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2年老太临终喊“我不是孬种”,旁人不解,如今照片挂在纪念馆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2-01-05

“妈妈一生无悔,我不是孬种。”

2002年10月,在浙江的一所医院里,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进入了弥留之际。这句话,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喊出来的。

一个老太太,在最后时刻想的不是如何处理后事,也不是喊子女的名字,而是这么一句有点“怪”的话。医院里不了解情况的病友和医护人员,都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后来,有人打听到:这位老人名叫郑少仪,生前是原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但是,就算身份是一个副厅级干部,也无法解释其遗言。

难道,老太太还有什么特殊的身份?

是的!她还有一个很了不起的身份:我党鲜为人知的王牌女特工,受到陈毅元帅夸奖的潜伏者,让开国上将叶飞挂念了几十年的大功臣。

但是,为何这样一个王牌特工,却如此默默无闻呢?

对于这一点,其子女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我们小时候也都不知道母亲的真实身份。

关于他们发现母亲身份的经过,郑少仪的二儿子储方建,说了这样一件趣事:

储方建知道母亲早年参加过革命,但他一直以为母亲应该只是个部队里的文职干部,肯定是没上过前线的。受母亲影响,储方建长大后选择了当兵。有一回,他从部队回家省亲,便特意在家人面前“炫耀”了起来,说现在部队里的武器很先进,新式的手枪很好用。

当然,出于保密的考虑,储方建不敢谈细节。但仅仅是这样,家里其他兄弟姐妹听了,一个个都羡慕得不行。

这时候,储方建发现全家最淡定的竟是50多岁的母亲郑少仪。储方建便特意问母亲:“您为何不发表意见!”只见郑少仪对儿子淡淡地笑了笑,说了一句:

勃朗宁不行,当年我们用的时候,皮衣都打不穿,还是老式的驳壳枪好用……

除此之外,郑少仪还特意给儿子讲解了各种枪的优劣。储方建一听就明白:母亲这是深藏不露的高手啊!若非早前上过战场,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如数家珍。

也就是到这时,儿女们才开始刻意去了解母亲的过往。这一了解不得了,他们才知道:平日里看上去很普通的母亲,原来是电影《东进序曲》里的那个女特工。

要知道,《东进序曲》这部电影当年可是风靡一时。影片中那位20岁女特工,曾是多少人心中的偶像。

郑少仪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受命潜伏的?明明是王牌特工,为何她后来要改名换姓,并选择默默无闻地生活?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就是这样一位事迹被搬上了大屏幕,但作为原型的她却鲜为人知的潜伏者。

郑少仪,原名叫李振芳,潜伏期间她的名字叫李欣。在1940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常说:捉到小李欣,剥皮又抽筋。他们说的“小李欣”,正是郑少仪。

郑少仪是江苏扬州人,1920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父亲是个杂货铺员工。郑家共有兄妹6人,全家过得很清贫。

虽然家里孩子多,但父亲却很注意对几个儿女的培养。少女时期的郑少仪多才多艺,参加了各种进步活动。

17岁那年,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郑少仪便想去延安,参加革命。遗憾的是,当时家里连去延安的路费都拿不出来,她只好留在扬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对于女儿参加这些活动,父亲虽然不是很理解,但却一直是支持的。

1938年,父亲因为一点小事被日本人抓去,并在牢里认识了我军地下党夏岚。想起儿女,父亲郑重地恳求夏岚:“你要是能出去,就去我家把我的儿女们,都带去抗日吧!”

就这样,郑少仪和几个兄弟姐妹,先后都参了军。

一进部队,郑少仪就被上级看中,成了苏北地下党支部的一名女特工。那一年,她才19岁。

很多朋友一听到“女特工”3个字,就会想起谍战剧中那些长相貌美、喝着红酒,分分钟就能套取到敌军核心机密的牛人。如果把特工行动想得如此简单,那就太低估我党特工,也太小看反动派和日本人了。

事实上,如果大家梳理我党最顶级的女特工沈安娜、朱枫等人的生平,就会发现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女特工,有几点品质是必不可少的:

其一,要低调,往人群里一站,她们必须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子。比如沈安娜在国军内部当速记员十几年,从未暴露。在老蒋的每一次高级军事会议里,她都能把自己装扮成“透明人”。敌军一次次“清查”,都没想到毫不起眼的“小角色”沈安娜会是特工。

其二,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并有能力保护好自己。而要做到这一点,心理素质很关键,自身的身手也很关键。

恰好,郑少仪就是这样的人。

上级通过对她的观察,发现这个小姑娘年纪不大,但身手极好。当年扬州武术高手刘殿壁大师只见过郑少仪一面,就非要收她为徒。人家学武都要收钱,刘殿壁却硬是不要郑少仪家一分钱,传其衣钵。因此,郑少仪手上一直都有真功夫,她能骑马、会双枪。

同时,上级还发现,郑少仪是能安静得下来的人。作为家中长女,遇到任何事她都能泰然处之。

这么好的苗子,如果不去搞情报,那就太可惜了。

就这样,未满20岁的郑少仪被安插进了国民党阵营。她也果然没让上级失望,很快就成了泰州的一名政训处政训员,军衔为:中尉。

做一名特工,往往得接受这样的现实:

静默时,组织可能10年都不启用你,以致很多特工都跟上线“闹情绪”:“我这样潜伏下去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让我上前线杀敌”。但当潜伏最深的特工被启用时,往往能起到决胜千里的作用。潜伏多年,只为一朝被用,正是此意。

郑少仪很幸运,她在1940年,也就是刚满20岁时,就迎来了自己特工生涯的“终极考验”。

1939年年初,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接到陈毅将军的命令,进驻苏中腹地。在那里,新四军很快就发展壮大。

1940年5月,新四军挺进纵队在与日伪苦战一昼夜后,转到通扬运河以北的郭村休整。此时,这支挺进纵队司令员为管文蔚,副司令员为叶飞。

虽然叶飞将军战功赫赫,但晚年的他提到在郭村的这段日子,仍是感慨不已。因为,在这里这支新四军挺进纵队曾险些陷入绝境。

当时,挺进纵队总人马不超过2000人,又刚跟日伪苦战过,将士们正是最疲惫的时候。而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却对他们虎视眈眈。

叶飞率部进入郭村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便以江苏省政府的名义,下令在泰州的李明扬、李长江部队(简称“二李”部队),趁机进村“围剿”。

“二李”听从命令,紧急召开会议,确定:将于1940年6月28日清晨,集齐13个团的兵力,总共约2万余人,全部“围剿”新四军挺进纵队。

涉及到这么高的军事机密,在二李部队当中尉政训员的郑少仪,并没有受邀参加。但很快,她就发现了不对劲。

那日,郑少仪走在泰州的营地里,发现两个不寻常的细节:

一来,几个她认识的特务长在大量购买物资。郑少仪跟这些人都认识,上前打听:“你们这是忙啥呢?”特务长们都厌战,随口就说出:“还能干啥,又有大仗要打呗!”他们的一句话,让郑少仪的心提到嗓子眼上。

二来,她发现不少国军士兵们提前发了军饷,长官们还允许他们在城里胡吃海喝、大鱼大肉。在国军部队待了那么久,郑少仪一看就知道:这是大仗前的征兆。

郑少仪细细分析后,马上就明白了:就目前的战局,除了打驻扎在郭村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国民党不可能会有其它目标。

依旧惯例,郑少仪需要马上弄清楚敌人的战略部署,迅速传到郭村。

于是,在6月27日下午的泰州城内,国民党军便时时能看到一个年轻女中尉的身影。她抱着文件,辗转于几个驻地间,以传达命令为借口,跟各驻地的熟人们有一句、没一句地瞎聊。半天下来,国军的大致进攻策略,全被她记下来了。

一般情况下,情报已经打听到,郑少仪只需要把它写下来,交给上线就行。但偏偏,这天上线并不在城内,去港口办事去了。

夜幕降临,距离28日清晨战役打响仅有数个小时的时间。

20岁的郑少仪,该怎么办?

自己去送情报?意味着暴露,好不容易得到的中尉身份肯定没了,生命也必然会有危险。不去?挺进纵队可能会全军覆没。对于一个特工来说,这是一个不需要考虑的选择题:除了选前者,再无其它办法。

当时,郑少仪如果走小路,从泰州到郭村仅有10多里路。按她的节奏,1小时应该能到达。

但郑少仪知道:这条路上目前肯定是布满了国军岗哨,别说她这样的身份,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要过去,都难如登天。

她,必须想其它路线。

而在此之前,她还有一个“尾巴”要剪掉。当时,因为她的中尉身份,国军给她派了一个勤务兵。为了甩掉对方,郑少仪对他说:“我去买个鸡蛋,你先在这儿逛一下!”

随后,她就匆匆进了一个相熟的老裁缝铺。她脱下军装,换上一身白色的旗袍,挽起发髻。而后,她又拿来纸笔,将敌人的作战计划默写下来,藏在了自己的发髻里。不一会儿,准备妥当的她便从后门离开。

这,注定是一条危险重重的路。

为了绕口敌人的哨岗,郑少仪不得不绕路。夜色中,她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沿着小溪,一路前行。

遇到大河,她不能过桥、也不能走大路,只能下水。她游泳技术不太好,有时候水刚没到胸口,她就站不稳了。但没办法,使命在前,她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扑腾。

油画

鞋跑烂了,郑少仪只能脱掉鞋子,赤着脚走。荆棘丛里的石子、木刺,扎在她脚上,她不敢叫一声。

就这样,这个穿旗袍的少女,在4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至于这一路走了多少公里,她自己也不清楚了,她只知道:那天晚上,她过了7条河。

一到新四军驻地,郑少仪就被不认识她的哨兵抓了起来,她赶紧叫道:“快带我去见指挥员!” 半夜12点左右,郑少仪见到了指挥员们。

晚年的叶飞将军,在回忆初次见到郑少仪时的情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赶紧起床,见到一位浑身湿透,头发滴水,穿着白色旗袍的少女,这便是郑少仪。

时隔几十年,再回忆起初见郑少仪的情形,叶将军记得的仍然是这一幕。

此后,郑少仪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一一汇报。事情刚说完,她就因体力透支,瘫倒在地上。

笔者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曾有一个细节不太理解:“郑少仪明明已经把敌军进攻的详情记在脑海里,为何还要写张纸条,放进自己的发髻。”关于这个疑问,一位资深军迷曾这样回答我:

一位有经验的特工,会想到这一点:如果我不幸牺牲在路上,我的战友们可能有机会从我身体上获得情报。原来如此。

有了郑少仪的情报,新四军挺进纵队很快做好了军事部署,所有战斗力量都进入防御阵地。拂晓时分,战役打响。而此时的郑少仪,却在炮火声中沉沉睡去。

这一战,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村保卫战。

郭村保卫战,从1940年6月28日打到7月4日,我军将士浴血奋战7个昼夜,500多名战士英勇牺牲。此战的胜利,为我军后来全面打开苏北抗战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了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当然,必须强调,此战胜利的因素除了郑少仪的情报,还有港口四大队的暴动,以及苏皖支队的及时增援。

那么潜伏期原本叫“李欣”的郑少仪,为何会改名呢?原因很简单:敌人当时太恨她了。

得知是她泄密后,反动派扬言要“捉到小李欣,剥皮又抽筋”。为了自身的安全,她不得不改名换姓,由“李欣”变成“郑少仪”。

郭村保卫战后,郑少仪留在了新四军,随军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后,郑少仪一直在浙江的政法一线工作。对于过往,她绝口不提。同事们、家人们,都只知道她是解放前参加过革命的老同志,不知道她就是电影里的女特工。

而当年对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叶飞上将,则一直挂念着她。上世纪70年代,叶飞上将到江南视察。一到杭州,他就问省委书记:“郑少仪在哪儿?”

当时,省里没什么人听说过“郑少仪”这个名字,大家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找到她,把她带到叶飞上将面前。一见面,叶飞就上前握住着郑少仪的手,当众说:“你救过我的命!”

此后,虽然郑少仪的事已被省委领导知道,但平日里,她却仍不愿意声张。以至,到其临终前,其身份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仍是一个“谜”。多数浙江本地人并不知道,在他们身边曾有这样一位王牌特工。

2002年,郑少仪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如今,在新扩建的郭村保卫战纪念馆里,郑少仪的照片被端端正正地挂在显眼的位置。大家可以看看这张照片:

这是郑少仪年轻时的照片,囧囧有神的大眼睛,清澈中透着坚毅。前来参观的朋友们,会在照片的下面看到关于她生平的介绍。

笔者曾有幸去参观过一次,当讲解员念到“她连夜通过封锁线,冒雨涉渡7条河流”时,人群中有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问:“这位看上去如此温柔的阿姨,那天哪来那么大的能量?”

讲解员淡淡地说了两个字:“意志”。很显然,这名讲解员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

是的!“意志”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很难解释得清楚。因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人的体能极限总是一次次因为这两个字被打破。

对那一夜、那个穿着旗袍、一路狂奔的20岁女子来说,强大的意志让她变得那么坚强、那么令人钦佩!

我们不知道郑少仪老人在弥留之际,是想起了当年的哪一幕,才会说出那句“我不是孬种”!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段不算长的潜伏生涯,是她至死都不敢忘记的经历。虽然,低调的她生前并不太跟人提起这些事。

谨以此文,纪念隐蔽战线的所有特工,以及参加过郭村保卫战的所有将士们。辛苦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