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中国经济在80年代迎来了最为剧烈的裂变,由最初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对中国人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有人抓住机遇实现华丽转变,也有人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逐渐淹没在改革开放之中。一方面,以经济特区为例子,经济发展红火,大量的工厂、企业建立,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发挥了人口红利的优势。深圳、广州无疑是创业者的天堂。然而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国企职工却面临着失业的危机。 在90年代,中国迎来了一次全国性范围的下岗潮,主体人群以国营企业的工人为主。在六七十年代,国营大厂是数亿农民追求梦想的起点和终点,能够成为国企职员那就是一辈子不愁吃喝了。 那时的大厂和现在的工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福利上看,这些国营大厂其实和独立的王国差不多,可以满足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基本需求,厂区内设有食堂、电影院、医院、澡堂、宿舍、学校甚至还有娱乐运动场所。而且这些都是可以报销的,不用员工自己出钱。每一个人的工资待遇也是很不错的,比外面的普通职员要高的多。 从员工的对工厂的归属感看,那时候的人们对工厂的认同度很高,每个人都兢兢业业,知道自己是在为整个国家做贡献,几乎是把厂当成自己的家。同事之间也是亲如兄弟,所有人凝成一股力量朝着一个目标出发,不仅如此这还是个子承父业的职业,因此,每个员工的幸福感也很高。现在的工厂嘛!万事朝钱看,谈感情伤钱。 原本抱着择一事终老的心态却在90年代国营大厂改革的浪潮中被冲的七零八落,彼时的中国大厂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但是下岗潮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到90年代末,许多国有企业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当初大搞建设的时候,许多官员为了提升自己的政绩,扩大产能,使得供给严重大于需求。1996年,全国彩电生产能力3000万台,每年销售量不超过2000万台,电冰箱、汽车的生产能力也闲置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产能过剩,加剧市场竞争,使得许多国有企业生产闲置,员工无活可干。同时技术设备并没有随着时代而不断优化,生产品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差,自然国企的收益就下降。 其次,国企收益下降,但各类支出却没有下降。我们都知道国企福利好,到90年代末,退休职工就多,他们的养老费用自然就需要单位出。还有之前提到的,医院、学校、电影院等机构,这些也是一大笔开销。福利和工资一样,只能加不能减,不然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最后,社会在进步,私企、外企逐渐占领中国市场,这些新兴企业相比于国营没有那么多的负担,也不没有那么多人情要考虑,只要考虑钱就好了,他们可以雇佣廉价的劳动力,甚至开“血汗工厂”,而且十分现实,能给公司带来收益的就留下,不行的就走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之下,这些企业不断壮大,已经威胁到了国企的生存空间。 又不巧的是碰上了金融危机,国企连年亏损,债台高筑。为了拯救这个局面,大部分选择了牺牲一代人,通过拍卖、承包等方式,将国有中小型企业转为民间经营,一家家企业集团成立,工厂改革破产。上千万的职工被迫下岗,而此时他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最难熬的时期。 这些下岗职工年纪都在四十岁左右,文化水平不高,初中毕业已经属于上等了,而他们从十几岁开始就进入工厂,其他的技能也不会,下岗之后无疑是沦为最底层的哪一类人。 被时代抛弃的这一代人,只能干着最辛苦的活拿着最少的工资,过着最卑微的生活。1999年,一份对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80%-90%的下岗工人只能进入社会职业声望较低的传统零售、服务业或者临时就业岗位。相比于男性职工,下岗女性职工就更为艰难,他们统一面临的问题是子女的教育费用太重,有病看不起、养老没着落、没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乐观点的,继续蝇营狗苟的生活,说不定可以靠自己的努力重新闯出一片天地;消极悲观者,自暴自弃,了结尘缘,离开这个难捱的世界。 有人会问,难道国家没有补贴吗?有,不多而且从上到下,这一环节中能捞油水的地方也多,真正发到职工手里的钱大打折扣,即便能解决一时的需求,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是冲在建设的第一线,曾是国家和人民的骄傲;在90年代他们却沦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这确实是个难题,不好评说。好在这些老工人目前都已经进入退休养老状态了,尽管退休工资不高,但毕竟每年都能涨一些,相信这些老国企的退休员工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国家也会尽力帮助他们的。 |
|
来自: 挑燈看劍r7wtm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