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水利扶贫纪实

 zqbxi 2022-01-05

 2017-07-11 

经过整治后的渼陂古村

精准扶贫,水利担当。作为江西省吉安市脱贫攻坚主战场,青原区水务局精准施策,打出“补短板、强基础、立产业、促发展”组合拳,让广大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2016年,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万元,增长10.6%,其中819户2 214人成功脱贫。

抓大扶小

干旱山区种出特色产业

驱车从青原区的交通主动脉——青东公路下来,进入东固山区。沿着盘山公路走半个多小时,来到龙塘村。这里山清水秀,然而灌溉用水却是当地群众心中的痛。“收成靠天,年景好多收点,年景不好少收,甚至绝收。”聊到过去,龙塘村支书孙礼清一脸无奈。

现在山里情形如何?沿着弯曲小道,一路生机勃勃,庄稼长势很好。“引水上山,荒山长出'金元宝’。”孙礼清介绍,“我们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种植太子参,第一年种了50亩,如今增到200多亩,户均2亩,年增收1.2万元。这里的太子参色泽晶黄,块根肥大、肉质饱满,含有氨基酸、锌、铁、硒等多种有益成分,备受市场青睐。”

说话间,来到太子参种植基地,抬头望去,只见梯田层层,满山绿色。孙礼清介绍,在水利项目的支持下,村里修建了5座山塘,总蓄水量达12万立方米。村里还铺设了供水管网,从山塘引水浇灌,既节水又省钱,还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

区扶贫移民办公室主任张祥云介绍,贫困村之所以贫穷,主要是信息闭塞,设施滞后,尤其水利建设滞后,农民有田不能种,特色产业难发展。近年来,该区抓大扶小,统筹水利、扶贫、农业开发等资金2.73亿元,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成高标准田11.66万亩,覆盖25个贫困村2 608户9 827人。

青原区还出台奖励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比如在太子参种植方面,按照每亩800元的奖励标准,支持东固建成800亩太子参种植基地,年产太子参干品72吨,总产值达720万元。仅此一项,当地农户增收480元。目前,该区已形成“南茶菌竹药、北花卉苗木、中果蔬畜禽”的产业扶贫格局,有1 654户困难群众受益,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 000元。

城乡统筹

困难群众喝上自来水

自来水从城镇延伸到农村,到了群众家门口,但是困难群众却没钱使用自来水。这些困难群众曾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死角、盲区,也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最后一米”,攻坚难度很大。

富田镇山中村八组村民彭家询,原本家底殷实,但由于家人患病,变得一贫如洗,为省钱,自来水也不敢用。改变生活,喝上自来水,成了这位困难老党员、退伍老军人的奢望。

2014年,水利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水利人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水利情况。绝不能让群众因水致贫、因水返贫!该区启动打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最后一米”攻坚战,筹资6 070万元,建成供水工程71处。山涧引水,地下取水,河库提水,把清澈甘泉送入千家万户,让12.14万群众喝上安全水,全区自来水普及率达68%。

为确保困难群众用得上、用得起自来水,该区统筹区、乡财政资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收益和社会捐款,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坚持困难群众优先,免费安装水管,减免水费,让每个困难群众都能喝上自来水,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人也不掉队。

项目支持,产业扶持。2016年彭家询打赢了脱贫“翻身仗”,年收入达36 64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 108元,终于甩掉了贫困户帽子。“做梦想的事,如今圆了(梦),有致富产业,有自来水喝。”彭家询对未来充满希望。今年他已申请“脱帽”,好日子有盼头了!

图片

青原区富田镇一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