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讶!这堆不起眼的烂木头原来是四百年前的苏作宝贝

 谦言益语 2022-01-05

清晨,来自徽州的两位木作师傅已经开始着手将一堆四百余年前的木板像拼积木一般组合卯榫。

今天,会有一批特殊的客人来到荟珍屋,他们是上海交大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收藏班的学员们,这一幕或许是他们第一次亲眼目睹一件明代家具的修复过程。


荟珍屋的主人是松江区收藏协会会长赵文龙。

年逾六旬的他已有四十余年是与苏作家具和明清砖木房屋为伍,在过去十多年间,他目光聚焦于太湖沿岸的周边村落,发现了传统苏作木作家具和木结构房屋的价值,一次次从垃圾堆和劈柴场里,将那些历经沧桑经历不凡的木作买下带回,修复于荟珍屋中,“与其说收购,不如说是抢救。”赵文龙说他与时间在赛跑,他为的是“给后人留一点东西”。
今天,他又要打开话匣子,把他自己的经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与来访者分享,在他看来,这是一份责任。

时间:5月6日(周六)

地点:上海九亭茂联路120号

讲座:木作之美 匠心文韵

穿过檐角飞翘的荟珍屋门楼,首先跃入眼帘的是立在青石板路两侧的荣毅仁故居。十几年前,由于城建需要,原上海静安寺附近的荣毅仁故居面临拆除,闻讯而来的赵文龙将它从推土机下“救”了出来。他将老宅的木质门窗一件件做好标记,将房屋原拆原建移到了荟珍屋。


“房子和建筑物并不一样。”在赵文龙心里,两者泾渭分明。“房子”是以木作为中心的砖木结构房屋,有灵魂,有故事;而“建筑物”只是钢筋水泥灌注起来的产物。

赵文龙说:“相较于条件舒适的'建筑物’,'老房子’的每一件摆设、结构都有传统观念隐于其中。有人抱怨老房子通风采光不好,殊不知老房子采光不好,正与过去人们的生活和起居传统相契合。家具与房屋是相关的,有屋是为家后,才可容家具之放置,而中国古典建筑的营造,与家具木作的原理也相通,榫卯结构更是民间手艺人们的匠心独具。”


眼看着不少古典建筑受到破坏和拆毁,他心痛不已。因此,他执着的十几年居在这荟珍屋的老房子里。为保持老房子的原汁原味,在重建时使用的每一块砖都是从各地收集来的百年前的石砖,房屋结构也基本与原建筑相同。

工匠用心,文人用情,成就了中国古典建筑与家具的经典人文情怀。大到房屋,小到家具,“荟珍屋”里藏着不少“苏作韵味”。

“木建筑就像是一件放大的家具,而家具则是一个小巧的木建筑,彼此讲述着力与美,人工与自然的平衡。因此,这里的一物一件都有各自的生命。”赵文龙在给学员们介绍时,充满爱意地抚摸着他视如珍宝的古典木作构件细部,自然流露出对每件家具、每个细节的深情呵护。

在他眼里,木作和瓷器一样,都是中国古人留给世界文化的遗产之一。木作不易保存,也不像瓷器那样受人瞩目。因此他更希望荟珍屋能够尽力保存下苏作家具中经典的标本,以展示给后人。

讲座结束之后,不少学员仍将赵文龙团团围住,请教他古典家具的鉴赏知识和老房子保护的有关信息。

学员们正要离开荟珍屋时,恰好一位藏家运来了件木家具藏品请赵文龙先生的团队例行保养。

清晨时两位木作师傅修复的明代大衣柜就静静的立在教室附近的过道中。

苏作家具的前世今生

来源: 新华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