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帝拍起贺岁片,一点不含糊

 第十放映室 2022-01-05

如果有一天,你被告知会有一颗彗星在六个月后撞毁地球,全人类都会灭亡,你会如何应对?

是惊慌失措,阵脚大乱,抱头鼠窜?还是泰然处之,镇定自如?又或者置若罔闻,付之一笑呢?

网飞的新电影《不要抬头》就在很认真地思考这个看起来很荒诞,但实际上很残酷的问题。

为了让这个以讽刺、挖苦白宫和超级大公司为目的的科幻喜剧电影能够更显浮华气质,本片直接把卡司阵容做成了好莱坞巨星盘点名单: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詹妮弗·劳伦斯、梅丽尔·斯特里普,凯特·布兰切特、蒂莫西·查拉梅、乔纳·希尔、马克里昂斯、爱丽安娜·格兰德、克里斯·埃文斯。

网飞这次的新片,的确能算超豪华款年末特供了。

影片一开始,天文学研究生凯特·迪比亚斯凯和他的教授兰德尔·明迪博士在一次天文观测与演算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颗在太阳系内运行的彗星将会在六个月后撞击地球。这颗大小堪比珠穆朗玛峰的彗星足以让全人类毁灭N次。

为了避免这一灾难,两位科学家火速赶往白宫向总统报告。但事情接下来的走向,则完全超过了这两位科学家能控制的范围。

两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白宫方面却全程淡定至极。

要见总统?不急,先等等。

一等,就从白天等到了晚上。在漫长的等待期间唯一不无聊的事情是被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军官敲诈了一笔零食费——免费拿去的零食被他以10美元的高价卖给了两人。

但这还不是白宫最离谱的操作。

梅姨饰演的总统在得知彗星将会撞击地球后的第一反应不是立即采取应对措施。而是优先考虑自己三周后的中期选举。

彗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只有99.87%?小场面,这不是还没到100%呢嘛,那咱就一律按70%算。

接下来,总统的儿子——白宫的办公厅主任(这一处人物设计上的讽刺简直可以直接报川普的身份证了)对老娘的英明决断拍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马屁。

女总统一高兴,拍板决定了这件大事的最终处理意见——静观其变。

两个傻了眼的科学家决定转而去求助媒体,希望通过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天天揭底》来让全美国的民众尽快都知道这个可怕的消息。

按理说,在媒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当下,上电视其实是一个很合情合理的传播策略。

但如今这个时代,确实有太多事情没办法按常理推测了。

两人在电视节目上就像是被当众戏耍的小丑,民众根本不介意他们口中说的灾难,完全不把这当回事。

与其关心这些听起来远的要命且耸人听闻的事实,观众们更愿意关心关心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饰演的研究生的表情——她那张因为情绪失控而在电视屏幕前无比扭曲的脸反而成了唯一的全民焦点。

关于电视、关于媒介所引发的娱乐至死问题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议题了,《不要抬头》里几段电视采访戏的核心目的也不是要反复重申这一事实无处不在,而是希望向观众揭示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娱乐至死这件事所可能呈现出来的新形式——也就是人们作死的新方式。

两位科学家的采访被安排在A妹饰演的女团成员和前男友的一场狗血情史互诉之后——这对渣男渣女热泪盈眶地在电视节目上向对方坦白着自己的劈腿历史,然后彼此原谅,走向婚姻。

观众则一边因为感动而痛哭流涕,一边抱怨着大数据迅速推送过来的A妹前男友歌单。

在当下这场由媒体、大数据算法和偶像行业合谋的娱乐与消费游戏里,认真而严肃的末日警告之声被淹没既是一种结局注定的悲剧性事实,也是某种意义上对此刻人类命运的警告。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这么想,两位科学家在电视节目上警告民众没能起到足够有用的效果,会不会也有二人的权威性不够的原因呢?如果这是NASA的官员来说,或许民众就会更容易相信。

的确,在理论层面上,让专业人士出面回答重大问题才是时下新闻媒介应该体现的专业性。

但影片则进一步展示了一个现实层面上更荒诞,却也更真实的尴尬境遇——NASA的最高层领导并不懂天文学,她只不过是一个靠玩弄政治不断爬到高位上去的政客。

不只是讽刺政界,本片也在不遗余力地斥责资本家的嘴脸。

在《不要抬头》里,资本家阵营只有一位主要的人物代表——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厂商Bash公司的CEO、总统背后的真正金主、历史上第三有钱的人,彼得。

这位彼得非常有意思,他有着和比尔·盖茨一样的柔软尖锐声线,在手机发布会上的姿态宛如库克附体,对大数据算法能够服务并监控民众的想法就和扎克伯格一样坚定,并在太空有着和马斯克类似的太空开采计划。

美国当今几大企业巨头的元素拼贴在这么个小老头身上,就创造出了一个利令智昏又愚蠢到了极点的资本家形象。

彼得偷鸡不成蚀把米,猖狂地将总统发射的火箭劝回,忽悠完总统一起加入彗星分解开采计划后,却不小心加速了彗星的撞击速度,提前见了上帝。

斥责白宫昏庸无度、讽刺媒体娱乐至死、痛骂资本家唯利是图……导演亚当·麦凯发挥了他过去担任《周六夜现场》编剧时的才华,代替美国民众完成了一次无比癫狂的情绪发泄。

难能可贵的是,在揶揄与讽刺的同时,《不要抬头》并没有完全走纯喜剧化、讽刺化的荒诞路线,而是选择在抛梗、讽刺的同时,不断地将观众重新拉回绝望的悲剧语境中去。

有些时候——比如依旧身处疫情问题中的2021年,人类会无比悲哀地发现,未必总是影视作品警醒人类要去关注现实,而是猝不及防就降临的现实让人们学会看懂了讽刺喜剧背后的悲剧。

你以为这部电影里描摹的现实和讽刺的对象很荒诞、很极端吗?不,这和疫情下的这个荒诞世界并没有太大区别。

本片在剧本编排上的巧妙之处在于,虽然全片的整体基调是偏向于喜剧式的荒诞讽刺,虽然大部分时候这部电影要探讨的议题并非彗星轨迹等硬核科幻主题,而是对人类症结的反思,但它并不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喜剧,因为真正的危机从来没有被解除过。

那颗彗星的确会在六个月之后撞毁地球,这是一件已经板上钉钉,无可更改的事情,也就是说,影片的悲剧性结局从一开始兰德尔演算出彗星轨迹那一刻起就已经无可更改了。

这个故事背景设定套用的是典型的灾难片叙事模板——一场巨大的、无可避免的灾难降临,人类需要尽可能地从灾难中存活下来。

只不过,不是每次面对灾难时,人们都能展现出人性的伟大与光辉。也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中某些的卑劣与愚昧的部分既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缓和,也不会因为欣赏更多类似于《不要抬头》这样的讽刺性、警示性作品之后就能完全觉醒。

在讽刺之外,本片要传达得更深一层的情绪其实是呐喊,对着不愿意清醒的人们大声呐喊。在数次采访之后,兰德尔博士终于意识到了这温和的娱乐游戏对于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他们即将面临的灾难根本无济于事。于是,当博士在摄影机前彻底爆发,歇斯底里地恳求民众重视彗星时,镜头突然切近到了特写景别。

当小李子青筋暴涨的脸几乎占据整个银幕时,先前的喜剧意味已经彻底被如此近距离的凝视镜头消解了。观众随之而来的观影情绪感受则是从看笑话到愤怒的急速转变,一秒让你回到残酷而冷峻的现实语境里:

原来影片里彗星撞地球的灾难并不是一个笑话,它真的在发生。

原来影片外这个被疫情所困的世界仍然无比真实,尚未彻底渡过难关。

所以,荒诞而可笑的从来不是灾难,而是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愚昧。而这种愚昧,在灾难面前,无疑同时是既可笑又可怕的。

两个科学家被迫成为了这场全民闹剧里最少数的清醒者,这种清醒让他们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于是,影片的整体情绪基调一分为二,一面在呈现着迷醉者们的荒诞行径和搞笑闹剧,一面在向观众精准地传达着作为清醒者的无力、无奈与绝望。

这种绝望感的持续输出随着逐渐恶化的事态,甚至在影片的后半段成为最重要的情绪。甜茶饰演的嬉皮士宛如末日使徒一样预示着人类绝望时刻的到来:这些嬉皮士们不再正视任何道德与伦理,在街头狂欢、及时享乐、宴饮度日,随时准备着迎接末日降临。

而影片之所以要呈现幽默讽刺和悲观无奈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是为了一针见血的指出美国当下社会的真正问题所在:那些看似搞笑和亢奋的行为,都是愚蠢与疯狂的表征,那些声称进步与理性的举动,实则正在将人类推向深渊。

亚当·麦凯在本片中的讽刺对象几乎囊括了整个美国社会,如果套用当下中文互联网最流行的一套话术来形容《不要抬头》的话,那我们可以称它为“辱美电影”,它几乎不遗余力的辱遍了整个美国社会:媒体、政府、资本、社交网络、民众、明星、嬉皮士、知识分子、军方……一个都没放过。

虽然影片的整体基调是讽刺的、幽默的、荒诞的,但它也同样成功地传达出了导演的愤怒与悲观。

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不要抬头》的问题恐怕也正出在它那过载的讽刺元素上。导演恨不得能在两个小时的影片篇幅里尽可能地塞进一切有关美国政治时事的讽刺性细节,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讽刺,虽然极具冒犯性,极具娱乐性,但也因为那些大量加塞的表面化、符号化的隐喻元素过于令人目不暇接而失去了深刻性。

就像影片中两位科学家在电视机前的发言由于表情过于夸张而被观众引为笑谈一样,当观众的吸引力都用来留意那些应接不暇的讽刺性段落和隐喻元素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功能与价值也就彻底沦为它所痛斥的那类娱乐产品了。

这情况就如同为了阻挡彗星撞地球而被发射上天的航天垃圾一样,在对抗人类有可能真实面临的巨大灾难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在面对真正的社会症结时,本片更像是一剂聊以续命的强心针,它未必能真正根治病根。但略带悲观一点的想,有时候,能听到一些敢于发出尖锐讽刺、敢于唱反调的声音,在今天已经殊为不易了。

要知道,人类的愚蠢有时不仅能提供讽刺的笑料,也能禁止讽刺之声出现。而后者的灾难性,也许并不亚于彗星撞地球。

万幸,解决这两大灾难的办法是同样的:多抬头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