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刚建立,有一天,刘邦出宫溜达,看到一伙人在交头接耳,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老实回答:“他们在商量谋反!” 刘邦听后大惊:“天下初定,他们追随我多年,为何要反?” 张良说:“陛下,你是以平民身份取得天下的,以前和你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都获得了封赏,而跟你有仇怨的敌人都遭到了诛杀。现在有一些将军很担心自己命运,所以才要密谋造反。” 刘邦皱着眉头问张良:“那该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你生平最讨厌的,而且大臣们也知道你特别讨厌的人,是谁?”刘邦马上回答道:“雍齿!这小子以前多次羞辱我,让我难堪,我一直想要杀他。” 张良一拍脑袋:“为今之计,陛下应该立即册封雍齿,这样大臣们就不会人人自危了。”刘邦心领神会,令丞相、御史赶紧操办论功行赏事宜。 次日,刘邦就设宴款待众人。在宴会当中,刘邦当众夸奖雍齿的功劳,并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2500户。宴会完毕后,诸位功臣都兴高采烈的相互说道:“连雍齿都封了侯,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啊!陛下真的是宽宏大量啊!” 不得不说,张良短短几句话说的是非常有水平的,首先,他用“谋反”一事引起刘邦的足够重视:你大封亲友、任人唯亲,这样下去,难免会引起诸将怨恨,种下谋反的祸根;其次,提出解决办法——打蛇打七寸,表明:陛下能分封积怨最深的雍齿,对其他有旧怨的功臣更不会薄待;第三,帮助群臣得到封赏,稳定了朝廷秩序。 为什么张良之前不告诉刘邦而要等到刘邦自己看到之后才说呢?就是想让刘邦自己体会将士们的心情。而且也是在提醒刘邦,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怒来进行赏赐和惩罚,刘邦你能从布衣到皇帝,应该感激这些为你出生入死的将士们。 提出问题不生硬,解决问题不拖沓,就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若良者,可谓善谏矣。”像张良这样,就是一个善于劝谏的人。 张良出身的家室背景非常优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其祖辈是韩国的贵族,且五代都出任韩国的丞相,贵族名士之后。 然而在成为天下闻名的谋士前,少年张良还是个热血青年,或者说是个愤青。作为被秦国第一个歼灭的韩国,少年张良一夜间从贵州世家子弟沦落为无国无家的可怜人。 那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那一刻他是悲伤、不甘,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张良,带着仅存的一些家底心中开始计划着…..结交刺客,谋划在博浪沙的一次行动。 这个平时看着软弱的书生想要热血复国,想要狙击秦始皇。但是他失败了!原来自己谋划的一切在强大的秦国铁骑面前都是纸上谈兵不堪一击。 后来他遇到了刘邦和项羽两大势力,刘邦并不是各股势力中最强的,项羽闻名天下人才济济的时候,刘邦还是籍籍无名。 但张良就是能一眼看本质,刘邦虽然不像项羽文韬武略,但他更可贵的是善于听言纳谏,项羽虽是文武兼备但也容易刚愎自用。 事实证明他选对了,帮助刘邦开创了新的王朝。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对张良说:子房啊,你是朕十分器重的大臣。这样吧,朕封你三万户候,全国地方随你挑。原以为张良会十分感激的谢恩。但是没想到张良连连推辞,跪在地上半天不抬头。 刘邦非常疑惑,在他的印象里还没有哪个人放着皇帝的赏赐不要,看着跪在地上的张良,刘邦默不作声,等着张良给自己解释。 张良说道:“与陛下在留地相识,这是上天的安排,把臣交给陛下。臣给陛下的计策,有时蒙对一两个,这是幸运,不敢说是臣的功劳。陛下要封赏,就将臣与陛下第一次相遇的留地赏赐给臣吧!臣实在当不起三万户侯啊!” 听到张良这样说,刘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邪魅的微笑。紧接着,他向张良说道:子房,你实在是太谦虚了。既然你这样说,那朕就把留县封给你吧。另外朕就给你1万户的封户吧。这次可不能在退却了。 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奖励小了,要知道被定为“首席功臣”的萧何,封户不过8000户,刘邦的连襟樊哙也只有5000而已。张良的1万户封户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相当优厚的奖励了。看到这次刘邦是真心赠与,张良这才连连叩谢:多谢陛下天恩。 在功成名就之时,开国功臣们往往会为了封赏争风吃醋,甚至大动干戈,但他们忘了一点,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开国之君必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夺走开国重臣的权力,古今无一例外,对此,张良很清楚,为了明哲保身,张良只要了小小的留县。 从此之后,张良尽可能地远离权力漩涡,在晚年修道养精,最后得以善终。萧何作为汉初股肱之臣,为汉朝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良同样如此,对于他们而言,封赏多少或许无关紧要,他们已经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这巨大的成就感足以让他们含笑九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