂村,故族谱中所载周润只有一个儿子,且将周森列为鹳薮基祖。关于七世周忱(1381—1453),谱载:

字恂如,号双崖……宣德壬子(1432),因丁家艰,归梓里,乃于仙狮石崖麓之地营别业,作双崖草屋十六间,自为文以记其事,并取命名之意,各赋古诗一首,且邀同志诸名公唱和赋序,积成一帙,详载后《艺文跋草屋诗卷》……公本以洪武丁丑(1397)恭承遗安公命,赘居庐陵坊廓乡六十七都山前彭氏。至宣德戊申(1428),始命第三子仁俭仍归鹳薮,奉祖祀而顶祖业,故公履历行谊暨彭夫人之生卒、祠墓,俱列山前世系内……子四:长、次、幼,俱居山前;三子节(字仁俭,号一峰)居鹳薮。

周忱于景泰二年(1451)八月致仕,先是在吉水县鹳薮村东面、大东山西麓的双崖岭建草斋16间,作为读书和游乐之地,去世前迁居于庐陵县山前村。

2、“周忱是庐陵县人”,此说法最早出自哪里

笔者翻检吉安地方文献发现,“周忱是庐陵县人”之说最早出自清乾隆版《庐陵县志・大臣》卷27,该卷第11页《周忱传》开篇载:“周忱,字恂如。”然后以2排并列小字标注:“庐陵县之山前人。”接着又以大字载:“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载完周忱事迹后第17页另有一段按语,曰:

按,《明史》赞云,忱治财赋,民不扰……一时理财无出其右者矣。又按,史传及通志俱载,文襄吉水人,而旧志选举人物云:赘山前,因世居焉。盖以谓祖籍吉水,而文襄始居庐陵也。考陈善《周文襄祠记》:其先周天骥元初为吉州路总管,遂家庐陵郡城之北隅,传至其祖仲德,始徙吉水之月冈,则是文襄以前,固世为庐陵北城之总管巷人。至文襄,居于山前,复为庐陵人,中间止两世居吉水,而文襄之为庐陵人物,洵与借才他邑者殊矣。

按语中复为庐陵人,中间止两世居吉水”之句,可知此处“庐陵”仅是指庐陵县,并非代指吉安府的大庐陵地域。这里需插叙一下。庐陵县是当今吉安县、吉州区、青原区的前身,民国三年(1914)改名吉安县,于1979年将治所迁至敦厚镇。1987年将吉安县长塘、兴桥、樟山等乡镇以及吉水县临江乡(后改名天玉)划出,新设立县级吉安市。2000年县级吉安市改名为吉州区,并将吉安县值夏、富田、东固等乡以及县级吉安市天玉镇、吉水县富滩镇划出,增设青原区,中间以赣江为界。就这样,庐陵县长塘乡山前村就演变为吉州区长塘镇山前村。

笔者又翻阅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编修的《庐陵县志名臣》卷20,该卷第18页载:“周忱,字恂如,先吉水人。忱年十七出赘庐陵山前,因世居焉。”但是,本传之后没有乾隆版县志中那段按语。再翻阅清道光五年(1825)编修的《庐陵县志大臣》卷27,该卷第10页载:“周忱,字恂如,庐陵山前人,永乐二年进士。”此处不仅没有康熙版中“原吉水人”4字,而且“庐陵山前人”也是以同等大字出现,第16页处所载按语与乾隆版县志中相同。此后清同治十二年(1873)、民国三十一年(1942)编修的《庐陵县志》中《周忱传》及其按语均与道光版县志相同。

3、乾隆版《庐陵县志》中“按语”所说的2处依据又是如何记载的

依照乾隆版《庐陵县志·周忱传》中“按语”所言,其出处一是据《选举志》,一是据陈善《周文襄祠记》,那么这2份文献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诚然,古代户籍管理制度极其严格,若要确定某人县籍,他以何地户籍参加科举考试是很重要的判定依据。据明代黄佐(1490—1566)编修的《南雍志》中《永乐二年进士题名碑记》载:“周忱,江西吉水人。”全国“进士题名”碑共有198块,始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开科取士后,朝廷安排专人将每届科考所录取的进士名单铭石,共记载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现收藏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是很有权威性的史料。另据万历版《吉安府志》卷6《选举(表三)・进士》第4竖列“吉水”栏第4行载:“周忱:工部尚书。”那年吉水县仅1人中进士;而第1竖列“庐陵”栏第4行载:“罗处善:知府。”那年庐陵县也是仅1人中进士。此外,雍正《江西通志永乐元年癸未乡试》卷52载:“周忱,吉水人。”该卷后面《永乐二年甲午曾棨榜》又载:“周忱,吉水人,工部尚书,谥文襄。”均无“庐陵人”之表述,这些文献充分证明周忱是以吉水县籍参加举人和进士考试的。即使时间最晚的光绪版《吉安府志永乐二年甲申曾棨榜》卷21载:“……周忱,有传……以上吉水。”仍将周忱列为吉水籍进士,其后又以小字标识:“周忱,互见《庐陵志》。”表明该版府志已兼顾《庐陵县志》中的不同说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陈善《周文襄祠记》”是如何记载的?这里却有2个问题。

第一,《周文襄祠记》的作者是陈善,还是王直。据光绪《吉安府志》卷8载:“周文襄祠,在城北隅,祀明户部尚书周忱。陈善记。”但记文末处标注:“此文白志载王直作。”笔者特意查阅《抑庵文后集》卷5、雍正版《江西通志》卷129和道光版周忱《双崖文集附录》,3份文献均载是由王直所撰。王直(1379—1462),字行俭,号抑庵,泰和人,正统八年(1443)任吏部尚书,与于谦共同主持“土木堡之变”后的许多国家大事,是朝中重臣。王直与周忱是同年进士,又是吉安老乡,在朝为官相交游达50年,请他作记是情理之中。

第二,记文标题中是否有“山前”之村名。翻检王直文集以及省志、府志、县志等文献,该记文题目均是“周文襄祠堂记”,查阅道光版周忱《双崖文集・附录》,记文题目却是“山前周文襄公祠堂记”。现将王直文集中记文刊载如下:

公周氏,讳忱,字恂如。其先会稽人。唐末黄巢乱,有讳勍者,为御史中丞,率兵镇九江,子孙因家焉。后又徙南昌之武宁。由唐迄宋,世有宦绩,为名家。有元盛时,天骥为吉州路总管,赠江西行省左丞,追封豫章郡公,遂家庐陵郡城之北隅。三传至南康路知事鉴,公曾祖也。祖遗安先生仲德,始徙今吉水之月冈,父秉昂,皆不仕,而皆以德谊重一乡。公生而颖敏好学(之后介绍周忱学业、人品和功绩等,共1049字)……初,公年六十,即傍所居之双崖营草屋若干楹,各以其胜名之。至是而归老焉,娱意于山水之间,足迹未尝至城府,宾客过从辄倾倒相欢。所为诗文若干卷,出入唐宋诸大家,盖沨沨乎其言也。四年(1439)十月三日卒,年七十三。上闻之悼叹,命礼部致祭,工部为治坟茔,赐之谥曰“文襄”。诸子仁俊、仁迪、仁俭、仁广,孙琬、瓒、环、璇、琦、璲,奉葬于其里黄冈之原,既备之仪物如制,又即墓之右作享堂五间,以岁时行礼,中祀公像。左右二厢以贮祭器,凡诸宜有者无不具。缭以周垣,扃以大门,严严翼翼,内外完好。又买田五十亩以供岁费,而来求余记其事,以示久远。予与公同取进士,同朝者五十年,知公为最深,且周氏之先德厚矣,而公又加厚焉。子孙相继,足以垂不朽,而何待于予言?然不可辞也,故为书其行之大者,以为祠堂记其细,可略也。

王直文集中所录记文到此结束。但是,道光版周忱《双崖文集附录》记文中还有一段话:

右,工部尚书周文襄公祠堂记文稿一帙,乃前少傅、吏部尚书抑庵王先生亲笔札也。往岁中,予与公之子仁广同事史馆之暇,尝出是稿见示,且曰将求善书者书之。予曰:“是先生亲手笔,不易得也,藏之亦自足以垂后。”仁广以为然,遂请图书印证其首尾,命工装潢成卷,复以示予,求识其后。予厕身缙绅大夫间二十余年,历观先生制作多矣,未有若是之文详且尽……(评价周忱之语,共160字,省略)用书以归,仁广为周氏之后人,尚其宝藏之。安成刘钺书。

由此可知,记文是由王直所作,跋语由陈善所撰,刻碑由安福人刘钺所书。因为古人撰文不会以段落加以区分,排版时也没有不同字体来区别,于是造成府志、县志中表述有误。

细读王直记文,开头处即交待周天骥于元代开基郡城北隅之事实,表明周忱的祖籍是庐陵县,祖父周润则开基于吉水鹳薮村。古代官员致仕年龄是70岁,周忱60岁时就已作好致仕准备,修筑双崖草屋10余间,表达他游乐于双崖之下的愿望。记文末处还交待周忱去世后安葬于庐陵县山前村黄冈的事实。正因为王直记文中涉及吉水鹳薮村旁的双崖之景,以及周忱致仕后“至是而归老焉,娱意于山水之间”的心愿,所以光绪《吉水县志》卷12也录有此文,且标注说:“周文襄公祠,旧在黄冈,祀明工部尚书周忱。”按府志所载,周文襄祠在府城北隅,距山前村约15里,为何道光版周忱文集附录记文的标题中有“山前”二字呢?据笔者猜测,应是周忱后世子孙传抄《双崖文集》时擅自加入的。

二、“周忱是吉水人”说法正确的理由

吉州区周忱陈列馆的撰文者迷信于乾隆版《庐陵县志》中的说法,持“周忱不是吉水人,他父子俩只是在吉水鹳薮村住过一段时间而已”的观点显然有违于事实。理由是:

1、周忱自己多次说是吉水人

早在周忱刚入仕途时,吉水乃至江西不少老乡均与他有唱和诗文。如内阁首辅、吉水人解缙撰《送恂如赴京师序》说:“恂如,吾乡之世家也。”《永乐大典》副主纂、永丰县状元曾棨撰《二十八宿燕集图记》说:“二十八人者,吾郡之西昌杨相、汤流、王直、余学夔,吉水周述、刘子钦、罗汝敬、周孟简、周忱,安成李时勉……其一人,永丰曾棨,盖即予也。”内阁宰辅、南昌人胡俨撰《崇恩堂记》说:“君名忱,字恂如,江右吉水望族,自为郡庠生,英声籍甚。”此类记载还有很多。可推测,周忱与他们交游时多次说自己是吉水人,否则那些文章表述有误,他本人岂肯放过。

周忱即使在致仕后居家于鹳薮村,撰文时仍说自己是吉水人。如《德庆泉铭》序文曰:

宣德壬子(1432)夏五月,惟我先君赠侍郎月冈公始卜吉于仙狮石之南原,时浙江宪使柯公启晖方知州掌吾吉水县事,因先君之葬累来省顾。时旱魃为虐,连月告灾。柯公登山而望焉……转瞬二十余年,谢仕来归。今年自春及秋,亢旱愈甚,远近数百里溪涧源流俱涸,惟此泉在山中,泓澄如旧。起先君葬兆之西,入于地脉,去西南五里许,复出田陇之间,汪洋浸渍。吾弟恂友所耕之田百余亩,资其灌溉,皆得全稔,而余之儿侄仁显辈所有升斗菑畲亦免枯槁。

周森墓在庐陵县坊廓乡钱富里华家屋场旁,坊廓乡即是今长塘镇、樟山镇、白塘街道等地域,他生前虽曾选择吉水大东山西麓仙狮石的南原作为葬地,但序文中没有交待后来改变的缘由。又如,周忱撰《双崖草屋自序》曰:

予家月冈距吉水北一舍许,东有仙狮山,山之阳有二崖,东崖下石洞,中可坐数十人,世传尝有仙人乘黄牛往来其间,故名“黄牛洞”。其西崖之下为坛壝,云雨雷电常出于此,故水旱必祷焉。二崖皆壁立十余丈,居山之半,苍藤古木阴翳樛错,游人咸乐其胜。崖麓平衍之地,纵横数百亩,有竹数千竿、松万余株,皆仙人手植。东、西二泉出于山之阴,流为小溪,傍崖而东南逾一里,始汇为一,西折以江,清澈可鉴,虽大旱不竭,潴之为沼堰之为渠,以溉田圃而给澣濯取足焉。

黄牛洞也称黄泥洞,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与醪桥镇黄家边村相临,今已开辟为万亩井冈蜜柚基地。光绪《吉安府志・吉水县》卷2载:“月冈,在县北,与日冈相距五里。状如偃月。明尚书周忱建双崖草屋于其下。”该卷后面《吉水县古迹》又载:“双崖草屋,在仁寿乡月冈。明周忱建……西折以入于江。忱自序,略。”仁寿乡即是当今醪桥、八都一带,日冈村是今醪桥镇坎头村的一个自然村,北面距黄家边村约4里。

2、长子周仁俊也认同“周忱是吉水人”之说

正统十一年(1446)九月,周忱尚在巡抚江南,长子周仁俊将父亲已有诗文加以整理并编辑成册,并请南京为官、吉水泥田人周叙作序,序文末尾处载:

公所居在吉水槎滩双崖之麓,因以自号,故其平生所作名曰《双崖集》。间汇编之,属予序其端。公之子仁俊将复刻梓以传,亦可谓能孝也已……正统丙寅秋九月望日,翰林侍读承德郎兼修国史兼经筵官宗人周叙序。

由此可知“双崖文集”之名那时就已确定,序文也交待了周忱的家乡地址。试想,周仁俊已居家于山前村多年,其父后来安葬于山前村旁的黄冈。假如周叙序言有误,周仁俊和二弟、四弟岂肯放过,势必早已更改。此外周叙还为周仁俊撰作《友竹周君行乐图赞》,文曰:

义官周君仁俊,别号友竹,前吉安路总管耐轩公之裔孙,今尚书双崖之长嗣。尚书公自吉水槎滩徙居庐陵山前,君益堂构而大之,绕屋种竹万竿……创祠堂以奉先,延名师以课子侄。修桥梁,平道途以便行者。别筑堂以祀彭氏之外祖父母。又推其余置义仓,以赈乡邻之贫乏。于是名闻朝廷,赐敕旌为义民。

这里文字不多,却包含不少信息。如:周仁俊早已居家于山前村,曾修建祠堂祭祀周天骥,筑别堂祭祀外祖父母,一生有义行,以及周忱晚年由吉水槎滩(鹳薮村南3里处)徙居山前村等。

3、重要历史典籍中的相关佐证

当然,特殊情况下个别人的籍贯、姓氏后来也会有变化,假如他是级别稍高的官员,还必须呈报朝廷并获得批准,那么周忱是否属于这种特殊情况么?这里选择3份重要历史典籍加以说明。

第一,周忱“文襄”谥号史册中的记载。谥号是古代君主和大臣去世后,人们对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评价,可谓是盖棺定论,其定谥过程和表述文字也极为严格。据明代鲍应鳌《明臣谥考》(上)载:“文襄:……周忱,工部尚书,江西吉水县人,景泰年谥。”另明代郭良翰《明谥纪汇编》卷14所录文字与鲍氏撰文大致相同。可知那时官方对周忱的吉水县籍无异议。

第二,彭韶《资政大夫工部尚书谥文襄周公忱传》中的记载。这篇文章收录于焦竑编辑的《国朝献征录》,文曰:“公讳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永乐甲申进士。”彭韶(1430—1495)是福建莆田人,算是周忱的晚辈,但二人曾同朝为官,所作传记也颇有份量。

第三,《明史》本传中的记载。《明史》编䵵历经三朝,最终由清初大学士张廷玉定稿。该书发布之前,乾隆帝还特意安排专人再次对人物志部分予以审查。据《明史》本传载:“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这也是一份颇有权威性的史料。

4、明清时文人们对周忱籍贯的表述

明清时文人们对“周忱是吉水人”的表述比比皆是。如明代徐紘所编的《明名臣琬琰录》卷21录有杨廉《尚书文襄周公言行录》,开篇即是:“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杨廉(1452—1525)是丰城人,历官庶吉士、南京光禄寺少卿、顺天尹、礼部尚书等,与泰和县人罗钦顺友情深厚,与吉水湴塘人杨必进也有交游,对周忱籍贯问题应是了然于胸。明代史学家王世贞(1526—1590)所编《弇山堂别集》载:“正统末,吉水周忱拜户部尚书,仅数日而改工部。以后,虽巡抚衔亦避之,惟内阁学士不论……皆实拜户部,盖洪武中未定之制也。”这里不但交待周忱的县籍,而且阐明一个官场定制,即苏、松、江、浙4地之人不准在户部任实职,更不允许带户部衔。此外明代王鏊《姑苏志》卷42、项笃寿《今献备遗》卷17、凌迪知《万姓统谱》卷61、黄佐《翰林记》卷18、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18,以及清康熙年间官修书《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成祖皇帝》卷102、雍正版《浙江通志》卷147等,均持“周忱是吉水人”之说。

当今学界,如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双崖文集辑录与译注》之作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吴志远教授也是持“周忱是吉水人”之说。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未有人为周忱籍贯问题提出异议,更没有人为其籍贯问题写过订误文章。

三、“周忱籍贯是庐陵县”说法有误的理由

假如笼统地说:“周忱是庐陵县人。”此表述并无不妥。但是,持“周忱的籍贯是庐陵县”,或者“周忱不是吉水县人”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1、周忱为何会与庐陵县山前村有渊源

道光版《庐吉棣华周氏族谱》中说得很明白,缘于周忱16岁时曾入赘彭氏。众所周知,古时入赘绝大多数因为家穷才会。据陈宗敬《世义堂记》载,其曾祖父周鉴辞官后,“值岁侵民饥,斗米白金一两,伯明倒囊易米,煮粥以食饥者”,可知那时他家生活还很富裕。洪武年初,祖父周润将家族之田作为赈灾义田,无偿分给附近百姓,表明他家生活仍然不错。但是到父亲周森时,家道已中落,生活水平与普通百姓无异。周忱曾回忆说:“为童子时,值家多故,家君有行役,先大宜人遣之就学。”为了给他买书,母亲连续15天替人织布才买得,“予时见母之勤,心自不安”,母亲则教导他:“勤则不匮,敏则有功。愿汝之所学如我之织。”这段文字既是他对少年困顿生活的回忆,也是对伟大母亲的深切怀念。正因为他家贫且好学,在府城读书时即被祖父好友、山前村彭氏大户相中,于洪武三十年(1397)入赘,7年后才中进士。由此可推论他所生子女曾姓过“彭”,后来因为有功名、声望高和子孙多等,于是族谱中才恢复“周”姓。

其实,周忱对岳父岳母也有深厚的感情,他撰作《祭外母文》曰:

呜呼!外母之德,在我夫妇,既厚且深,难以言论谕。归依贰馆,爰自髫年,视同己子,钟爱拳拳。迨游郡庠,违远左右,朝出暮归,爱之愈厚……讣音忽来,惊仆在地。哭声彻天,痛裂腑肺。病不及侍,窆不及坟。负德忘义,其何忍言。呜呼!外母竟至此,极欲报之恩,万不及一。呜呼哀哉!外母之德,实同亲生。天长地久,难忘于情。将求大手,刻铭贞石。令我子孙,世守坟域。

祭文另有标注:“公外舅彭长者无嗣,公建祠祀之。后祠圯寄生家庙,仍以公之心为心,中元、除夕祭焉。”外舅即是岳父的别称。周忱在祭文中还回忆:日常饮食和书籍购买等,岳母从不吝惜;任官30年,路途奔波或居家京都所需物资,都是岳母操办;自己患病或卷入官场是非争斗,岳母必定拜佛求神;不仅负责照看外孙,而且帮助照看外曾孙等,足见岳母家视他为亲生儿子。

2、长子周仁俊已在山前村居住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周忱长子周仁俊于宣德十年(1435)以前就在山前村居住。如内阁宰辅黄淮应邀撰《敕书阁记》曰:

敕书阁者,庐陵周氏虔奉御书之阁也。周氏之彦曰“仁俊”者,工部右侍郎恂如之子,所居在城北二十里,其地曰山前。宣德甲寅(1434),江右岁大侵。明年春夏,乡民乏食 ,饥殍满野。仁俊见之,恻然兴怀曰……而侍郎之弟恂友亦欣然出谷两千石,又作仓于吉水槎滩贮焉……阁作于正统五年(1440)十月,落成于明年正月。高明壮观,过者起敬。

周仁俊所建义仓的地址是在山前村,其叔父周恂友所建义仓的地址是在吉水槎滩村,于是皇帝颁发诏书,旌表叔侄俩为“义民”,但黄淮记文中并未交待此阁的具体地点,疑是建在府城北隅的可能性较大。

3、周忱撰文中落款为“庐陵”,多是指大庐陵地域

诚然,周忱撰文中也有不少落款为庐陵人的文献,如他撰作的《重修泰伯庙记》落款是:“是岁(1448)十一月望日,嘉议大夫、行在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记。”他撰作的《敕赐藏经阁记》落款是:“资善大夫、工部尚书致仕、庐陵周忱撰。”又如明代郁逢庆所编的《续书画题跋记》卷1载:“正统二年(1437)丁巳十一月晦,庐陵周忱书于云间之三陆书院。”这段文字在《瑚网》卷1、《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44、《书画汇考》卷7、《六艺之一录》卷325等文献也有收录,它是在一副画卷上题跋,收藏人叫邓宗经,庐陵县人,曾任庐陵、永新、潜山县学官,解缙和杨士奇也曾为此画卷题跋。此外,明代曹学佺的《明诗初集》、翰林检讨朱彝尊的《明诗综》,以及《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二)》等文献也是将周忱写成庐陵人。

但笔者认为,古代文人撰文的落款常以郡望而自誉,如柳宗元自称为柳河东,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欧阳修《醉翁亭》中自称为“庐陵欧阳修也”。又如卞永誉《书画汇考》卷23《曾子启苏武慢词帖》落款即是:“翰林侍讲、庐陵曾棨书于北京之卷雨轩。”然而状元曾棨是永丰人。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41载:“杨士奇,江西庐陵人,正统三年以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加九年卒。”陈循为内阁宰辅杨荣撰《少师杨公诔文》落款即是:“翰林院侍讲学士奉直大夫兼修国史兼经筵官庐陵陈循述。”杨士奇、陈循均是泰和人。再如清乾隆朝四库馆臣为王庭珪《卢溪文集》撰写提要:“庭珪,字民瞻,庐陵人,政和八年进士第。”王庭珪是安福人,是杨万里的老师,周必大曾称赞他主宰庐陵文坛60年,天下谁人不知。由此可知这些文献均是以“庐陵”代指吉安府地域。

即使是周忱的撰文,也曾经以“庐陵”代指吉安府地域,如《庐陵胡氏江头八景序》开篇句是:“庐陵胡君绍武取其居傍之景,可观游而适性情者命为八题,时与高人胜士吟咏其间,前翰林学士少师文穆胡公首为之倡。”状元胡广故里是大洲村,今属青原区管辖,但从北宋晚期至上半纪八十年代均是吉水县管辖,此句中“庐陵”即是指大庐陵范畴。

一般来说,古时需要载明具体指哪个县,常会直接写县名,或者是先署州(府)名再加县名。如《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13载:“胡铨,忠简公,字邦衡,吉州庐陵人。”《宋史・刘才邵》卷422载:“刘才邵,字美中,吉州庐陵人。”《钦定续通志・忠义传》卷512载:“欧阳珣,字全美,吉州庐陵人。”元代刘岳申《文丞相传》载:“文丞相天祥,字履善,吉州庐陵人。”如此表述,才是限指庐陵县。

4、周忱晚年为何会迁居庐陵县山前村

周忱去世前,确实已迁至山前村居住。如光绪《吉安府志庐陵县古迹》卷5载:“尚书里,明周忱故居,在山前。”那么他为何会选择山前村临终和安葬呢?缘由有:

第一,其祖墓群在吉安府城北隅,首先是出于祭祀需要。周忱的父亲至曾祖父是三世单传,出于护墓等考虑,宣德年初时就已安排长子周仁俊居家山前村。其次,周忱有3位弟弟,自己有4个儿子,侄子侄孙众多,而吉水鹳薮村位于赣江畔,地狭人多,为避免生活中与至亲近邻发生小摩擦,搬至山前村居住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再次,他年轻时曾入赘于彭氏,那边是大户人家,肯定拥有不少地产,而长子已在山前村居住多年,于是去世前正式决定,自己随长子、次子和四子居家于山前村,三子留居鹳薮村,负责奉祀祖父墓和始祖周天骥墓等。

第二,景泰元年(1450)周忱又遭人强力弹劾,于第二年八月被迫致仕。其致仕缘由和过程,现有文献似乎都是语焉不详。周忱巡抚江南期间,曾多次遭弹劾,却一直无事。假若从周忱为官处事风格的角度分析,则可以得到答案。一方面他很大方,如《明史》本传载:“久之见财赋充溢,益务广大。修葺廨舍学校、先贤祠墓、桥梁道路,及崇饰寺观,赠遗中朝官,资饷过客,无稍吝惜。另一方面他又很克俭,如本传载:“胥吏渔蠹其中,亦不甚訾省,以故屡召人言。”由此得罪了不少地方豪强。庆幸的是,他能洁身自好,坚持低调内敛做人,如巡抚江南时,曾有多地建生祠为之颂扬,他总是以委婉方式加以制止。太平府民建生祠于采石江滨,他将该祠改名为“谪仙楼”;镇江府民建生祠于甘露寺,又改名为“海岳”;宜兴善权寺建的生祠,把自己的塑像撤去,还改名为“待雨亭”等。但是,因周忱位高权重,公务开支甚至很“小气”,所以在地方豪强阶层中也有不少负面舆论。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周文襄之抚东南最久,功最大。三吴人至今德之。然亦正谲并用。时王振新建私第,文襄令人规度其厅事内室广狭长短,命松江府织绒地衣以馈。振铺之不爽寸分,因大喜。凡有奏请,其批答无不如意。以此得宜展布。及振死虏中,景帝命籍之,得一金观音,背镂云:'孝孙周忱进。’为司籍没御史钱昕所目睹。盖委屈以从事,亦豪杰作用,如李德裕之于中尉杨钦义、马存亮也

又如,王士祯编修的《居易录》载:

钱方伯昕为御史时,抄没中官王振家有金铸观音一座,背识云“孝孙周忱拜奉”云云。自注云:此与谢太傅忍饥倦见桓温事相类,子谓文靖特忍须臾耳,未隳大节也。如文襄果有是事,大节隳矣!岂得援文靖事解免。然文襄贤者必无,此或传闻之误耳。

2则野史均是援引江苏人、御史钱昕所言,金观音背后的刻字也不一致,大奸宦官王振已于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被杀,导致送地毯和送金观音二事无法核实真假。试想,周忱为推动江南财税改革,迫切需要皇帝和朝中重臣的支持,与大奸宦官王振有过接触也是必然。但从景泰年初周忱突然被勒令致仕的角度分析,有可能他还是受到王振的某些牵连。幸好周忱一生清廉,为人处事既能“委屈从事,亦豪杰作用”,侧面印证他有“外圆内方”的做官技能。再结合他去世前后的待遇、封赠、谥号以及评价来看,后世学者王士祯撰文末处也表态说,此事应是传闻罢。

尽管此二事是假,但是闲话难免会传至家乡。鹳薮村位于黄金水道——赣江之畔,来往客人众多,周忱和亲友们极有可能会听到。山前村距赣江较远,且是山岭地域,长子已在那边居住多年,生活较宽裕,于是抱着“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清”的心态,迁回山前村似乎成为必然。

5、对两种错误假想的推考

第一,有人说,周忱墓在山前村,所以他不是吉水人。此观点明显站不住脚。明代李贤编修的《明一统志吉安府》卷56载:“周忱墓:在庐陵县北十五里。”但该卷后面“周忱”条又载:“周忱,吉水人,永乐甲申进士。”《大清一统志吉安府》卷249载:“周忱墓,在庐陵县北十五里。”但该书卷250《吉安府名宦》又载:“周忱,字㫬如,吉水人,永乐进士。”笔者认为,尽管周忱墓是在吉州区山前村,但不能以安葬地来划定其县籍。如杨邦乂墓在南京雨花台,没有谁会说他是江苏人。又如光绪《吉安府志》载:“尚书毛伯温墓,在真君、瑞华二山之间,石碑犹存。”真君山即是在当今吉州区堆花酒厂背后,也没有谁会说毛伯温是庐陵县人。

第二,有人说,周文襄祠建在吉安府城北隅,所以他不是吉水人,否则祠堂为何不建在吉水呢?这就涉及该先贤在吉安历史上影响力的大小,子孙后代做官的高低以及有无财力助建等问题。如光绪《吉安府志》卷8载:“罗文恭祠,在东门,祀明赠光禄少卿罗洪先。”罗洪先是吉水盘谷人,是阳明心学四大弟子之一,是吉安府一位颇有声望的先贤,在吉安府城为他建祠,既有纪念他突出历史贡献的考量,也有其后裔没有财力的因素。又如,吉水湴塘村建有杨氏忠节总祠,但在吉安府城也建有祭祀杨邦乂和杨万里的杨氏忠节祠,具体地点是在今阳明大桥西桥址的下坡拐弯临后河处,此处距吉安府衙、庐陵县衙以及白鹭洲书院、吉安府学较近,方便官员和学子们前来瞻仰祭拜。该祠是由湴塘人、广西兵部副使杨必进向朝廷奏请,内阁首辅、四川人杨廷和表示支持,吉府知府杨彝、庐陵知县常序曾提供征地拆迁帮助,钱物则是由吉安、赣州等地杨氏自筹建成。

四、结语

不可否认,各地出于尊贤、崇文和尚德等因素考虑,以致不少名人的籍贯问题多有争议。一代文宗欧阳修生于四川,长于湖北,殁于安徽,葬于河南,于是此四地均曾说是其故乡。即使他自己所认定的庐陵郡,永丰县、吉水县、庐陵县也都说是其故乡。但欧阳修的籍贯只有一个,即学界所认定的“江西永丰县人”。吉州区复建周忱故居,打造田园综合体,借以景仰先贤,传承文明,此举无可厚非。但是,清初《庐陵县志》纂修者毕竟只是地方文化人,没有国史、省志纂修者那般严谨,而陈列馆撰文者迷信于《庐陵县志》中的说法,坚持“周忱不是吉水人,他父子俩只是在吉水鹳薮村住过一段时间而已”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作者简介:杨巴金,江西省吉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江西省杨万里研究会副会长、解缙研究会副会长,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吉安市庐陵文化研究会理事、周必大思想研究会理事,省级“非遗”杨万里故事传承人。发表学术论文15篇、庐陵文史考析文章140余篇,题诗拟联80余首(副),已出版《庐陵史事考述》《杨万里家族纪略》《江西地方珍稀文献丛刊·吉水卷》《家刻本〈诚斋诗集〉校注》,主编《文章节义话解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