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名家凝聚50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的19张常用针灸穴位处方

 阅览室 2022-01-05

田从豁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60余年,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采用田从豁教授1970 -2006年诊治的针灸门诊病历348份,总结田老临床常用穴方19个。但由于病历数有限,所总结的穴方不可能反映田老全部经验。

穴方中的手法为通过与田老交流、田老讲解并演示所总结。田老常用提插捻转补泻法,适当配合迎随、呼吸补泻法。提插法重插轻提为补,轻插重提为泻;捻转法拇指向前用力为补,食指向前用力为泻。提插捻转幅度一般不大,动作要轻柔,同时注意体会手下感觉,空虚者为未得气,过于沉紧则患者疼痛不适,应“如鱼吞钩饵”,患者感觉舒适为度。迎随补泻一般采用30一45°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呼吸补泻则随患者呼吸进针、出针,即“吸内呼出”为补,“呼内吸出”为泻。

下面将所总结的穴方报道如下。

1.利水除痹方

取穴:水分、阴交、肓俞。

主治:痹症日久、腹胀、腹水、浮肿等正气虚或水湿盛之证。

加减:病久体弱加足三里;肝失疏泄加阳陵泉;肾阳虚衰加命门、肾俞;水饮凌心加心俞。

手法:水分用泻法,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肓俞用补法。

体会:利水除痹方最初为田老治疗痹症日久的经验用方,后逐渐用于腹水、浮肿等水湿较盛兼有正虚之证,亦取得很好疗效。因穴位距离脐部较近,临床运用时应注意严格消毒。

2.疏散外风方

取穴:大椎、风池、风门。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外束之证。

加减:风寒加大椎拔罐,风门、肺俞隔姜灸;风热加大椎放血拔罐或少商、商阳放血;肺气郁闭加尺泽、列缺。

手法:大椎向下斜刺,用平补平泻法;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用泻法;风门向下斜刺或直刺,用泻法。

体会:本方无论外感风寒风热,均可运用,临床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配用不同穴位。3穴深处均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且田老认为外感病邪在表宜浅刺,故本方针刺勿过深。

3.调和冲任、补肾益精方

取穴:关元、三阴交。

主治:遗尿、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肾精不足或冲任失调之证。

加减:脾虚气弱加足三里、中脘;肾虚加肾俞、肓俞、命门、志室、太溪;冲任不调加气海、中极。

手法:补益阴精用补法,调和冲任用平补平泻法。

体会:本方为治疗月经不调常用对穴,田老取其补益肾精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肾精不足或亏虚之证,临床运用常配足三里、中脘健运脾胃,有阳中引阴之意。

4.调和气血方

取穴: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等气血不和、营卫失调之证。

加减:气滞血瘀加局部火针浅刺,或大椎、膈俞放血拔罐;肝气不舒加阳陵泉、期门;中焦气滞加中脘、胃俞;风邪外袭加疏散外风方;病久虚实夹杂加

背俞四穴(肝俞、膈俞、脾俞、肾俞)。

手法:平补平泻法,或先泻后补法。

体会:对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田老常以调畅气血、调和营卫之法治疗,取穴多取阳明经穴与血海、三阴交等调阴血之穴合用。田老认为阳明经多气多血,凡阳明经穴均有调气血作用,临床均可选用。

5.补益气血方

取穴: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各种疾病见气血不足证者。

加减:脾虚或脏腑功能不调加章门;肾虚加肓俞、太溪、肾俞、命门;肝郁血虚加膈俞、阳陵泉;中焦气机不畅加天枢、曲池。

手法:补法,多加用温和灸或艾盒灸。

体会:田老重视中焦脾胃的作用及任、督二脉穴位的应用,气海、中脘同属任脉,三阴交、足三里分属脾、胃表里两经,4穴健脾益气而兼调气机升降,养血而兼活血。临床见正虚邪实者,应配伍运用祛邪穴位。

文章图片1

6.调理脏腑方

取穴:肝俞、膈俞、脾俞、肾俞。

主治:哮喘、荨麻疹、失眠、眩晕等气血不和、脏腑不调之证。

加减:背俞穴应用不仅此4穴,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脏腑之俞加减。

手法:肝俞、膈俞用平补平泻法,脾俞、肾俞用补法。

体会:本方的配伍体现了田老重视调理脏腑的思想,对于久病者,虽为一脏之病,多累及他脏;或虽未及他脏,但仅治一脏亦很难奏效,田老往往采用“调五脏以治一脏”的方法,多脏同治。临床运用时,不限于此4个背俞穴,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背俞穴。

7.调气血和营卫方

取穴:大椎、风池、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主治:咳嗽、哮喘、荨麻疹等病久本虚标实、气血失调、营卫失和之证。

加减:风邪外袭加曲池、风门;血瘀加三阴交、心俞;本虚明显加夹脊(胸腰段)梅花针一中度叩刺。

手法:大椎、肺俞用平补平泻法;风池、膈俞用泻法;脾俞、肾俞用补法。

体会:田老善用大椎与背俞穴,本虚标实的肺卫表证及营卫失和证,以大椎振奋阳气,与背俞穴合用宣肺祛风,活血行气,兼顾培本。邪实较甚者,大椎可加刺血拔罐。

8.安神和中方

取穴:百会、印堂、神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脏躁等心神不宁,或兼脾胃不和之证。

加减:阴阳失衡加巨阙;阳气不振加大椎;头目不清加风池。

手法:百会直刺7 mm,刮针向下的补法,或用温和灸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或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

体会:对于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田老注重从平衡阴阳入手,取穴要求阴经穴与阳经穴同取,上部穴与下部穴相配,以调和阴阳。

9.醒脑健脑方

取穴:风府、风池、百会、大椎。

主治:中风、高血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脑髓失养,或神昏、痴呆之证。

加减:热盛神昏加十二井、水沟;肝经气逆加合谷、太冲;病久加膈俞、肾俞;肾精不足加肓俞、肾俞;脾胃虚弱加中脘、足三里。

手法:实证大椎用放血拔罐法,放血量5 mL以上,余穴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体会:田老重视头部腧穴的运用,认为头部腧穴密集,但目前应用较少,疗效不肯定,可能与针具偏细、刺激量较小有关,为加大刺激量可采用双针刺或多针丛刺等方法。

10.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方

取穴:肩髃、曲池。

主治:中风、痹症、痿证、荨麻疹等经络失畅、气血失和或各种疾病证候中兼有肝郁气滞者。

加减:营卫不和加大椎;肝郁明显加阳陵泉、期门。

手法:平补平泻法。

体会:本方为田老的老师高凤桐老中医所授。本方作用一是疏肝理气,二是调和气血和营卫,三是通经活络,用于疏通局部经气,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临床根据不同治疗目的选配不同腧穴。

11.滋阴益阳方

取穴:肓俞、气海、中脘。

主治:各种疾病见阴阳虚证者。

加减:阳虚加大椎、百会;阴虚加太溪、三阴交。

手法:补法,可加用灸法。

体会:田老补虚多从脾胃入手,选穴除脾、胃本经穴外,重视任、督脉穴位的运用,肓俞为肾经与冲脉交会穴,为田老常用腧穴。本方既可用于虚证,又可用于虚实错杂之证,为一补益基本方。

12.和胃降逆方

取穴:梁门、中脘、足三里、内关。

主治:胃脘痛、呕吐等胃失和降之证。

加减:脾胃不和加章门。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梁门、内关用泻法。

体会:本组与下面调和肝胃方、宽胸理气方、和降肺胃方、通腑降浊方几组均含调畅气机升降之意,而各有侧重。田老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调气机必从脾胃入手,故几组均取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中脘、胃经合穴足三里调畅中焦气机。

13.调和肝胃方

取穴:期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胃脘痛、胁痛、吞酸、泄泻等肝旺脾虚、气机失调之证。

加减:脾虚较重加章门、脾俞;肝郁较重加阳陵泉、太冲。

手法:平补平泻法。

14.宽胸理气方

取穴:膻中、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哮喘、咳嗽、心痛、胸闷等肺气不降,或胸中气滞之证。

加减:痰湿蕴肺加肺俞、丰隆;心气不足加心俞、巨阙。

手法: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膻中用泻法。

15.和降肺胃方

取穴:天突、中脘、足三里。

主治:咳嗽、呃逆等肺胃气逆之证。

加减:虚寒证中脘加用灸法;实热证加大椎放血拔罐;寒凝证加胃俞或肺俞用灸法、中脘加用灸法。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天突穴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手法,咽痒咳嗽直刺12 mm深,针尖抵气管内膜处,患者欲咳未咳时出针,用捻转法泻之;咳喘痰多先刺入皮下,再斜刺至气管向下入针37 ~ 50 mm,吸气缓慢入针捻转向下补法30秒后,呼气出针;神经性呕叶、呃逆先刺入皮下,再斜刺沿

食道向下入针50 ~ 75 mm,向下捻转30 ~ 60秒,呼气出针;梅核气先刺入皮下再斜刺向下,针尖沿胸内缘入针37 ~ 50 mm,捻转向上针法,30秒后出针。

16.通腑降浊方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便秘、泄泻、腹胀等肠胃气机不畅之证。

加减:热证加大肠俞、合谷、曲池;寒证加中脘、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肾虚加关元、命门。

手法:平补平泻法。

17.调理中焦方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

主治:久病脾胃虚弱,气虚不运,或中焦气滞,腹胀、便秘等证。

加减:水湿不运加水道、阴陵泉或脐周4穴(肓俞、水分、阴交);水谷不运加足三里、下巨虚;瘀血阻滞加大椎放血拔罐;痰浊内生加丰隆。

手法:气虚者用补法,或用灸法;气滞者用泻法。

体会:病在脾胃,田老常用此方加减,重在行中焦气机,益气健脾,助运化。病在他脏,兼有中焦不运或气滞者,也可合用本方。

18.暖宫活血方

取穴:关元、外陵、归来。

主治:经、带、胎、产疾病寒凝血滞、冲任失调之证。

加减:病久本虚加中脘、足三里;精亏加命门、志室、太溪。

手法: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可加用灸法。

体会:本方为田老治疗妇科病的基本方,临床根据具体疾病配用不同穴位,如不孕多加三阴交、血海,带下多加带脉、维道、丰隆,月经不调多加气海、中极、肝俞、肾俞、脾俞等穴。

19.独取阳明方

取穴:百会、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中风、痿证、痹症等经络空虚或阻滞,或气虚血瘀之证。

加减:瘀血阻滞加大椎放血拔罐;中风脑髓失养加大椎芒针通调督脉;言语不利、失语加舌下穴速刺;经络阻滞加风池搜风通络。

手法:平补平泻法,或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

体会:“治痞独取阳明”,本方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是一个治疗痿证、中风后功能障碍等的基本方,但往往仅取阳明经穴收效较慢,故应适当加用大椎刺血拔罐等法祛瘀生新。为防止中风后遗症患者产生肢体痉挛,田老一般不加用电针治疗。

小结

田从豁教授临床非常注重辨证,认为辨证是中医用药、选穴及确定手法的依据,临证时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证为主,运用八纲、脏腑、经络等具体辨证方法,诊断疾病与证候,确定治则与治法。治疗中注重“以平为期”,田老临床多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邪正关系论治,而治疗均注意“以平为期”,祛邪不忘扶正,善于调理脏腑,调和气血。非常重视中焦脾胃的作用,很多疾病的治疗从脾胃入手,疑难杂症、久治不愈者则多从痰论治。

第一节 内科病证处方

一、醒脑开窍方

【组成】 主穴: 内关(双) 人中 三阴交(患侧)副穴:极泉(患侧) 尺泽(患侧) 委中(患侧)

【出处】 石学敏编著《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功能】 醒脑开窍,补益肝肾,疏通经络。

【操作】 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0.5 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 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0.5 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传至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穴,于腋窝中央下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0.5 0.8寸,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另患肢屈肘120度,术者用手托住其腕关节,直刺进针0.5 0.8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前臂自动外旋,以3次为度。委中穴,令患者仰卧,抬起其患肢取穴,术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术者肘部顶住患肢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度,进针1.0 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治】 中风。

【方义】 中风病乃'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使然。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人中穴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三阴交穴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之交会穴,有补肾滋阴生髓之效,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脑神充沛。内关、人中、委中、极泉、尺泽相伍可开窍醒神通络;补三阴交既可生髓醒脑,又可滋水熄风。诸穴合用,补泻兼施,则收到标本兼顾、相得益彰之效。

【临床应用】 本方可作为各类中风的基本处方,临床根据合并症的不同,可配以不同的穴位。1、如吞咽障碍配风池(双)、翳风(双)、完骨(双);眩晕配天柱(双);手指屈伸障碍加患侧合谷;语言不利加金津、玉液点刺放血等。对于针刺人中日久不能耐受疼痛或于中风后遗症期者,可用上星、百会、印堂替代人中或交替使用。2、石氏等经数十年的临床研究,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万余例中风患者,总有效率达90 %以上。经实验研究证实,该法对中风患者或脑缺血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血液生化学、脑组织形态学、脑组织微循环及能量代谢等方面,均有显著的良性调节作用。

二、颞三针

【组成】 于偏瘫对侧头部颞部,耳尖直上2寸处为第1针;以此为中点,同一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分别为第2、3针。

【出处】 靳瑞.应用头部五类三针的临床经验.中医杂志,1995,10(600)

【功能】 扶助正气,生发少阳,兼以活血化瘀,平肝潜阳。

【操作】 取30号1.5寸针,与头部呈20度夹角向下斜刺,深度约占针身3/4,至局部有麻胀感或放散至整个头部为度。据病情虚实做提插捻转补泻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每隔半小时行针1次,同时令患者配合活动患肢。

【主治】 中风偏瘫后遗症。

【方义】颞部乃足少阳循行分布之处,肝胆相表里,针刺局部可疏通经络气血,平肝熄风,鼓舞少阳生发之机。颞三针位于头部。第一针通过率谷及角孙穴,前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而后者为手足少阳之会;第二针通过悬颅穴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及曲鬓穴足太阳、少阳之会;第三针通过浮白穴足太阳、少阳之会,有利于疏通这些经络的气血,平肝息风,清肝胆火,鼓舞少阳生发之机。

【临床应用】1、上肢瘫加肩俞、曲池、外关;下肢瘫加环跳、足三里、太冲;语涩加风府透哑门;高血脂加足三里、内关、三阴交。2、研究表明颞三针能改善患者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加强病者脑部的血循环,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改善病灶周围脑细胞的营养,促进脑组织的修复,从而利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

三、偏头痛方

【组成】 丝竹空透率谷 合谷 列缺 足临泣

【出处】 贺普仁 北京中医医院

【功能】 宜散少阳、疏风止痛。

【操作】 泻法。

【主治】 偏头痛。

【方义】 偏头痛病因多端,但究其病位均在少阳。丝竹空为手少阳经脉的终止穴,也是足少阳经气所发之处。率谷属足少阳经脉,也是足少阳、足太阳二经的会穴。丝竹空沿皮透刺率谷,既可疏通手足少阳之气,又可使邪气循太阳经脉达表而解。因此,丝竹空透率谷是治疗一切偏头痛的有效主穴。合谷是手阳明经之原穴,五行属木,既可安神镇静止痛,也能疏通少阳。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据《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记载:'列缺善疗偏头痛,'与合谷相配,更有原络配穴之意。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按五行亦属木,可疏泄少阳风热,而且它位于足部,寓'上病下取'之意,引气下行。

【临床应用】临证中,可根据辨证进行加减变化。1、外风侵袭:配风池、曲池、绝骨等穴;2、肝胆实热:配丝竹空、内迎香放血,针刺四神聪、行间等穴;3、肝木乘土,脾胃虚弱:配悬颅、颌厌、中院、足三里或丰隆、气海,针、灸并施。

四、癫痫方

【组成】 发作期:百会 人中 合谷 腰奇间歇期:百会 大椎 风池 腰奇

【出处】 邵经明 河南中医学院

【功能】 醒神开窍,息风止抽;通阳化气,安神镇静。

【操作】 针刺操作,一般穴位都按常规操作。惟腰奇穴需要采用3寸以上的长毫针,让病人侧卧屈膝,将针刺入皮下,顺脊柱(督脉)向上沿皮下刺入2.5寸以上,使针感向上传导效果更佳。间歇期者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继续治疗2-3个疗程,可获远期效果。

【主治】癫痫。

【方义】癫痫发作期宜'急则治标',开窍醒神,熄风止抽,急取百会、人中、合谷以平肝熄风。腰奇属经外奇穴,是治疗癫痫的经验有效穴,对个别病例发作呈持续状态仍有较好疗效。癫痫间歇期宜'缓则治本',百会位于巅顶,属督脉与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经之会穴,有醒脑开窍,镇惊熄风的作用,为治疗脑源性疾患的要穴;大椎属督脉与诸阳经交会,具有宣通阳气、定志安神之功;风池是足少阳经穴,乃风邪汇集入脑之门户,具有祛风清热明目,醒脑开窍之功;腰奇穴位于尾骨尖端上2寸处,属经外奇穴,具有通调督脉,醒脑镇静止抽之功。四穴同用对癫痫间歇期的治疗可控制其复发,以巩固远期疗效获得满意效果。

【临床应用】对本病发作期的治疗,由于发病急,时间短,门诊极少遇到。偶尔遇到,一般采用百会、人中、合谷即可奏效,如个别病例发作呈持续状态时,据实践观察针刺经外奇穴--腰奇穴则有较好效果。如遇到抽风虽然缓解但痰涎壅盛,咽喉闭塞,颈项强硬,术者可采用左手食指压迫喉部,右手托按脑后向前推压,可使病人吐出痰涎黏液病情即可得到缓解。这都是'急则治标'之法。针灸治疗癫痫,更应重视间歇期的治疗,遵'缓则治本'的原则,选用百会、大椎、风池、腰奇以通阳化气,安神镇静。临证如属脾虚痰盛者,酌加脾俞、胃俞、中脘、丰隆等穴。

五、疟疾方

【组成】 大椎 间使 后溪 中渚

【出处】 邱茂良 南京中医学院

【功能】 虚者扶正祛邪,实者和解截疟。

【操作】 针刺大椎穴,进针要l寸以上,行提插法,使针感向下传达至胸椎部,针间使穴要针感向上传达至肘关节以上。其他各穴针感也要较强。留针30分钟,才能起到较好的截疟作用。对恶寒重发热轻的寒疟,大椎穴针后要加灸疗。对于久疟体虚的患者,除大椎仍应深刺加强针感外,其余各穴均宜行补法,或加灸法,间日1次,连续治疗。

【主治】 疟疾。

【方义】 疟疾多乃感受疫疠之气兼受风寒暑湿等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营卫相搏,正邪交争而发病。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为治疟之要穴。后溪是手太阳经的输穴,通于督脉,能宣发太阳与督脉之气祛邪外出。间使属于手厥阴经,为治疟的经验效穴。三穴同用,可奏通阳祛邪之效。中渚属手少阳三焦经,可疏利少阳,加强和解截疟之功。

【临床应用】 针刺治疗疟疾,一般应在疟发前1小时左右治疗。凡疟区患者,治疗效果较好,针治1~2次即可控制发作,3~4次疟原虫阴转;新去疟区初发病者效果较差;而恶性疟疾症情常较危重,应配合药物治疗。1、对于间日疟,按时发作者,可采用和解截疟法。以基本方为主,热盛者加曲池、委中;呕吐重者加内关、足三里。2、对于久疟不愈,时发时止,面黄肌瘦体质衰弱者,宜扶正祛邪。加肝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六、呃逆方

【组成】 主穴:膻中 中脘 内关(双侧)辅穴:3~4颈椎夹脊穴 足三里

【出处】 杨介宾 成都中医学院

【功能】 宽胸快膈,和胃降逆。

【操作】 选用28号毫针,采用强刺激泻法。针膻中宜沿皮直透中庭;内关透外关;颈椎夹脊穴针向脊柱。诸穴必须得气,留针半小时,每3分钟提插捻转一次,并于出针后加拔火罐,以皮肤紫红色为度。

【主治】 呃逆。

【方义】 呃逆多因饮食不节,伤及中土,胃失和降,气机逆乱,直冲清道而致。其治常以宽胸快膈,和中降逆为法。上气海膻中,沿皮直透中庭,宽胸顺气。中脘系腑之会,胃之募.直刺l寸,调中和胃以降逆。内关透外关,针感直达胸胁,疏调上中下三焦气机。足三里胃之合穴,针刺通调腑气。颈椎夹脊穴,针向脊柱,针刺1.5寸,针感强烈,舒胸快膈。

【临床应用】以上主、辅穴,远近相伍,组成二组处方,交换治疗。

七、扶脾升胃方

【组成】 胃上穴 天枢 百会 气海 脾俞 足三里

【出处】 王胜. 刘冠军针灸应用脾胃学说的经验.中医杂志,1993,1(27)

【功能】 升阳益气,温运脾阳。

【操作】 令患者仰卧屈膝,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20次,然后将拇食指分开,用虎口从耻骨联合上缘推按,使胃底上举;另一术者,取4寸毫针,从胃上穴沿皮刺到天枢,行温针补法,加电针,再行百会、气海温针,留针20分钟,至患者感觉胃体上抽后出针,再令患者高尾盘卧,行腹式呼吸100次,然后温针脾俞、足三里。

【主治】 胃下垂。

【方义】 胃下垂多因平素体虚,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因禀赋不足,久病耗伤脾胃之气,肌肉消瘦,动则气坠,升清降浊无权所致。取脾俞、足三里,健脾升清;气海为任脉经穴,可温肾健脾,以助脾气升健。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可以降浊。胃上穴为经外奇穴,下脘旁开4寸,可助脾胃升运。百会有升提阳气的作用,与诸穴相配共奏升阳益气,温运脾阳之功。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胃下垂效果肯定,配合按摩效果更好。亦可配服中药。

八、痢疾方

【组成】 天枢 足三里 上巨虚

【出处】 邱茂良 南京中医学院

【功能】 清热利湿,消积导滞。

【操作】 针用泻法。进针要深,腹部各穴进针1.5寸以上,下肢穴位2寸以上;提插幅度、捻转角度要大,频率要快。在第一、二次治疗时,更应注意操作,才能迅速缓解或控制症状。随着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的减轻,针刺深度可略浅,针刺手法亦相应减轻。重证每天针2~3次,轻证日1次,症状好转后均每日1次。留针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腹痛甚便次多者,可延长至1小时以上。在留针时,病者感腹痛消失或减轻,腹泻停止,如要大便,行针可使便意消失而继续留针。

【主治】 急性菌痢.

【方义】 急性菌痢证属湿热食滞,互阻大肠,伤及阳明气血所致。用清热化湿,消积导滞法。上巨虚以宣导肠中积滞。

【临床应用】单纯用针刺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10天内治愈率,一般可达90%以上。热重证加曲池、合谷以祛邪热;湿重证加阴陵泉、三阴交以祛脾湿;寒湿证天枢加用艾条灸;腹痛甚者加气海;后重甚者加中膂俞;高热者加大椎;呕吐者加中脘;症状消失,仅大便细菌培养仍阳性者,只用足三里或上巨虚一穴,至连续3次阴转为止。

九、胁痛方

【组成】 支沟 阳陵泉

【出处】 吕景山 山西中医学院

【功能】 和解少阳,活络止痛。

【操作】 属实证者针刺用泻法;属虚证者针刺用补法。

【主治】 胁痛。

【方义】 本病临床辨证有虚实之分,左右之别。针刺治疗本病,多从肝、胆两经入手,即和解少阳,活络止痛。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金火穴,有调理脏腑,通关开窍,活络散瘀,行气止痛,清利三焦,通调腑气,降逆泄火之功。阳陵泉,又名筋会,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入,属合土穴,有和解少阳,疏肝泄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支沟以清利三焦之气为主,阳陵泉以疏调肝胆为要。二穴伍用, -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疏散郁结,和解少阳之力益彰。

【临床应用】属实证者,以基本方为主,佐以病所反应点(压痛点),针刺用泻法;属虚证者,宜加肝俞、胆俞针刺用补法。

十、泌尿系结石方

【组成】 肾俞 膀胱俞 患侧的京门穴

【出处】 司徒龄 广州中医学院

【功能】 行气解结,利尿镇痛。

【操作】 均用拔火罐法。

【主治】 泌尿系结石。

【方义】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治宜行气解结,利尿镇痛。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膀胱俞为膀胱之背俞穴,二穴均为气街通达之处。京门属足少阳胆经,为肾之募穴,别名气府、气俞,位于腰侧部,可治腰痛以及肾炎等病。本病取上述病位近部穴位拔火罐治疗,既疏通经络,行气解结,利尿镇痛,因而能获得显著疗效。

【临床应用】 本方法可作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基本治法,临证可配合利尿通淋祛石之方药。结石较大者,尚需手术治疗。

十一、前列腺方

【组成】 主穴:秩边透水道湿热下注加阴陵泉、丰隆。气滞血瘀加太冲、三阴交。肝肾阴亏加肝俞、肾俞。肾阳不足加关元、命门。

【出处】 冀来喜 山西中医学院

【功能】 清利湿热,行气止痛 。

【操作】 主穴秩边透水道:患者取俯卧位,以30号6寸长针,从秩边定向深刺透向水道穴,即在髂后上棘内缘与股骨大转子内缘连线的上2/5与下3/5交界处进针,与患者躯体矢状面呈20度夹角、与水平面平行进针,轻捻徐入4-6寸,令针感传至会阴部或睾丸或小腹部为度,施捻泻法1分钟,不留针。各组配穴:依常规法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分钟;疗程:隔日一次,连续15次为一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个疗程。

【主治】 急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之功能梗阻者。

【方义】 急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概属中医'癃闭'、'淋证'、'白浊'、'阳痿、早泄'等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病机主要有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肝肾阴亏、肾阳不足等型。'秩边透水道'针法源于《灵枢·官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和《灵枢·癫狂》'内闭不得溲,刺骶上以长针。'秩边穴位于'骶上',为膀胱经要穴,膀胱经循行'络肾、属膀胱',所以取长针深刺秩边穴,气至病所,可行气止痛,利湿通淋。湿热下注者,配阴陵泉、丰隆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功;气滞血瘀者,配太冲、三阴交以加强行气活血止痛之效;肝肾阴亏者,配肝俞、肾俞以增强滋补肝肾之功;肾阳不足者,配关元、命门以助补肾壮阳之效。

【临床应用】急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于中老年男性常见病,目前临床尚无肯定的良效治疗手段。应用本法见效快,但疗程较长。治疗期间一般不需配合其它疗法。对于前列腺增生症之机械梗阻者,则需手术以解除机械压迫。

第二节 妇儿科病证处方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方

【组成】 关元 三阴交 隐白

【出处】 孙国杰编著《中医药高级丛书-针灸学》

【功能】 固摄冲任, 清热,补气,化瘀 。

【操作】 根据证候虚实采用相应手法。隐白可用点刺法或艾灸法,或用艾条施灸15-20分钟,或用麦粒灸5-7壮。一般留针20 30分钟,每天治疗2-3次。

【主治】 无排卵型宫血, 排卵型宫血, 临床上可包括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生育年龄宫血和更年期宫血。

【方义】 关元为足三阴与冲、任脉的交会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的交会穴。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具健脾止血之功,亦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经验有效穴。三穴合用,可固摄冲任,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基本方,临床亦可结合以下备用方:

1、耳针处方:子宫 皮质下 内分泌 肾 肝 脾 卵巢 神门。每次选用3-4穴,毫针刺用中等手法,留针40-60分钟,间歇行针。也可用埋丸或埋针法,左右两耳交替轮换。

2、穴位注射:取气海 关元 中极 肾俞 关元俞。可用维生素b12或黄芪、当归等注射液,每穴可注药液2m1。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3、三棱针挑治:在腰骶部督脉、膀胱经上寻找反应点 方法:用三棱针挑破0.2-0.3cm长,0.1cm深,将白色纤维挑断,每次选用2-4个点,每月1次,连续挑治3次。

4、皮肤针处方:腰骶部督脉、膀胱经、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下肢足三阴经。由上向下反复叩刺3遍,用中等刺激,每天治疗1--2次。

二、小儿疝气灸疗方

【组成】 三阴交(对侧)、归来(同侧)

【出处】 陆垚垚编著《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选》

【功能】 温补元气 ,调节气机。

【操作】 以上2穴,每次灸治1穴,每次施艾炷灸5 7壮,艾炷如麦粒大,隔3天再另灸1穴。

【主治】 小儿疝气。

【方义】 盖三阴交者,足三阴经交会之穴,统三经之经气,灸治此穴可以温补足三阴的元气,针治此穴可以疏泄三经的壅滞。归来属阳明胃经,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与冲脉会于气街,故气街(冲)穴乃系胃气出入之街,有渗灌督带,濡润前阴诸筋的功效,治疗偏坠本应取用此穴,但此穴不宜多灸,恐引动冲脉之气,厥逆上行,使人喘息,所以取归来代之,引胃气灌济前阴,故能克奏厥效。至若施用针法,当仍取用气冲为宜。

【临床应用】首取三阴交施治。因肝脉绕行阴器左右交贯,因此临床上左坠则治右,右坠则治左,作用可以直达阴部。临床若施针法,则再配同侧气冲;若用灸疗则再配同侧归来。一般2次灸毕即能痊愈。若病程较长,1次灸后不愈者,休息2星期再灸第二疗程,直至收到疗效为止。

三、小儿遗尿方

【组成】 关元 气海 三阴交 合谷

【出处】 杨依方编著《杨永璇针灸医案医话》

【功能】 补肺脾,益肾气。

【操作】 补法。采取徐捻入针的方法,针关元穴应用烧山火手法,行少阳之数,针感须达阴部,针三阴交穴针感须至膝关节以上,留针10 15分钟,出针前再行提插捻旋1次。如遗尿次数较多,或尿频属于肺气郁遏的,合谷穴可用泻法,采取双手运针法加强刺激。

【主治】 小儿遗尿。

【方义】 遗尿症主要由于下元虚冷,不能固摄所致。与足三阴经、任脉等关系密切。关元是足三阴任脉之会,肝、肾及任脉的经脉皆络阴器,取本穴可以调和足三阴和任脉的经气,使遗尿自止。三阴交是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取本穴正如汪省之所说'三阴交一穴可尽';又本穴系脾经要穴,脾主土,遗尿如因脾气不能散精,土虚不能制水的,取此穴有扶脾实土制水之功。气海穴功用略近关元,顾名思义,气海是人身生气之海,又为任脉脉气所发,本穴可以温阳调元,补益真气,使'阳元在下者温暖',而溺自止。合谷是手阳明的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故内经谓合谷可'候胸中之气',本病取此以调肺气,气和则水自化,治节有常,水道通调,遗尿就能轻痊,故亦为治遗尿的要穴。

【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基本处方,尤以关元、三阴交为重点穴位。故临证时首取关元、三阴交针之,往往即可奏效,若配合气海、合谷效果则更佳。 针刺时间掌握:每隔一天针刺一次。对经连续治疗1周以上遗尿停止者,治疗次数可延长至每周1次;经3周治疗后,停针观察。若病已轻痊,偶尔一遗者,每4-5天治疗1次,如经2-3星期未遗尿者,则予停针观察。

第三节 其他科病证处方

一、乳癖方

【组成】 屋翳 膻中 肩井 天宗 肝俞 合谷

【出处】 郭诚杰 陕西中医学院郭诚杰《针灸临证指南》胡熙明.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操作】 屋翳呈15度角向外平刺1.5寸,膻中向下平刺1.5寸,从后向前平刺肩井1.5寸,向外下45度角刺天宗1寸,余穴按常规手法针刺。留针15-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

【功能】 疏肝解郁,活络除癖。

【主治】 乳腺小叶增生、乳房纤维腺瘤。

【方义】 屋翳,足阳明胃经,近取通乳络。肝俞、膻中,疏肝解郁,调气。肩井、天宗、合谷调气,通络,散结,除滞。

【临床应用】 处方穴位加减,肝火炽盛去加太冲;肝肾阴虚加太溪;气血两虚加足三里;月经不调加三阴交。

二、消炎复聪方

【组成】 听会 翳风 丘墟 足三里

【出处】 肖少卿.抗炎抗感染的针灸处分简介.针灸学报,1992,3(1)

【功能】 清泄肝胆湿热,通利耳窍。

【操作】 泻法,足三里补法。

【主治】 中耳炎。

【方义】本方具有消炎解毒抗感染恢复听力的作用。听会、丘墟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其经循耳,具有清泄肝胆之热,通利耳窍之功。翳风属足少阳三焦经,又为手足少阳之会,能加强清泻胆火,通耳窍之效。足三里具有强壮机体作用。

【临床应用】实证者加耳门、风池、外关;虚证者加太溪;发热者,加合谷、曲池;耳鸣者,加中渚。

三、眼肌麻痹针方

【组成】 单眼上睑提肌麻痹,主穴鱼腰 辅穴阳白 太阳 合谷 外直肌麻痹,主穴瞳子髎 辅穴风池 太阳 光明动眼神经麻痹阳白 鱼腰 瞳子髎 四白 合谷 光明 臂臑眶上裂综合征取穴同动眼神经麻痹眼肌重症无力取穴同上睑提肌麻痹

【出处】 王立早编著《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功能】 疏经活络。

【操作】 光明向对侧刺1-1.5寸,合谷直刺1寸,臂臑向上呈45度角刺0.8-1寸,三穴均施捻转提插法。瞳子髎透鱼腰。自瞳子髎沿皮呈15度刺向鱼腰;针阳白时,由阳白横刺向鱼腰(透针)。风池针尖向右眼方向进针,右风池针尖向左眼方向进针,捻转手法。患者均取卧位,针刺捻转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中途要行针1次。眼部诸穴用轻刺激,远道穴刺激稍强。每日或间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如一疗程即愈,可再加针一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 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眼重症肌无力,及外伤性眼肌麻痹等。

【方义】 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瞳子髎为手太阳经、足少阳经交会穴;阳白为足少阳经、足太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四白属足阳明胃经穴;鱼腰、太阳为经外奇穴;风池为足少阳经、阳维交会穴。以上六穴是局部取穴与邻近取穴,以疏调眼部经气。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上三穴为远道取穴,以疏调手足阳明经气。

【临床应用】 本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眼肌麻痹,临床体会唯先天性者效果不理想,外伤性治愈较难。

四、鼻衄方

【组成】 天府(双) 孔最(双)

【出处】 师怀堂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功能】 宣肺泻热,止鼻衄。

【操作】 均用毫针直刺,双侧同取,行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痠胀或针感向下走窜为度。

【主治】 鼻衄。

【方义】 鼻衄多为风热袭肺,或肺热壅滞,循经上扰所致,俗称'上火'。天府为手太阴肺经穴,位于上臂,简易取穴可'以鼻点穴',是治疗鼻衄的经验有效穴。孔最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阴经郄穴主治血证,肺开窍于鼻,故孔最尤善治疗鼻衄。

【临床应用】本方操作简便,对常见之肺热所致者行之有效。多数情况立竿见影,且一次即可收功。对于热甚者,可酌加:少商、商阳点刺放血。

五、减肥方

【组成】 内分泌 胃 三焦 小肠 脾 肾

【出处】 李志道编著《常见病耳穴治疗图解》

【功能】 调整胃肠功能 清利实热。

【操作】 耳穴埋藏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在感觉饥饿时或饭前按压,每次按压3分钟左右,中强度刺激,3天更换对侧耳穴,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主治】 形体肥胖,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

【方义】 脾胃乃升降之枢,与消化功能、能量、水盐和物质代谢密切相关。单纯性肥胖患者中,胃肠实热型最为常见。其病机主要是素体阳盛体质,又加之饮食不节,贪食过多的肥甘厚味,实热积于胃肠,胃肠功能失调。故耳部穴位内分泌,胃,三焦,小肠,脾,肾调节肠胃的功能,消除肥胖。

【临床应用】1、多食易饥者,加饥点。2、嗜睡者,加额。3、饮水多者,加渴点、肺。4、便秘者,加大肠。5、动则气急汗出者,加肺。

六、戒烟方

【组成】 交感 神门 口 肺

【出处】 李志道编著《常见病耳穴治疗图解》【功能】 调和气血,通络解毒。

【操作】 耳穴埋藏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按压3次,每次按压3分钟左右,中强度刺激,3天更换对侧耳穴,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主治】 烟瘾癖发作。

【方义】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虽分脏腑、九窍、四肢、百骸等,但它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局部又是一个小整体,耳亦如此,不仅是一个听觉器官,而且和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理、病理方面息息相关。故耳部穴位交感、神门、口、肺,可宣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消除瘾癖之功。

【临床应用】1、气喘、咳嗽、心悸、气短者,加大肠、心。2、头昏、耳鸣、遗精、月经紊乱者,加肝、肾。3、胃痛、腹胀纳差者,加脾、胃。

王乐亭(1896—1984),男,河北省香河县人,现代针灸学家。自幼喜爱针灸,从师针灸名医陈肃卿先生,1929年悬壶应诊,从事针灸临床50余年,曾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教授。

王氏在临证时主张“论其本,以胃为先”“治瘫首取督脉”“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息”。王氏提出了“五脏俞加膈俞”“王氏夹脊方”“督脉十三针方”“老十针方”等经验处方,以及用150mm金针刺曲池透臂臑为主治疗瘰疬,治中风十三法(牵正刺法、牵正透法、手足十二针、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督脉十三针法、治背俞法、老二针法、治任脉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治瘫(瘫痿)十一法(治督法治夹脊法、治脊俞法、治膀胱法、治任脉法、治脾胃法、治肝胆法、治足三阴法、治手三阳法、治手三阴法、调理阴阳法)等治疗方法均有相当高的临床价值。

1手足十二针

组方: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其中合谷、曲池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同名经手阳明经穴位;三阴交、足三里分属于足太阴脾胃经、足阳明胃经的表里两经穴。诸穴相配可健脾和胃,理气和血。

临床应用:中风、高血压、偏瘫、痹证等。

2十全大补方

王乐亭王老仿效十全大补汤拟定针灸“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此方为手足十二针加中脘、太冲、章门、关元而组成。章门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胃的募穴,关元属任脉,小肠的募穴,诸穴共济补气血、健脾胃、养心气、滋肝肾、通经络,尤以荣养脾胃为要。

临床应用:十全大补方偏于调补,主要用于虚损诸证,包括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

3老十针

王老效仿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拟定老十针的针灸处方。

组方:中脘、足三里、上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其中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其余为配穴。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取之可助消化水谷、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用补法有健脾和胃、益气升清之功,用泻法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上脘、中脘与下脘统称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调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气海(丹田),为元气生发之所在,取之可温固下元、调理下焦气机;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肠胃、行气机、分水谷、消积滞;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可宽胸理气、守神和胃、理三焦气机、助升清降浊。诸穴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理气和血之效。

临床应用:“老十针”应用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可改善体质,协同发挥镇静安神之效。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妇科疾患,如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王教授亦多取此方,通过治理阳明调整冲任。脱发、头痛、面瘫、颈性眩晕等,凡伴有体质虚弱,脾胃不足者,以“老十针”加减化裁进行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4十二透穴

组方: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肩髃透极泉:前者为大肠经、小肠经及阳跷脉三经会穴,极泉为心经之穴,透之可使三阳之脉与心经相通,心阳鼓动诸经行气活血,且肩髃还可理气化痰,善治痰蒙清窍、横窜经络的中风病。

腋缝透胛缝:二者均为经外奇穴,刺后可疏筋利节,活血通络,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曲池透少海:此二穴的经络所属,与肩髃、极泉一样,不同的是曲池乃大肠经合穴,少海为心经合穴,二合穴相透,使得阴阳经脉所汇合的经气相互贯通,经气通则血流畅,皮毛、筋骨、经脉得以濡养,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外关透内关:三焦经络穴外关,别走手厥阴心包络;心包经络穴内关,亦别走三焦经,心包与三焦相表里,二穴为表里经的联络点,况二者又都是八脉交会穴,外关通阳维脉,内关通阴维脉,透后既可加强表里二经的联系,又能疏通阴阳维脉的经气。偏瘫多由肝风内动,外关可镇惊息风;内关可宁心安神、疏肝降逆,刺之肝风平息、内风自灭。

阳池透大陵:前者为三焦经原穴,是调理三焦气机的重要穴位。有宣肺解表,滋阴除烦,清热利湿之功;大陵为手厥阴原穴,功同内关,但偏于安神定志、疏通心络,二者在治疗许多慢性疾病中必不可少。

合谷透劳宫:合谷穴治疗相当广泛,其配太冲叫四关穴,《席弘赋》云:“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它有开窍醒神之功,劳宫善清热散邪,二穴相透,可驱邪气以外出,升清窍以通畅。

环跳透风市:环跳为胆经和膀胱经会穴,为治疗下肢及腰背疾患的常用穴。《杨氏医案》记载:“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久治未愈,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可见此穴治疗偏瘫之功效。

阳关透曲泉: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二穴均“主筋挛,膝不得以屈伸,不可以行。”

阳陵泉透阴陵泉: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又为筋之会穴,可疏肝胆,清湿热、疏筋利节,经病统治之;阴陵泉是脾经合穴,主治脾肾二经症候。二穴透之,一可强筋健步,二可温阳健脾,三可调补肝肾。

绝骨透三阴交:足三阳经之大络穴绝骨,又系髓会穴,刺之可补脑益髓,强筋壮骨;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交会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二穴相透,阴阳之气交通,可起到调和营卫,滋阴补阳的效果。

昆仑透太溪:前者可疏通经络,后者可调治三焦,滋阴补肾。

太冲透涌泉:肝经原穴太冲透肾经井穴涌泉,乃取其肝肾同源之意。肝火为中风之因,肾亏为中风之本,泻肝火、补肾源,则标本兼治之也。

【按】预防中风之灸法

《灵枢经》云:圣人避邪,如避矢石,良工知禁之,圣哲知避之,凡中风者,必先有征兆之感,如觉手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

《乾坤生气论》云:中风预防之理,当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此为至要者也。

《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风论》说:但未中风时,在一两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兆候,即应灸足三里穴、绝骨四处各三壮,灸令逐祛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两足有灸疮为妙。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即卒然而得中风病。

艾灸足三里、绝骨穴可预防中风,但要发灸疮,方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5五脏俞+膈俞

五脏俞加膈俞是通过将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全部同时应用,不是着眼于针对单独某一脏,或几脏,而是整体调节五脏气机由于针刺具有一定良性双相调节作用,因此五脏俞合用,可以使五脏气机趋于平衡,提高机体功能俞,《难经·四十五难》称“血会膈俞”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之穴,主治血分的诸多病症,有活血养血之功,它与五脏俞合用可以起到气血双调的作用,这种配方从阴阳理论的高度保证了全方阴阳兼顾,气血并治,其作用更全面,配伍也更为合理。

刺法:本方的取穴要定位准确,刺后针体在背部形成两排整齐对称的直线。方中腧穴的刺法以浅刺法为主,关于上部背俞穴的刺法,有人为了深刺取得针感采用向脊柱斜刺的方法然而斜刺法有失穴离经之弊,故我们认为在治疗内科杂证中还是以直刺、浅刺法为主,其中肾俞可相应较深。为了获得良好针感,可以在针刺前以掌根推法,自下而上从腰骶部沿膀胱经上推至肩部数次,使局部皮肤温热潮红,同时取穴时在相应的穴位处用拇指施以柔和、深透的点按,使患者产生舒适的感觉。

临床应用:腰痛、失眠、呃逆、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养生保健等。

6督脉十三针

组方:“督脉十三针”是王乐亭教授本着“精简、实用、稳效”的原则,在督脉28个穴位中精选了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13个穴位,共同组成“督脉十三针”。

临床应用:脑和脊髓病变或损伤引起的各种瘫痪;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癫病、角弓反张;脊柱强痛、腰背酸痛、风寒湿痹。

7王氏夹脊穴

王氏夹脊穴是王乐亭先生本着精简、安全、高效的原则,根据临床实践中医生与患者双方体验到的针感敏感区域,对华佗夹脊穴创新应用后的组穴。他把原来华佗夹脊线向脊突联线内移了二分,也就是各椎脊突下旁开三分,另外,精简穴位,从第二胸椎下缘起,隔一椎取一穴,直至第四腰椎,即一侧取八穴,在第2、4、6、8、10、12胸椎棘突下,第2、4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分,共16穴,取穴少力专之效。

在刺法上也有其特点,即是用直刺法,胖人进针1.5~2寸,瘦人1~1.5寸。直刺深度,以有抵触感为度,再行候气。进针后要求针柄直立,横平竖直,上下左右成行。

适应症:临床中常用来治疗外伤性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腰脊疼痛等。在中风后遗症中若兼见行路不稳时,多用王氏夹脊穴方。

8六腑俞+膈俞

“六腑俞加膈俞”由双侧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六腑的背俞穴加上膈俞组成。该方在治疗腑气不通、消化不良、泄泻、腰骸疼痛、六腑热病方面运用较多,若加艾灸则其补虚作用更强大。

9除菀截龙法

截法治疗带状疱疹是王老的特色之一。

组方:龙头、龙尾、龙眼穴。所谓“龙头、龙尾”,即指疱疹最先出现处为“龙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为“龙头”,龙眼穴位于小指尺侧第二关节之处,握拳于横纹尽处取之,具有清热解毒,祛瘀除恶,凉血和营,截断病源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