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露既降气肃然,豺乃取兽而陈祭,草木皆黄落叶飞,蛰虫咸俯迎寒气。”这是明代陈三谟所撰《七十二候歌》中对霜降节气的描述。近几天秋雨霏霏气温骤降,潮湿的桂香沁人心脾,这也是江南地区节气霜降将至的物候特征之一。 今日霜降,是秋令六气的最后一气,也即节气上的秋季终了,十五天后就将进入冬令六气,赏秋的最后时光到了。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豺,别称为亚洲野犬,外形与狼、狗等相近,体型比狼小,战斗力却高于狼,性喜群居,善于围猎,是现存最强的犬科动物,也是最凶残和灵活的犬科动物,被古人称为“贪残之兽”。据传说,豺有一习性,是在季秋时节,将其所猎杀的动物朝向西方布而陈之以祭天。所以,古人在秋围前会观察“豺祭兽”的时间,然后才会开始秋围,这也是古人敬畏遵循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霜降二候“草木黄落”。此候则对应了十二辟卦的“剥”卦之象,即霜降之后,阴阳二气之中的最后一丝阳气被阴气剥尽,体现在自然物候上,就是枝叶皆枯黄而凋落。黄为五行土之色,万物皆生于土,而反于土,对应一年阴阳二气消长规律的十二辟卦在剥卦后即是“坤”卦,坤为土,大地草木将反归于黄土,所以草木黄落凋零之象即为迎来冬令六气的过渡。 霜降三候“蛰虫咸俯”。如果说霜降初候是自然伦常之象,二候为草木生衰之象,那“蛰虫咸俯”则是应对冬令的求生图存之象。冬令将至,寒气凛肃,蛰虫皆垂其首而不食,以冬眠之态保存生命能量。“仲秋坏户,季秋塞户”,蛰虫尚且如此知候顺势,何况我们人呢?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黄帝问岐伯:“我发现上古的人,都年逾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过半百而动作皆衰,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道:“上古之人,都遵循自然规律,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以都能自然寿终而不会早衰。现在的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酒纵欲,起居无节,所以半百而衰。”对应霜降三候,我们真要反思下,连虫子都不如吗? 霜降节气的表意汉字我选择了“赏”,许慎《说文解字》释:“赏,赐有功也。”秋祭之后,立冬之前,是享受自然赏赐的五谷新食与自然美景最舒适惬意的光景,亦是登高赏秋高会享宴之际。“一年四季风光好,最是桂香菊黄时。”而宋代文豪欧阳修《秋声赋》中却道:“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以秋声、物候、音律与自然生衰之变来抒发悲秋之情和人生际遇的哀叹,文人内心的纠结与敏感脆弱也尽显于文字之中。与“一年四季风光好”的高会享宴之秋色相较,真是一种秋色,两样情怀。 那从健康的心态来“赏”秋该如何“赏”?我的体会是登高“观赏”体察物候迁变之势,“欣赏”接纳生衰万象之美,“心赏”并遵行人生伦常之规律,如此之“赏”方不负岁月不负人情。
往 期 链 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