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

 新用户69793731 2022-01-05

  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必须具备自己的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也不例外。今天, 中国的风景园林终于走出了低谷,遍布都市村镇的项目实践,雨后春笋般的专业办学⋯⋯面对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发展前景,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比别的学科专业强在哪里?我们的基本看家本领是什么?我们的专业素质又是什么?作为风景园林学科及园林与景观专业的教育者和实践者,这是首要思考回答的学科专业哲学问题。

  所谓学科专业哲学,是学科专业的基本思想观念与追求,以及在这种观念引导下产生的基本目标、理念原则、知识结构、核心技能、价值标准。学科专业哲学为专业人员所掌握,能演变成更深厚的专业素质。培养和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是提升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紧迫问题,也是风景园林学科园林与景观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

  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与实践的经验总结,提出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和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的理解,与同行共同探讨,以期明确学科方向,树立专业观念,提高专业素质。

1 生活观

  风景园林学科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要学好景观与园林专业,就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懂得生活。因为,该专业的性质是为人类生活服务。回顾专业历史,最初的风景园林——景观与园林都是源于生活的基本需求。景观最初以岩画、大地刻画开始;园林最初由蔬果园、囿、苑产生。从法国的洞穴壁画、中国宁夏贺兰山中1万年前的露天岩画到英国的石环,无论是以仪式呈现的精神活动,还是以生产呈现的物质活动,景观园林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景观园林随着人类生活的丰富化而变得丰富多彩,关系已变得密不可分,今天更是社会需求广阔,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表层,而早已不再仅仅是温饱之后的奢侈和文人雅士的专有。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突发性灾害等,在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今天的人类生活却是危机四伏。为此,除了营造优美的景观园林,今天的风景园林所担负的是保护绿色家园、捍卫生态国度的重任。如今,景观与园林这2个名词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景观园林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以地球表面作为载体的景观园林提供了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景观园林也提供了 人类所特有的情感与精神需求的家园。今天讲求和谐社会,景观园林就最讲求和谐。建筑讲求对比、个性,景观园林讲求和谐、共性。生活环境的艺术在景观园林中的比重最大,建筑受制于技术要求,不可能随心所欲,而景观园林就可以做到。英国石环就是典型的艺术景观,可以充分满足人类的想象力和情感需求。

  可将面向人类生活的风景园林分为3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提供一个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场所;第二个层面也是为了人的生活需求,这就是美感。美感,动物是否也具有尚不清楚,但是人类具有,人类要美。日常生活中的这个美,并非完全抽象到哲学意义上的美学,其实这种美就是一种适宜舒适的感受、感觉、心情;第三层面是为了人类精神生活,为了精神情感的满足,其实就是园林了。这个园林已不 仅是花园(garden),而应是人类理想中的天堂和伊甸园(Eden),而在第二个层面, 当它要对我们这个环境,寻找一种美的时候,实际上眼中就出现了风景,而在第一个层面,也许有美,也许没有美,第一层面是基本的、安全的。3个层面呈现为一个金字塔。层面一最为基础,是大量的,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甚至走向了太空宇宙。不过,更多的是在层面二和层面三上。层面一谓之景观,层面二谓之风景,层面三谓之园林。

图片

  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生活观是要以专业的眼光观察、以专业的标准判断。建立专业的生活观需要有生活的体验。我们开玩笑地讲:本专业人士要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才有可能规划设计得好。有的甲方业主虽未经过专业训练,但与专业规划设计师有共同语言。为什么? 因为他们有风景园林的生活观,懂得风景园林在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基于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们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够提出深入细致的需求。

2 自然观

  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自然观源于组成景观园林的基本元素:山、石、水、土、动植物、气候气象。繁体的“園”字, 外面大“口”是个框, 表示园的范围,里面有土、其中的“口”代表水池、“衣”代表树木,这些都是自然元素材料。尽管还有人工元素,如土地使用、人类活动、历史文化,但无论是景观、风景,还是园林, 就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比重而论,景观中,自然因素占90%,人工因素占10%;风景中,自然略大于人工;园林中,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各半。例如,从一个成千上万平方千米的区域景观到黄山之类的风景区、到诸如传统的苏州园林,从景观、风景到园林, 通常空间尺度越来越小,元素内容越来越浓缩,人工营造的痕迹越来越 重。从私家园林到皇家园林,苏州园林、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无一例外。从宏观区域上考虑,如上海的绿化系统或更大范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景观生态, 景观更多考虑的是自然的元素、规律:水系循环、大气循环、日照、通风 、动物栖息 。

  不断变化性,这是风景园林自然观的基本观念。与建筑、城规专业相比,风景园林专业涉及更多的是环境、树木、水、阳光、土壤、大气,这些都是自然的,随季节、气候、生命而不断演变的元素;所关心的人、动物、植物都是在不断生长、富有生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时间长久性,这是风景园林自然观的关键观念。与其他规划设计专业相比,景观园林的时间性最为突出。比如,今天种下去的银杏,数千年后仍然健在。新疆的胡杨存活1000年、死后1000年不倒、倒后1000年不朽,从曾为沧海的戈壁大漠到封存万年的雪峰冰川,从巨杉银杏到“胡杨3000年”, 大自然给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启示——“景观要以千年为尺度”。建筑的建造时间无需很长,而一个景观园林不仅营造需要时间,等待枝繁叶茂, 少则一二十年,多则数百年,方可成形,之后还需不断养护,以延续千年。

  特定地方性,这是风景园林自然观的核心观念。建筑可以他国搬来,外国建筑师可以在中国大展宏图,但风景园林就难了,特定的气候、土壤、物种决定特定地方的景观,这是大自然决定的。对当地自然不了解的外来者是做不好的。建筑可以超越地方性,风景园林背离地方性则无法存活。

  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师之中,风景园林师特有的专业感觉是什么?就是自然,是对于自然的热爱、敏感、关注、知根知底。也许,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要培养自然观很难,因为大多数从小到大生长于非自然或少自然的城市之中,像在同济大学读书的同学们,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抵御严重的环境与精神污染已勉为其难,哪还有条件领略自然。怎么办?要走出都市,走进相对自然的地带。自然观最好的形成就是置身于大自然,接受自然的熏陶。进山的,变仁者;临水的,成智者。大自然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自然感受,还会提升我们的专业品德。

3 科学技术观

  就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结构而论,风景园林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业,话是没错, 但不精准,容易误导。问题是科学与艺术各自比重多少?究竟是科学占70%艺术占 30%,还是艺术占60%,科学占40%?纵览当今国际风景园林专业,笔者认为科学技术占 90%,艺术占10%。当今的风景园林虽有艺术成分,但主要的理论实践都是基于科学、工程、技术。“景观设计是最为综合的艺术”并不等于说艺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所占比重最大。与纯艺术类专业相比,风景园林学问更为综合,涉及面广,其知识构成是工学、林学、农学等多科学性学科专业,科学技术成分远大于艺术。景观与园林专业本科4年所学80% ~90%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脱离风景园林科学技术本体的“园林艺术”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分量很少。风景园林艺术,如凡尔赛花园,背后不能离开科学。科学到一池水、一行树、一块地形的整理、一处视点的计算,风景园林的美景是科学指导的结果。19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百年庆典上对该专业的定义也再次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科学性远大于艺术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艺术”(Art)一词。对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人士,“需要一个全面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Need a sound training in science, but must also be creative and visionary, so that our designs will b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le protecting human quality of life and preserving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earth.)虽然其中未提及艺术一词,但是与之有关,这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正是风景园林具有艺术性的本质所在。毋庸置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风景园林科学与技术的比重已变得越来越大。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科学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远大于艺术的熏陶。

  风景园林的科学技术观是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性基础。在科学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之间,当今的规划设计更需要科学理性。对于风景园林,缺乏理性思维基础的感性思维,只能是胡思乱想。所以,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派提倡的首先是“缜思”,其次是“畅想”,是基于理性的感性。同济风景园林学科所培养的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理性逻辑思维,感性当然也需要,但理性是基础。

  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是科学的、技术的, 但又与其他科学性学科专业不同。地理学界也谈景观,但最大区别在于他们不做规划设计。他们所发掘、整理、展现、描述的都是现有的、或复原已经灰飞烟灭的事物,而不能展现尚未创造出来的新事物。如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本质是创造之前没有的东西,是要创造从前没有的景观环境。

  必须树立风景园林的科学观。只有诗情画意,中国园林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就是要风景园林科学化,尤其加强以生态为主的研究实践。所以回答科学与艺术之比,对于覆盖地球表层的区域性景观、耗费大量资源的大型工程,必须是九一之比甚至更大,对于自然与人文风景名胜区,仍然是科学远大于艺术,应当在八二或七三,而对于城市景观、居住区环境,比例则可灵活得多,在总量控制下容许某种艺术性的自由发挥,但科学与艺术之比仍然是科学大于艺术。这也是环境艺术不可能替代风景园林的根本原因。

4 空间环境观

  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究竟什么是一条统领的线索?这个问题一直争论至今, 有主张空间的,有主张植物的,还有主张其他的。对此,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可以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构分析解答这一问题。根据风景景观空间分析,按照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结构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风景园林客观的外在的环境,称为客体,包含植物、地形、气象、人工构筑等多种自然与人工因素,涉及环境生态;第三部分是关于人类行为活动使用,称为主体,包括人文景观、文化历史、地方民俗、行为心理、情感精神等人文因素, 涉及社会文明。第一部分外在的体现有形态、空间;第三部分行为活动也不能脱离客体而存在,也有个客体使之附着其中,这个使第一、第三附着其上的部分,即客体与主体相结合的部分是什么呢?是框图中间的第二部分,是关于风景园林存在的形态,称为主—客体,包括环境与空间、感受与美学,其涉及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所有因素。环境空间及其美学感受,这正是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线索。

图片

  先把第一、第三部分略去,风景园林本科学生一年级的空间构成与表现的训练正是简约抽象到了从第二部分这个核心线索开始。分析我们从事的各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难体会到,环境空间及其美感正是规划设计核心,资源的保护、场所的创造、建成后的养护管理,从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动植物到风土民情、人居活动、文化历史,从环境生态、社会文明到经济发展,环境空间及其美学感受是把这些因素联系起来进而落到实处的最佳核心。不仅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核心,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才有了共同语言,才有可能实现共识的建设人居环境的目标。的确,在风景园林中,植物非常重要,地形、排水也缺之不可,凡此种种。但是,这些只是组成因素,最终这些因素都要通过某种空间的形式、环境为骨架来落实到场地上去。

  要培养专业化的空间环境观。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空间感,只有两维的图像世界。随着成长,人逐渐有了空间感受,但普通人的空间感源于生存的本能而不专业。专业的空间环境观包括3方面:第一方面是对于空间环境尺度规模即绝对和相对尺寸、尺度的意识与把握。常遇甲方、甚至也都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规划设计师 一个项目,谈了半天居然不谈规模,一问项目占地多少,居然没有一点概念。规划设计上,一个 3hm²的项目和一个 30hm²的项目肯定大不一样。第二方面是对于空间环境的记忆,去过一个地方,甚至若干年之后,仍能在脑中回放当时的场景,回放出身临其境的空间环境,而且随着专业能力的加强,这种记忆力可以变成一种专业本能的潜意识的记忆。风景园林一、二年级教学引入建筑学空间构成与表现的课程,也是在培养这种关于空间想象记忆的能力和美感能力。空间构成的核心是训练空间环境感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的教学需要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一上来就做国土区域景观规划不行。一年级做空间构成、二年级做广场设计,地形、植物、水体都需要以空间为线索去摆布。第三方面是对于空间环境的理解。非专业人士仅有“一眼”的理解,即所谓眼见为实的理解。专业人士则要有“三眼”,即对于空间环境过去、现在、未来3种眼界的观照。这是真正的“透视”,透过表面现象可以看到风景园林空间环境的过去、现在、未来。对过去的理解依靠经验积累,对现在的理解基于细致的调查,对 未来的理解凭借的是敏锐的洞察力与自由的想象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只有凭借对于空间环境三眼的理解,以此为起点,才有可能不断扩展深入,完成其综合而复杂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

5 实践观

  景观与园林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说与做之间,首先要学会做。风景园林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学科,无论是学科理论研究,还是项目工程实践,成果的优劣好坏,不以理论说了算,而以实践结果为评判的标准。实践观就是强调一切以实践作为标准。理论可以众多,甚至因人而异,什么样的理论更合适?相对比较正确?只要看它符不符合国家的需求,实践的需要,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对于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要强调实践观,要突出规划设计作图的实践,要突出图纸的作用,仅有文字与三寸不烂之舌不行。美好的设想需要转化为图纸语言,施工建设更要根据图纸操作。

  与传统园林不同,现代风景园林实践观还强调团队合作。因为现代风景园林实践项目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问题之复杂,都需要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来完成,需要树立团队合作的实践观。

  实践的依据是社会的需求。对于风景园林学科行业,当今中国有3方面的实践需要。一是环境资源的保护,包括区域性的风景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二是在城镇化进程中,风景园林的建设,如在新城新区建设时,保护自然生态格局,控制预留绿地,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性景观建设等;三是配合游憩与旅游需求,娱乐场所与旅游度假地的规划建设。

6 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

  服务人类生活,为人类美好生活提供优美的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风景园林学科及其景观与园林专业的基本目标和永恒的追求。

  自然第一,人工第二。保护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利弊得失,一切以大自然的良性存在为最终根据,这是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所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工作原则。

  现代风景园林是综合多学科的以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学科,传统的诗情画意、 现代的艺术畅想必须归属于系统综合的科学技术,风格流派的创新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含量远大于艺术含量,这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

  空间环境,是风景园林存在的根本载体,也是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着手与切入点,景观与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均以空间环境为线索展开。空间环境是实现风景园林创造优美生活环境目标的基本途径。

  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项目工程成败与否的唯一标准。面向人类聚居生活的目标、一切以自然为优先的原则、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结构、以空间环境为载体的操作途径、以实践成果为准的评判标准,这就是笔者提出的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

(引自《中国园林》2008年01期)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