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市卫健委副主任为什么“潜伏”在上海微信群里?

 华东局 2022-01-05

华东局稿件均为原创,更多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至今,苏州市卫健委副主任谢兴潜还“潜伏”在上海市及奉贤区的几个医疗工作群里,一旦群里发布最新的防疫政策、做法,谢兴潜就会把值得借鉴的资料,分享给苏州的同事们,让苏州的同事们第一时间了解上海精准防控经验的最新动向。

这次“潜伏”,源于一年前的一次人事调动。

2020年底,上海、苏州两地共同探索干部交流任职,首批8名跨区域交流干部到岗,谢兴潜正是其中之一。在这次人事调动中,谢兴潜从上海市奉贤区卫生健康工作党委委员、卫健委副主任岗位上,交流担任苏州市卫健委副主任、党组成员,负责规划发展、卫生应急、长三角一体化等工作。

谢兴潜是1976年生,江苏泰兴人,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21年,能说一口流利的奉贤话,早就成了上海人。但是现在,他在讲话中经常蹦出“我们苏州”“来苏州”这样的词。身份转化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2020年3月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工作座谈会上,谢兴潜表态:“上周一刚报到,从此就是苏州人了!”“会说好上海话,打好苏州牌。”

“我故意不退出上海的工作群,就是为了让上海和苏州的卫生系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谢兴潜眨眨眼说,来了苏州后,他发现自己逐渐成了一个交汇点,原有的上海朋友圈和新认识的苏州朋友圈在他这里,时不时能碰撞出火花。

“交流干部就像是一小截关键的电线。”在苏州工作这一年,谢兴潜有了这样一个感悟,“我很愿意做这根电线,一牵线,火花来了,大家就都来电了。”

沪苏防疫协作

去年11月25日,谢兴潜在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熬了一宿,一边帮忙梳理苏州的核酸检测和流调数据,一边负责对接上海,保证信息实时更新。实在困得不行,谢兴潜就躺在指挥部的凳子上,眯上一会,再起来继续工作。到第二天吃早饭时,谢兴潜收到最新核酸数据,他心里算是有了底——“苏州这次的疫情风险不大”。

去年11月25日下午,苏州市接到上海市卫健委的协查通报,上海市新增3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这3例确诊病例在11月19日至21日曾至苏州共同游玩,有较长时间密切接触史,有明确流行病学关联。据此,苏州市立刻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制。

“上海和苏州之间的疫情信息互通机制非常通畅,在正式的协查通报还没发来时,上海方面已经第一时间打电话口头通报了相关情况。”谢兴潜认为,正是这种顺畅的交流机制,确保了疫情信息传递准确快捷,也保证了后续的防疫措施及时跟进。

这种机制并不是临时建立的。早在2020年疫情刚发生时,长三角就建立了七个协同事项,其中包括在确诊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信息互通方面,有条不紊开展信息推送、交换、比对和通报工作等。疫情持续至今,当时建立的这些工作机制,已经被验证是一套值得信赖的“战疫”方程式。

复盘这一阶段的“战疫”,谢兴潜发现,自己的交流干部身份有一个好处。“有时候,别人不敢说的,我就直接挑明,即使讲得有瑕疵,也可以供他们参考。”这样的一种做事方式,反过来也有助于他更顺利地推进工作。在一些会议上,领导总是会先点谢兴潜的名字:“请谢主任谈谈你的意见。”

在苏州的这次疫情防控中,一开始,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做覆盖全市的核酸检测?”“为什么有的小区没有完全封掉?”

针对这样的疑问,谢兴潜给出这样的建议:“目前我们判断下来,这次苏州疫情的风险并没有那么大,我们已有的防控手段已经比较精准,是不是需要加码,建议再研判一下。”谢兴潜以上海迪士尼的做法举例,去年10月31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因有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人员入园,导致紧急关闭。当晚,烟花秀按原计划上演,烟花之下,要求所有已在乐园的游客离园时在出口处接受核酸检测,并遵循疾控中心的要求,相隔24小时后再做核酸检测,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做好后续12天自主健康监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总结:“我们已经在动态清零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的策略不会改变,就是快速响应,精准防控。”

谢兴潜的微信名是“杨过兄”,这是他在大学时就用的一个网络名称。“敢作敢当、爱憎分明”是谢兴潜对金庸武侠小说角色杨过的评价,这样的性格,似乎也是他的自我投射。

“我们苏州一直做得很好,但是在做好的基础上能不能做得更精准,做到对社会影响更小、更科学,这需要政治智慧和政治胆量。”谢兴潜这句话说得语气不重,却很有分量。

在上海奉贤工作时,谢兴潜曾分管疫情防控。隔离点怎么建立、隔离人员的全量表怎么做、隔离人员丢弃的湿垃圾怎么处理……甚至连隔离点提供给隔离人员的饭菜质量怎么考核,他都一一探索,结合上海统一的防疫要求,总结出一套相对实用的方法。到苏州工作后,他将这些经验和做法带到了苏州,以供苏州的同事们参考使用。

在谈到对自己工作的期望时,谢兴潜说:“希望能对苏州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助一点力。”

苏州医疗补缺

此前记者听到过一种说法,上海、苏州两地共同探索的干部交流任职为期三年。但被谢兴潜纠正:“准确地讲,是三年后可以选择继续留苏,还是返回上海。”

有个三年之约,会不会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我没把自己当外人。”谢兴潜摇摇头,“包括我现在做的一些工作,如果只是为了三年之后离开苏州,可能很多事情没必要做,但我不会只考虑这三年。”

不把自己当外人,也是因为这次沪苏两地的挂职交流机制有些不一样。记者了解到,这次交流任职连档案关系也随之调动,这让谢兴潜这样的上海干部一下子成了苏州干部。年末,他的述职报告考核,就由苏州方面打分。

最近,谢兴潜又做了一件看似容易得罪人的事。在由他牵头的苏州“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他特别提出,一些新的大型项目没有经过苏州市卫健委论证评估的、没有事先报备的,将不被列入规划中。

“很多新造的医院,看起来很漂亮,但病人没几个,这样的医院后遗症有多少?”关于这一点,谢兴潜忧心忡忡。谢兴潜曾任奉城医院党总支书记,也担任过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对于医院的经营管理,他有实战经验。

“医院不是靠一次性的投资就能造起来的,房子造好以后人在哪里?”在接受采访时,谢兴潜连珠炮似的反问,“接下去的运营维护、人才队伍建设、医疗质量提升等一系列问题,谁来保障?”

关于苏州医疗资源的讨论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苏州GDP已破2万亿元,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被称为“最强地级市”。城市能级提升,并非只有经济总量一个标准,其中,医疗水平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与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紧密相连,医疗水平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作用很大,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参数依据。

医疗,一直是苏州这座城市发展的“痛点”。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位居榜单第43位,这是苏州全市范围内唯一进入该榜单的医院。如果需要治疗大病或者疑难杂症,苏州人的第一选择,还是前往上海、南京的知名医院看病。为了解决这一短板,苏州曾提出口号,要大幅度增加三级医院数量。但谢兴潜认为,这种一味追求数量的做法,并不能治本。“我们苏州床位使用率只有70%多,还要拼命造医院吗?跑马圈地建大医院的现象,该踩踩刹车了。”谢兴潜感叹。

“我们更多的是要做精品医院,要提高医院水平。”最近,在参加一次关于沪苏同城的会议时,谢兴潜发言,他认为实现医疗服务的高质量,不仅仅是引入三级医院,还要构建高质量的卫生健康体系,需要从建立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体系角度,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要加入少林派”

如何“分好蛋糕”?谢兴潜给记者讲了一个“星期日名医”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还要从“星期日工程师”开始说起。

20世纪80年代初,“韩琨事件”让“星期日工程师”这个名称家喻户晓。韩琨当时服务的乡镇企业,就位于上海奉贤钱桥。

受“星期日工程师”的启发,几年前,奉贤区推出“星期日名医”工程。奉贤区卫健委请来几十位上海市级专家定期到奉贤的社区医院坐诊,不仅方便病人,还授人以渔,提升奉贤医疗机构学科水平,以缓解长期以来奉贤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百姓就诊多有不便的问题。

为什么这些名医愿意停掉大医院的门诊,到郊区坐诊?当时,谢兴潜正是这项工程的牵头推动者,背后的原委他很清楚。

比如中医内科专家、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其忠愿意过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其师长兼好友、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陆德铭教授夫妇曾经长期在奉贤行医坐诊带教,特意嘱托李其忠“要多去去奉贤”,这让李其忠也有了些奉贤情结。二是,包括谢兴潜在内的一批奉贤人富有诚意的邀请:为了打动李其忠,谢兴潜时不时给李教授发消息,“死皮赖脸”邀请他到奉贤参观;与此同时,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跟着李其忠抄方、请教,还举办了专门的拜师仪式……这些诚意举动打动了名医,口耳相传,前往奉贤社区的名医渐渐多了起来。

“好的医院都是百年老店,有沉淀、有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要加入'少林派’'武当派’,而不是'斧头帮’。”喜爱看武侠小说的谢兴潜打这个比方,是要说明他的一个思路: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过程中,苏州应该加大力度与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引进高水平临床医学专家团队,推出相应的引才计划,并开展管理合作,而这种“追名医”“抱大腿”的做法,也有助于苏州打造自己的高质量的医教研体系。

2021年12月15日,在谢兴潜的穿针引线之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地区人民医院签约,共建血液透析专病联盟。这样的合作将有助于缓解太湖西山等岛上居民以及旅游透析病患的需求,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来自上海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也能有力助推太湖生态岛建设,为太湖生态岛的康养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一开始,仁济医院负责人不肯见我,说太忙了,其实是因为觉得和我们的一级医院合作,没有先例,也没精力做。”遇到这种情况,谢兴潜毫不顾惜自己的“面子”,在找了各种方法终于见面后,谢兴潜一上来就“套近乎”:“这是一个体现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实实在在建立沟通、创造机会、获得多赢。自从到了苏州后,谢兴潜的朋友圈下经常有人点评:“你怎么到苏州了啊?我就是苏州人啊。”

看到这样的点评,谢兴潜总是毫不犹豫地以主人的身份回复:“太好了,下次我请你在苏州吃面,顺便看看有啥可以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