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止痛药避开六大误区

 yygltj 2022-01-05

    近日,杭州一名男子一头痛就吃止痛片,把肾吃坏了。医生表示,罪魁祸首就是药物滥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非处方止痛药主要为非甾体类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但许多人因为这些药无需处方就可买到,认为它们是完全安全的,可以随意吃,这就大错特错了。

    误区一:稍有疼痛就服药。虽然疼痛早期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有助于缓解不适,但若服药时间超过2至3天,反而会延缓组织修复愈合。同时,轻度疼痛具有警示作用,让我们机体规避继续受到伤害,比如膝关节痛了我们会减少行走,避免软骨和滑膜损伤,过早服用止痛药反而会导致行走中膝关节受伤的风险增加。轻度疼痛优先选择非药物疗法,如热敷、冷敷等,通过改善微循环,减少炎性渗出,有效去除病因来缓解疼痛。

    误区二:感觉到疼痛难忍时才吃药。很多人认为止痛药有副作用,认为应该尽量少吃,所以每次坚持到疼痛难忍的时候才会服药,这是错误的。疼痛严重时才吃药,不仅效果不好,且常常因为镇痛不全导致短期内再次用药,造成药物过量,反而增加产生副作用的风险。治疗期内,遵医嘱定时服药,让药物在体内形成稳定的血药浓度,产生平稳的镇痛作用,有利于机体康复。

    误区三:长期用药才会有副作用。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会增加心脏病、胃肠出血和中风风险。在服用止痛药的第一周内,这些风险就会激增,尤其是平时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因为阿司匹林本就是非甾体类药物,在此基础上再吃别的止痛药,胃肠黏膜损伤等风险大大增加。止痛药的最佳服用方法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服用最低有效剂量。而且要根据自身合并症选择合适的止痛药,比如有胃炎、胃溃疡的病人,最好口服对胃黏膜伤害比较小的止痛药,如塞来昔布。

    误区四:吃止痛药预防运动损伤。在某种程度上,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能鼓励有轻伤的人坚持锻炼,也有助于减轻理疗康复患者拉伸和松解关节筋膜时的疼痛,对身体康复有益。但这需要有专业医生进行用药指导。如果把它作为一种预防受伤的手段,则会加重原有损伤。因为疼痛是身体警示受伤的一种安全机制,过早使用止痛药,反而会增加机体受伤的可能性。

    误区五:与复方感冒药同时用。很多人会在患感冒时服用镇痛药来缓解疼痛。殊不知,很多治疗感冒的复方药物本身已含有退热止痛药成分。两药同服易出现不良反应。服用感冒药要耐心观察,多数是30—60分钟内,随着体温下降、出汗,身体疼痛会随之消失,一定不要在感冒药发挥作用前同期吃止痛药。

    误区六:与抗抑郁药同时用。临床发现有相当比例成年抑郁症患者同时伴有慢性疼痛,一些人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来解决疼痛。研究发现,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和抗抑郁药物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经常服药的抑郁症患者如要服用止痛药,需定期咨询医生。此外,一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是由于抑郁情绪导致,单纯抗抑郁药物就能缓解疼痛症状,并不需要服用止痛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  岳剑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