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力群:关于社会保障中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369蓝田书院 2022-01-05

——读《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

李培林先生的《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一书对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变化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涉及内容极为丰富。对社会结构变迁、新社会群体的崛起、社会心态的变化、社会政策体系改革等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其中,我主要对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得出了相关启示。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深刻变化,城镇化和工业化速度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农村地区的养老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养老问题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优化,妥善解决农村地区出现的养老问题;是适应这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
社会保障是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存在。马克思主义中讲“所有的社会生产方式都有的基础就是社会保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基于人本质需要的自然本性,在社会产品分配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社会保障手段来抵御社会风险和缓解社会矛盾,以维护一切社会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保障权益,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保障的终极目标。在他们看来,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社会保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的遵循和对社会保障公平价值追求,以及国家作为社会保障责任主体作用的发挥。目前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的研究一致指向公平正义。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其责任主体是政府,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当代农村地区养老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资源分配不合理。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由于城乡分割的制度导致城乡不同的就业方式、退休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形成了城乡截然不同的城乡利益关系,城镇老龄人口与农村老龄人口境遇迥。
(二)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使农村老龄人口遭遇困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然而中国的农村社会仍然保持着农业社会的养老模式。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造成现阶段的农村家庭少子化的现象;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在此情况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仅由子女负责赡养老年父母开始难以为继,更谈不上让农村老龄人口走出困境。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缓解了城市老龄化的趋势,但是其创造出来的价值大多被留在城市地区,这就导致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从而使农村地区人口养老面临更大压力,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
三、农村养老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收入保障制度,在整合各项社会保险项目条款和覆盖全体公民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保障社会福利事业和设施建设的公平,逐步解决目前社会服务和福利设施城乡存在巨大差距的问题。由国家统筹,确立基本的社会服务和设施标准。把国家的财力资源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向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转移。保证城乡居民拥有基本相同的社会福利服务。
(二)明确养老权责,建立多层次地养老服务体系
在人口流动加快以及家庭少子化的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为继。养老作为基本民生问题,要有效利用经济与社会资源,因此,必须在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之间寻找一条权责明晰的中间路线来妥善解决老龄社会下的养老问题,以此逐步缓解农村地区面临的养老压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的相关思想,国家作为政策制定者,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
首先,是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培养能够承担养老职责的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特别的审批方式给予部分社会组织税收优惠,但能享受优惠的多数是官方或半官方的社会组织。民间社会组织很少能跻身优惠之列,这样就不利于社会资源投入社会养老。虽然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发展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执行的相关制度规定仍在延续传统的国家控制逻辑,而不是鼓励社会成长的逻辑,以致一些民间社会组织由于不能通过注册登记来获得法律上的合法性,只能被迫到工商部门登记,在从事非营利活动的同时还要承担营利性组织的其他责任,如纳税责任。这样就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
其次,制定市场准入和市场竞争规则,鼓励市场力量投入养老产业。竞争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在社会治理领域,相关资源的配置所追求的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在资源数量给定的情况下办尽可能多的事,以及追求社会发展成效的最大化。这样,就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即资源供给者选择最有资格的资源使用者(例如社会组织),“选择”一词意味着多个同类型的资源使用者存在,如提供同类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的存在。而“资格”方面,一是社会组织资源使用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而是自身能力,是社会公信力。在这种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养老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要发挥传统家庭养老文化,为家庭养老提供相应的资源和优惠,恢复家庭养老总功能。总的来说,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经济与社会资源,准确界定国家、社会、市场和家庭在养老中的角色、功能和边界,凝合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的多方力量。
三)在广大农村中心城镇逐步建立养老机构,关注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服务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几个行政村都易于到达的地,逐步建立共享性养老机构;要在当地的中心城镇逐步建立较大型的养老机构。其次,必须认识到,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先是农村的青壮年男人离开村庄,继之是农村的青年女性也离开村庄,现在已经到了孩子纷纷离开村庄的时代;加上人口出生率的逐渐降低,农村地区会出现并校的状况。并校的过程中当地就会出现一些空出的小学。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些空出来的小学变为老年活动中心,就应该是地方政府决策的题中之意。在农村征地过程中,也应该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与土地,以供建立养老场所之需。最后,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农村地区会出现大量空巢老人。家庭的天伦之乐会逐渐减少代际互动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村社区缺少老年服务,老年人的生活会减少很多情趣,这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即使身心健康的老人,在逐渐变老的过程中,也会碰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这个时候,社区就必须提供老年服务设施和劳务支持。
四、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得出的相关启示
(一)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整合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家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因此,要明确中央政府的主导责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现阶段的客观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制度统一、水平一致和管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步,应该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第二步,尽快提升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层次,并加强全国管理体系建设。第三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注重城乡之间的制度协调。第四步,在制度协调和管理体系一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致化水平。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保障终极目标的实现,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保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的遵循。农村养老中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太落后,所以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要解决经济问题,从根本上去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但必须认识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是要依托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综上,缓解农村的养老问题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进步。
(三)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树立先进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这一重大实践中,必须树立公平正义的农村养老保障观念。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公平正义。如果缺少了公平正义来作为价值向导,社会保障也会因为资源、机会、权利的分配不平等和不平衡而导致发展进度变慢。因此,在农村养老中必须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尺来保护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为农村老人提供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资源和社会福利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