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犍陀罗》 | 缘起手串之末

 苇杭工作室 2022-01-05
纪录片《永远的犍陀罗》于2021年12月6日 & 7日CCTV-9纪录频道播出

第1集

https://tv.cctv.com/2021/12/08/VIDEgM0gJTfcYesXON0ZNS6H211208.shtml?fromvsogou=1

第2集

https://tv.cctv.com/2021/12/08/VIDEdcCcbD8VUEM3f9MrOth7211208.shtml?spm=C55924871139.PY8jbb3G6NT9.0.0

纪录片《永远的犍陀罗》

苇杭手记03

2016年春节前夕,我的纪录生涯似乎因为一个手串发生了变化。我与犍陀罗的结缘,似乎就是起于手串。  

在京城文化圈,商业圈,影视圈,纪录片界,不知何时,满街开始兴起一股搓玩佛珠之风。我看过一篇有趣的深度文章,分析众推手是如何操控左右着这疯狂的手串江湖,如何将小小的文玩迅速拓展为贯穿大江南北的庞大产业链。那简直就是一场狂欢,一场由少数学历不高的人幕后策划导演的多幕喜剧。比如因天津玩家与北京玩家互不服气而约架京津高速华山论剑,以致惊动警方闻讯赶来,为避免骚乱而实施抓捕;比如由手串爆火而滋生的产业链中,为了让手串快速产生包浆显得油润,竟然出现“人工代盘”的业务,而代盘的群体,竟然是委托监狱里的犯人;比如,当年靠写如何挑选手串而成为畅销书作者的所谓“手串鉴赏专家”,在手串市场泡沫破灭后,摇身一变搭上了“一带一路”的快车,开始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一带一路说手串”专题……

透过这个窗口,能窥见财富、欲望、地位、历史、文化、信仰、人性等多重因素的笼罩包裹,是推手与明星富豪、古刹名寺、朝阳区仁波切以及政府媒体,在特殊的经济时期合力铸就的盛象;尽管人人承认,其中充斥着炒作、谎言、投机和潜规则,但皇帝的这层新衣,恐怕不是普通消费者能看透的。 

我喜欢窗口式的新闻、现象、人物或事件,纪录片也是窗口,透过它,同样能窥见财富、欲望、地位、历史、文化、信仰、人性的复杂交织。后来接触到犍陀罗这个题材,发现它是一个极好的世界性窗口,可以窥见佛教造像背后的所有,东方与西方,政治与宗教,征服者与弘法者。 

我所在的圈子,无可幸免地卷入手串风潮,大家都有那么几串力求材质与搭配殊为不同的佛珠在手,写稿时搓,拍片时搓,剪辑时搓。男性佩戴它,似乎更加尊贵、阳刚、有文化;女性佩戴它,似乎更加神秘、文艺、有个性。某题材讨论会上,得遇业内某知名纪录片大导演,但见他一副京城文化人爱剃的光头,腕上好几副手串,星月菩提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阴沉金丝楠,脖子上另挂一串直径约两公分见长的大型佛珠及腰,绕臂搓玩之际,喀咕哗啦作响,加上佛珠上的金刚杵金刚铃之类法器配饰,佛里佛气阵势颇为唬人,恍若鲁提辖再世;单位电梯里,我碰见一位摄像师,脖子上同时挂了三四串佛珠,沉香黄菩提子崖柏等新材质,声称要同时盘弄,让它们尽快裹上包浆,而裹上包浆的捷径据说是用每天晨起洗脸前的鼻沟油反复擦与搓……手串佛珠会在肌肤和体温呵护下变得温润优雅,米黄会变成棕红,棕红变为绛紫,粗糙变滑腻,暗淡变光亮,成为饱含时光和温度的宝物。这个圈子里的人们,佩戴手串的意图,似乎跟那些投资、炫富着不一样,不求昂贵,但求个性。

我常常被人误会是有某种宗教信仰的,也许是平常的偏爱素食淡化欲望,也许是隐居于深山酷似苦修……也许仅仅是我也常戴手串的缘故。其实,不完全是跟风,我更多把它当作首饰在戴,也不在意“佛头”“背云儿”“隔珠”的位置是否真正遵循佛珠朝珠的规矩,因为本身也不是像佛教徒那样用它来计数的。将不同材质的木珠与琳琅的宝石系列进行自由搭配,排列组合出N种风格,跟别人在淘宝或珠宝城文玩市场买来的成品自然不同,亲自动手做这种穿珠手工,是我的业余乐趣,可以有自己的设计创新,独一无二,绝无雷同,是工作间隙释放压力的好方法。 

于是,2016年春节前夕,我被派去参加某社会办学团体组织的佛教文化考察项目,以期发现并策划出跟“一带一路”相关的系列选题。而在此之前,我对佛教知之甚少,从小到大,看过不少“佛学+禅理+鸡汤”的启智文章,却不曾顺畅完整地读一遍《心经》《金刚经》。对佛教,我没有皈依的念头,也没有特别的兴趣,甚至从题材选择上来讲,一般还敬而远之,避免宗教种种敏感导致的创作麻烦。 

 即便我对佛教心怀亲近,奈何总是听到跟寺院跟僧人相关的负面奇闻,总是接触到身边一些信徒,抱着种种可告人或不可告人的目的信佛。所以,素来对佛教若即若离,似懂非懂,不远不近。世人近佛的种种心态,跟京城上下玩疯手串的心态是一样一样的:有人玩物,有人玩佛,有人玩财富,有人玩人脉,有人跟风凑热闹......从世相窥人性,从现象看本质,倒是不二法门。

极目望去,附会于佛教的东西太多了,手串算什么!曾遇到一位藏传佛教的高僧,是在一家高档夜总会里。在京城,一些高端人士热衷于此,他们需要借助神秘力量为其壮威并指点仕途祸福——但大家的首要兴趣点可能不是“高僧怎会出现在夜总会”,而是“我”怎会出现在夜总会?(作为电视从业者,多么了解观众心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曾做过多年记者,而记者总是要和各种人打交道的,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也好,为将来写小说累积阅历,就去了。 

当数位小姐被鱼贯带入一字排开让高僧挑选时,我傻了,神经高度紧张,高僧啊高僧,您若挑了,我真的会当场晕倒。幸好高僧说不用,我当然也不用。于是我和高僧在声色犬马的氛围中开始聊天。我虽然看了些佛教的书,但面对高僧,我生怕说了外行话露怯,所以聊的不多。只记得当时尴尬地问他:师傅您怎么会来这种场所啊?只记得他当时回答:眼中有妓,心中无妓。(幸亏他没说要给小姐开光啊)——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故事: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解: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我就是那个没得道的小和尚。着了相了。

摄影 郭科)

某年拍摄道教方术的纪录片时,采访泰山碧霞祠的老道长。道长鹤发童颜,看似颇有仙风。我听说他也是忙于跟地方政府和旅游局官员打得火热。从他滴溜转的眼睛里,我凭直觉不认为他得道了。我先抛出一个道教的基本问题投石问路:什么是三尸作祟?道长茫然:没听说过三尸。我再问:为什么道观都建在名山深处?道长说:它一直都在那里。——这个答案,同样高深莫测,充满哲理。只是,我开始怀疑他的白发是不是染的。我认识国内一个到处讲国学讲孟子的老者,他的头发就是染白的。 

后又爆出泰国帕朗塔布寺,即著名的“虎寺”,涉嫌走私、虐待和非法贩卖老虎,那里的老虎温顺地跟着僧人走,跟游客合影,多年来媒体宣传都说这是佛的力量,佛的氛围能让猛虎变乖猫。却原来不是佛性在起作用,而是被注射了药物。而寺庙仅此一项每年收益超过500万美元,更别说长期暗中私售虎仔获利。

摄影 郭科)

所以我亲近佛教却保持疏离,这正与收藏家何平2009年决计开始只身走遍世界100座寺庙的困惑与初衷暗合:“为何我不是佛教徒,问题不在于我没有研习过佛经,而是我觉得没弄清楚佛教的本源在哪?佛教信徒应该以何等身心来面对这份信仰。当身边看到的所谓信佛之人,每次前往寺庙都怀揣着这样与那样的目的。当身边听到的是少林寺要上市,和尚要做鲁智森。当信仰的本源已黯然模糊,功利诉求已泛滥喧嚣。我真的很难想象僧人与信徒还能以虔诚与谦卑之心面对那份信仰……”  

“每一人的因缘不同,每一人的福报不同,自此每一人的修行也不同。我只是想说,我真希望相信每一人信佛也好,皈依也好,皆出自一颗菩提愿心,而非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手段,而非希望藉此在别人眼中把你信佛与因此你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划归等号!而我不希望的则是某人的一语成谶,很多佛教徒其实比我们平常人更贪,我们平常人贪的是财是色,而他们贪的是功德,我们平常人急急渴望的是成富成贵,而他们急急渴望的是成佛!若真有轮回,你又何必急于此生摆脱轮回之苦!!!”  

摄影 郭科)

后来看到教皇方济各一段话,颇有共鸣,道出我对于宗教的态度。他说:不是必须要信上帝才能成为好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关于上帝的观念已经过时了。一个人可以是精神性的,同时不信宗教,不必去教堂或者奉献金钱。对很多人来说,大自然就可以当作是教堂。历史上一些最好的人并不信上帝,而某些最坏的恶行是以上帝之名干的。 

人到中年,确乎需要认真思考关于信仰的问题,以解决内心的诸多困惑。抵达的渠道有很多,宗教只是其中之一,不是唯一和必须,更何况,历来诸宗教里都植入太多其它元素。确信,大自然和艺术才是我至高无上的寺庙与教堂。我是个泛神论者。

但参与佛学之旅考察,回头看真是一个歪打正着的了解佛教前世今生的机会,可以藉此追本溯源,正本清源。感恩中央新影集团予我机缘,就这样,仓促间,我踏上了一条令自己彻底懵圈却终身受益的旅程。

我从不讳言,自己是小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片子播出后,遗憾硬伤和瑕疵未能避免,但更多收获赞许与鼓励。中华鹿野苑艺文学会的吴文成老师说:这种传播方式,更平易近人接近大众,可以让更多的人用比较人文的容易接受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石窟艺术的来源,这一点是相当好,更接地气。媒体完成了学术界和宗教界未能做到的大众传播,传播了文明、艺术和美,功德无量。

看完片子,敦煌的摄影师王志军从新疆库车阿艾石窟发来正在拍摄的精美壁画,分享珍贵样本。我羡慕他能一直行走在丝路上,他说,不用羡慕,只要喜欢,谁都可以走下去。

公号“青行天涯”的版主许一青,几年前被求知欲驱使出发行走,如今,已在自己的里程上用脚步绘制出人类文明起源的地图,写下160篇图文并茂的深度探寻手记。希腊篇,塞浦路斯篇,美索不达米亚篇,安纳托利亚篇......爱琴海,地中海,黑海,红海......寻找克诺索斯人,寻找迈锡尼人,寻找原始印欧人,寻找亚马逊人......在所有文明遗址的废墟上,他发出悠悠感叹:生有涯,知无涯。

是的,谁都可以走下去!像我一样的万千小白,动身跋涉吧。何时被唤醒和被点燃,都不晚。


 作者  |           

苇杭,名刘海燕,七零后,纪录片导演,作品有《刺刀下的劳工》《风中客卿》《花冈越狱》《重返卡拉麦里》《寻找端纳》《千古忧乐》《消逝的建筑》《永远的犍陀罗》等,两度获得国际纪录片“金熊猫”评委会特别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长片“十佳”,广电总局推优,以及“光影纪年”学院奖、中美电影节入围奖;作品《刺刀下的劳工》获中央档案馆收藏。著有影视随笔《光影过客》《小隐六记》,创作手记《念念犍陀罗》即将由三联出版。

本公号长期征集佛教艺术相关图文,wenxin:654580449

  温故  |           

《永远的犍陀罗》 | 于道各努力

《永远的犍陀罗》 | 千里自同风

  周边  |           

回眸:梁思成与费正清的“独乐”情缘

乘风破浪——敦煌壁画中的舟船

观展 | 从一物到世界——金华市博物馆“无穷·镜:古代铜镜中的微观世界”展览访谈

观展 | 大叙事下的文物与考古——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访谈

佛藝访谈:台湾中华鹿野苑艺文学会吴文成专访

佛像和我们——熊秉明

—————————————————

情怀也是生产力 。做有温度的视频,写有思想的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